恋上“人说山西好风光”,常德双卧山西全境游得欢(十五)

黄老邪

<p class="ql-block"> 友,元宵节愉悦!盼您蛇年:快乐接踵而来,幸福无敌至上,好远纷至沓来,吉祥蜂拥而至,食全食美,轻守烟火,平添安暖,顺遂无虞,皆得所愿。</p><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又称“太原古县城”或“明清太原县城”,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这古城是太原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2500多年的晋阳古城的文脉,被誉为“凤凰城”。它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内有76处历史建筑和景点,晋祠、文庙、县衙、关帝庙、城隍庙、普贤寺、极星门、段氏宗祠、东岳庙、晋阳古城遗址、东岳庙等,这些古建筑不仅是文化与权力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如文庙是古代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县衙则保持了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此外古城墙全长3700米,高11米,底部宽13上部内宽8米,共有4座城楼,4座角楼,36座望楼,1座魁光楼和1座瞭望楼,共计12孔穿墙门洞,展示了古代人的军事防御系统的完整。古城有四个城门,分别为“东门观澜”、“西门望翠”、“北门泰宣”、“南门进贤”,其中北门朝东开,东西两个瓮成的城市都朝南开,南门正对南方的“宝华阁”,整个布局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故有了“凤凰城”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的城墙以石头为基础,采用梅花丁的砌筑方式,古朴而庄重。</p><p class="ql-block"> 太原留存了不少文物古迹,如山西博物院和晋祠的藏品丰富,有50余万件藏品,一级文物2000多件。</p><p class="ql-block"> 约公元前4500年,太原先民已定居汾河流域,大力发展农耕业,并逐渐形成太原人相对稳定的生活习俗。太原民情风俗具有同于中原而异于中原、同于北陲而异于北陲的地方特色。这种地方特色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质的传承和形的变异。太原人重义轻生、豪爽悲怆、刚劲不屈和吃苦尚俭的民情民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人。</p> <p class="ql-block">  在太原古城有很多古代的传说。据《左传-昭公元年》载:“台骀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台骀降服汾河黑龙,洪水是去,露出平坦的土地,人们给这块沃野取名《太原》。很久以后这块“龙”的土地上逐渐形成城市,于是太原又有了“龙城”的说法。相传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三过家门而不入”,太原是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动区域,有禹在太原北部系舟山停泊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太原民间历史上曾奉黑虎财神和比干、陶朱公、五路财神等诸多财神但最信奉且久祀不衰的则是“关公”“关老爷”“关帝”;太原人信奉“太上老君”为太原境内铁匠、烧砖瓦匠、金银匠和焊匠、锡匠、制陶匠等作坊工匠的行业神;染织手工坊祖师爷是梅、葛二仙;杜康为酿酒作坊祭祀的酒神;造纸作坊把蔡伦供奉为行业祖师爷;太原众多的醋坊历来教奉三类神祇,即“醋仙翁”、“水神”“财神”。</p> <p class="ql-block">太原“大宁堂”</p> <p class="ql-block">  陈畏三福居。</p><p class="ql-block"> 陈畏三旧居位于太原古城东大街,陈畏三,字寅庵,出生于1867年,他少年时参加童子考试,名列一等成为秀才。由于家庭贫困,他选择去祁县教书,以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并供养四个弟弟读书。他平易近人,衣着简朴,曾拒绝加重百姓负担,停止城隍庙会的戏曲演出并帮助贫困农民销售煤炭。</p><p class="ql-block"> 陈三畏旧居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山西民居特点,青砖灰瓦,多进院落、雕梁画栋,砖雕木雕艺术精湛。尽管旧居年久失修,但其建筑格局保持完整,占地面积1701平方米,三进院布局。</p><p class="ql-block"> 陈畏三不仅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上有贡献,不擅长书法,曾为太原多处庙宇、商号、宅院题写匾额。他曾参与制定《太原县古迹古物保存规则》并对太原县志作序。1</p> <p class="ql-block">古城东岳庙</p> <p class="ql-block">段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古城城隍庙是古时候太原县的守护神庙宇。</p> <p class="ql-block">古城极星门。</p> <p class="ql-block">  太原被誉为“龙城”,传说中藏有龙脉,是“龙兴之地”,历史上孕育了19位帝王,其中8位是开国皇帝。自尧帝定都太原之后,这里出现了汉文帝刘恒.、唐高祖李渊等皇帝。太原被称为“龙城”,意为诞生真龙天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相传,宋太宗赵光义担心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于是削去太原北方的系舟山山头,称为“拔龙角”,并放火烧毁晋阳城,将汾水、晋水冲灌晋阳城以彻底摧毁。后来重修太原城时,他下令只修丁字街不修十字街,意为“钉”死太原龙怺。自此以后,太原再没出过皇帝。</p> <p class="ql-block">  太原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晋阳山水孕育出众多彪炳史册的千古风流人物。有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和三晋文化的开创者唐叔虞;有叱咤于春秋之际政治舞台的赵国奠基人赵鞅,战国之初赵国第一代国君赵毋恤,后汉的创建者刘知远,北汉的开国皇帝刘崇;有享誉文坛的隋代史学家王劭,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翰、王之涣、白居易,元代著名的散曲、杂剧作家乔吉,元明之际杰出的古典小说家罗贯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文学家傅山,清代著名的学者、汉学家阎若璩,画家、小说家刘璋;有身系国家安危的大臣西汉外交家常惠,唐代名相狄仁杰,明朝中叶重臣王琼;有驰骋于战场的三国魏名将郭淮、王昶,西晋保卫晋阳的刘琨,家喻户晓的北宋杨家将;有春秋古晋阳城的创建者董安于,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宋代著名的绘画史论家郭若虚,书画家王诜、米䒥……</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古称晋阳、并州、龙城,历史悠久有2000多年历史。太原自古就为军事重镇,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一水中分,有“控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县城,明初始建时是按照“凤凰城”营造的:北关为凤首,南关为凤尾,南、北大街为凤身,东、西大街为凤翼,凤身上还有一道道美丽的花纹,这些花纹就是四大街上的一座座牌楼。据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县城内共有15座牌楼,当初建造牌楼不仅是使凤凰城更美而且是对太原县境内考取科举功名后,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地位的名臣的肯定与表彰,起着以名人激励后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太原古文庙是太原古城唯一现存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文庙东牌坊正面门额上《德配天地》(见下图2上),背面《万世师表》(见下图2下)。德配天地,取意:只有道德相等于天地。万世之表,取意:永远作师表率和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文庙西牌坊正面门额书写《道冠古今》四个大字,背面《东方圣哲》。道冠古今,取意:儒家是古今最高的学术思想。东方圣哲,取意:表示孔子是东方最崇高、最卓越、最有智慧的人。</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茗茶最佳《昶宣居》茶楼,大门楹联:</p><p class="ql-block"> 香同松柏最延年</p><p class="ql-block"> 心似菩提堪益寿</p> <p class="ql-block">  古县衙的《察院》(相当于现今的检察院)</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鼓楼上匾额:</p><p class="ql-block"> 《声达霄汉》</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鼓楼券洞内挂满了祈愿的红絲绸。</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的节孝祠。</p><p class="ql-block"> 节孝祠是旧时封建统治阶级旌表节孝妇女的祠堂,清代在各省、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祠外建大牌坊,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中的太原古县署衙门景点。</p><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县城县署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是太原地方行政长官行使职权办公之处。县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总占地面积35700平方米,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獄房居南,是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县衙内有申明厅.寅宾院、旌善亭、文赋役房、监獄等;在二进院内有,见心堂(即大堂)、城守司署、酂侯寺、六房、三班;三进院有二堂、县丞院;后院是县太爷后宅。</p> <p class="ql-block">太原古城中的太原古县署。</p> <p class="ql-block">  典史署是古代官员典史的住处。典史是中国古代设于州县的官员,是县令的佐杂官,相当于现代的县级公安局长。典史在元代开始设置,明清时期沿用,属于“未入流”或“未上品”的官阶,即无品阶。其在古代主要职责是掌管缉捕和监獄。在明清时期典史的职责还包括管理地方治安和形刑事案件,由于无品阶,但在县里其他职位被裁并时,典史会兼任这些职位的职责,其任命由吏部铨选并经皇帝签批,其虽无品阶,然而职位重要,仍然是朝廷命官。</p> <p class="ql-block">  县衙院内有太原名人雕塑,武则天塑雕。</p> <p class="ql-block">  组图上是唐太宗李世民,下是汉文帝刘恒。</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杨广。</p> <p class="ql-block">  左是著名诗人王昌龄,右是著名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p> <p class="ql-block">清官狄仁杰</p> <p class="ql-block">  下列五人雕塑分别是:窦犨、赵鞅,董安于、苻丕、刘知远。</p> <p class="ql-block">  组图中,上左是孟知祥,右是温大雅;中是阎若璩;下左是潘美,右是王劭。</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书法家傅山。</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诗人元好问。</p> <p class="ql-block">《三国志》作者罗贯中。</p> <p class="ql-block">  组图中,上左是台骀,是古时治理汾河有功,封为“汾水之神”,右是高洋;下左是狐偃,右是刘启(汉景帝)。</p> <p class="ql-block">太原古城的古城楼有多座</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的15座牌坊(也称牌楼)分别分布在北街两座,南街四座,西街三座,东街四座,县衙内有《圣谕坊》一座,城隍庙一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背后有很多的故事和寓意。 </p><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刺史》牌坊,正面有《刺史》(见下图2)二字,背面有《耄耋致仕》四个大字。(见下图1)刺史,取意:古代的官职。耄耋致仕,取意:指八九十岁老人还在继续做官。(此牌坊由明代成化贡士鄜州知州刘永振所立)刘永振是太原三贤都人,致仕九十四岁还身体健康无疾病。</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东大街有一座四柱三门三楼式木牌楼,中门上方匾额书写《大司马》三个大字(见组图上)。大司马是古代对最高武官的称呼,这是为“明代成化进士户部吏部兵部尚书王琼”所立。牌楼西面中门上是《方岳重寄》匾额(见组图下),这是明嘉靖皇帝封王琼兵部尚书后,把边疆安危重任托付给他并亲赐此匾。</p><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城隍庙前的东牌楼,正面匾额《理阴赞阳》,取意:调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牌楼背面匾额《三魂永久》,取意:道教认为,胎光主命,爽灵主财禄,幽精主灾衰,三魂为阳,故而常守。</p><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城隍庙前的西牌楼,其正面匾额《道气长春》,取意:宇宙万物,有生生不息的能量,排除杂念安定心神,吐故纳新,提高健康。其背面匾额《合境平安》,取意:阖家平安,寄托着美好的夙愿,有请求平安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南街有一座二柱一门一楼式木结构牌楼《地官坊》(见下图),牌楼正面是《地官》,背面书写《不羁之才》的匾额,意为赞扬高汝行是不受束缚的非凡之才。地官,是对地方官职彰扬,是为“户部郎中浙江按察司副使高汝行”所立,高汝行是太原县王索都人。</p><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的玉皇庙前牌楼,其正面匾额《道隐无形》,取意:不要拘泥于表象,才能认识到世间的本质规律。其背面匾额《顺天应人》,取意: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合乎人心,顺应人民的心意。</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有一座《大司空》牌楼,其正面匾额《大司空》,背面匾额《朝野推重》。大司空,取意:明代时工部尚书的别称。朝野推重,取意:功绩和才华受到朝廷与民间的一致赞同。为“明代永乐癸卯科举人南京工部尚书王永寿”所立。</p><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县城县衙矗立最大的石牌坊,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是铭刻着“读圣贤书立修齐志,存忠孝心行仁义事”、“性资一德真方大,官守三言清慎勤”、“居官必思于物有济,遇事惟求此心所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同不害正异不伤物”</p> <p class="ql-block">  凤城南街两柱一门《绣衣》牌楼,绣衣,取意:表示所做业绩似绣在衣服上的花纹永久存在。牌楼背面匾额《德隆望重》(见下图2),取意:指道德深厚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威望之人,此牌楼为明代景泰年间甲戍科举人延安府知府王铿所主。</p> <p class="ql-block">  在凤城北街有一座四柱三门的《褒显》牌楼,其正面匾额《褒显》,取意:赞美夸奖有名有声望三人。背面匾额《永绥禄养》,取意:永受俸禄的人,指有保障供给生活费的人,此牌楼为明代敕封户部主事高用所立的。</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太原古城北大街四柱三门的《崇英》牌楼,牌楼的正面题字《崇英》,背面题字《经师为表》。崇英,取意:崇高智慧才能的人。经世为表,取意于赞扬长期为诗和能做出表率的人,是为纪念明永乐癸卯科举人工部尚书王永寿所立,这座牌楼不仅展现了太原古城的建筑之美,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的南大街还有一座《世显》牌坊,正面匾额《世显》</p><p class="ql-block">背面匾额《卓有政声》,为纪念明代成化年间2酉科举人正定府通判王瑄所立。世显,取意:表走功绩世代显赫之意。卓有政声,取意:意喻在政绩上很突出的人。</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太原古县衙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四柱三门的《圣谕牌坊》,其中门正面上方匾额&lt;2清慎勤》,右门上方《忠孝》,左边上方《仁爱》。牌楼背面中门正面上方匾额《惇崇位德》,右门上方《礼义》,左门上方《廉耻》。清慎勤,取意:清廉、清白。言行谨慎,自警自束,善始善终。告诫作官要体恤民生疾苦,勤政事,勤思考,勤勉奋进。惇崇俭德,取意:宽容敦厚,俭以养德。牌楼正背两面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取意:孝顺父母,仁爱正义,遵守道德,廉洁不贪,知羞耻。</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城《见心堂》。</p><p class="ql-block"> 见心堂,又称大堂、正堂、法堂、公堂,是太原古城县衙内一处重要的核心建筑。它是古代知县审理重大案件和举行重大庆典的场所,建筑规制最大,级别最高,是衙署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见心堂位于太原古县衙的二进院内,它不仅是核心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大堂外两侧楹联:</p><p class="ql-block"> 做个好官广种福田益百姓</p><p class="ql-block"> 留下善政多办实事惠子孙</p><p class="ql-block"> 楹联体现了古代官吏的为官守则和对百姓的关怀。</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阅读!</p><p class="ql-block"> 祝读者:福启新岁,万事顺遂。顺颂时宜,百事从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