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摄友圈一日游第二站来到广富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富林文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遗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路3260弄。1959年,在此发现古代遗物。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1年起多次组织考古发掘,先后发掘出遗物数千件,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到明清。1977年12月,广富林文化遗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遗址的发现获得了“广富林文化”的考古学命名,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金钟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雀门内的中央的钟楼,称作金钟台。相传,广富林市河中,藏有一座金钟。如今修建的金钟台,是作为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展示空间和景观功能,代表广富林的历史回响,也勉励着人们面对各种欲望时要时刻警钟长鸣。</p> <p class="ql-block">集贤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名为双进士坊,是明正德年间,官府为表彰曹时和、曹时中二兄弟双双中进士而建造。原坊已毁于战火,重修后改名“集贤坊”,代表自二曹兄弟开启广富林科举及第之先河以来,广富林名人辈出、贤士荟萃的辉煌记忆。</p> <p class="ql-block">集贤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富林人杰地灵,明清二朝出进士十一人,举人十九人,有的既是朝廷高官,又是著名学者,由此,广富林也被冠为集贤镇、集贤乡。现在集贤园内的建筑,均是徽浙一带收集而来,主要用作松江历史名人贤士纪念展示空间,同时也展现广富林的先贤四海为家、精忠报国的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一尺花园</p> <p class="ql-block">红梅初绽</p> <p class="ql-block">平顺亭</p> <p class="ql-block">知也禅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也禅寺"座落于上之根﹣﹣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内,为纪念流传松江民间的知也禅师施医救人之善举而复建。禅寺的重建旨在弘扬祖师的慈悲大德,以供后人永恒追思、效法古德、励志后学。知也禅寺于2013年6月1日对外开放。寺内设有山门殿、钟楼、鼓楼、祖师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五观堂、般若丈室、内观阁等殿堂。禅寺布局合理,古朴幽雅、修筑精巧,是松江也是上海极具特色的又一佛教圣地和修学佛法的重要道场。</p> <p class="ql-block">富林塔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居于知也禅寺和三元宫正中,晚唐风格的三重檐塔,称富林塔。也是广富林文化遗址中的最高建筑。广富林并无建塔记载,修建这座塔,主要是观景功能和建筑文化展示。从广富林文化展示馆,经古陶艺术馆,可直接乘电梯或走楼梯登上塔顶。站在塔顶环廊上,广富林的景色一览无余,富林塔前有一方水池,斜阳下塔影倒印其中,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三宫宝殿</p> <p class="ql-block">木艺展示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紫衣巷西侧的徽式建筑,是木艺展示馆。馆内收藏和陈列着众多精美的徽州古民居工艺木雕,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建筑木雕,以各种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传播儒学,代表了江南明清时期木雕的巅峰水平。该馆内收藏了梁桁、牛脚、额枋、门窗以及各类中式古典家具等300多件,非常丰富,可谓珍品。</p> <p class="ql-block">禅茶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富林禅茶馆集建筑艺术、禅茶文化、书画赏析、紫砂写意、古典家具、休养生息为一体的高端文化体验和交流专馆,充满了生机的精神家园。使朴素而高贵的江南文化在感受和实用中得以展现。</p> <p class="ql-block">朵云书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址为广富林曹琛之子曹泰(曹时和)归隐故里所建“九峰书院”的朵云书院,整体以现代设计元素平衡老建筑原有的空间厚重感,打造出既时尚又富有历史积淀的静雅文化空间。</p> <p class="ql-block">皇甫春晓</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文化展示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富林文化展示馆,沉浸在湖底,给人以踏入地下和走向远古的暗示。展馆通过广富林考古记忆、上海成陆演变、先民活动到来、城邑特征形成、松江县府兴盛、上海城市崛起走向未来明天等场景还原,让观众穿越时光隧道,体验和阅读上海这座城市,她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个展厅中,分别还原了在广富林地区考古现场发现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三者的渊源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延续的佐证;以考古遗迹还原的4000年前的广富林村落样貌;通过影像场景讲述城市的建制,松江建县升府;生动的市民生活场景,呈现了明清时期松江城内外街道的繁荣景象;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上海的街景,典型的老上海石库门文化演绎,勾起了上海人的无限遐想和回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常说,昔日的上海只是一个海边的小渔村,19世纪升埠后才在历史的变迁中展露锋芒。上海的繁华似乎只是近代以后的事情,海派文化也似乎仅仅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事实确实如此吗?上海历史的渊源究竟有多长?海派文化的根源到底在何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展馆将带领我们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上海寻根之旅,让我们追溯历史的过往,了解上海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文明印记、移民根源、建制变迁,古城繁华与民俗民风,探寻广富林及松江这片土地与今日上海之间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崧泽文化是广富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定居文化,距今约6000~5400年,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它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文化阶段之一。</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9年,松江当地农民在开掘河道时偶然揭开了广富林遗址的神秘面纱。此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掘和研究,直到2006年,“广富林文化”这一名词才被专家定义为“一种距今4000多年的新见的考古文化”。它不仅包含了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痕迹,也有来自北方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的印记。因此,这一文化带有上海最早的“移民文化”色彩,证明了该时期内由山东、河南、安徽和浙闽赣一带移民在此定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村落样貌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富林文化遗存中发现了若干建筑遗迹,根据建筑的柱洞位置推测,这些房屋为独立式,分散在一定区域内。由此可猜想,当时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村庄,先民们以原始村落的形式居住在此。</p> <p class="ql-block">主産劳作!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富林文化时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先民们提供了各种食物来源。先民们在丛林中采摘野果,使用石制和骨质工具捕获野猪野鹿,下水采莲摘菱,甚至划船去湖中捕鱼。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则从事家务和家畜养殖等相对轻便的劳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荏苒。古老的广富林 历经沧桑,从4000多年前的一个原始村落,逐步走向一座富甲天下的繁华古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至南朝梁时期,此地曾设置过海盐县、前京县、胥浦县。但均因选址不当、环境多变而或迁或废。唐天宝十年(751年),这里首次出现了稳定的县城--华亭县。因此,从稳定的政区建制度而言,上海建诚的历史可追溯到1200多年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升县为府,次年改称“松江府”。清代,松江府下设华亭、上海、青浦、奉贤、南汇、金山和娄县七县,从此在地图上出现“上海”这个名称。</p> <p class="ql-block">二陆草堂</p> <p class="ql-block">上海简称“沪”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沪"是渔民捕鱼的一种工具,列竹于海滩曰“沪”,现称"簖";"渎"指独流入海河口。在通海河口列竹捕鱼曰"沪渎"。后来上海兴起于此,故有"沪"之简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明代始,因棉纺织业兴起,松江在300余年间经济盛极一时,形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之称,也成为全国33个工商业重要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市稳定,经济发展,水陆交通便利,使松江成为周边民众往来的集散之地。五湖四海的商客、手工业者、文人在此安居乐业,他们带来的不同文化也彼此影响、相互交融,逐渐形成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时期,松江形成了一条贯穿府城内外的"十里长街",它西起跨塘、东至华阳,是松江极为热闹的市集所在。籍由十里长街,可窥豹一斑而见当年松江的商贸手工、饮食物产、民风民俗,觅得繁华府城熠熠生辉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茶馆</p> <p class="ql-block">松江小乐</p> <p class="ql-block">张记米行</p> <p class="ql-block">药铺</p> <p class="ql-block">酒馆</p> <p class="ql-block">钱庄</p> <p class="ql-block">火車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光绪二年(1876年),上海怡和洋行的英商擅自修建了淞沪铁路,全长15公里,这是中国最早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第一条铁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上海至枫泾段铁路开通列车,松江站是当时仅有的几个火车站之一。从此,每天都有旅客列车和货车往来运输,将棉纱、蚕茧、火柴、肥皂、时髦的服装、当天出版的报纸等货物在松江内外昼夜传递。</p> <p class="ql-block">铛铛车</p> <p class="ql-block">上海之根﹣﹣广富林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之所以能被国务院确定为历史文化古城,主要依据的是古代松江府的历史文化和松江现存丰富的文物遗址和文物古迹。早在6000年前,松江的先民就在"松郡九峰"生息繁衍,上海古文明序幕自此拉开。从"太康之英"到"衣被天下"、从"松苏赋税半天下"到"无松不成报"……松江不但为如今的上海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也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富林,是上海历史文化之根。文化遗存,记载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见证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无论是断壁残垣,或是深埋水土,它的存在,永远是上海这座城市走向未来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富林照壁</p> <p class="ql-block">牌楼</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碎片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古窑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阙门</p> <p class="ql-block">骨针广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场中间竖立着一根象征先人编制衣被渔网的工具——骨针,这是广富林发掘出来较多的代表性遗物。用骨针作为广富林室外展区的中心地标,既代表广富林遗址的历史悠久,也象征广富林先人的智慧与勤劳。</p> <p class="ql-block">日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牛桥,传说天牛下凡广富林后,每日耕田犁地之后的卧水休息之地,称为天牛塘。天牛塘上长达106米的十九孔石拱桥,称作天牛桥。桥东的引桥处,有一根重达90吨的花岗岩冲天大石柱,称作天牛柱,传说是栓牛绳的柱子。天牛塘的北侧,是天牛坡,传说是天牛的牛粪堆积而成。</p> <p class="ql-block">天牛柱</p> <p class="ql-block">庙会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隍庙前沿着皇亭阁的小路,叫庙会街。古时,每年城隍巡街,都从这条街出发,各种小吃果摊也都集中于此。</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隍庙的山门为三个石碶的拱门,跨进山门就意味着跳出"三界"进入神仙洞府。"除凶"、"剪恶"四个字。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抬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教导我们要有正念、正行。</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帝庙,主供关圣帝君。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一生征战沙场,建功无数。因德乃刚乃正乃忠乃义,死后由将而侯而王而帝而圣。明成祖朱棣时期封关羽为帝,数千年来护国祚民,司命禄科举、诛罚叛逆、庇护商贾和通畅财源等,乃道教护法天神之一。</p> <p class="ql-block">皇亭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人为纪念康熙二次驾临松江和途径广富林,修建了一组清式皇族建筑和牌坊,后均毁于战火。现在的建筑,是根据当地老人祖辈传述而建。</p> <p class="ql-block">官塘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皇帝御舟所经水道,都被视为官道,不经朝廷同意,不得随便在上建桥:一是忌桥上的平民百姓因御舟过桥,似有站在皇帝头顶之嫌,二是担心因桥跨太低而影响下次御舟过桥。</p> <p class="ql-block">御赐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熙皇帝御舟二次途径沈泾塘,所以沈泾塘之前称为官塘,在上建的桥都曾奏请朝廷同意,是否皇帝赐名,已不得而知。目前广富林文化遗址连接郊野公园的官塘桥和御赐桥,是根据当地老人祖辈传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御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