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奶奶的“妖道令儿”

善良人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是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在我们村子里就开始流传着赵奶奶和她“妖道令儿”的神秘故事。</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在民间俗语中,“妖道令儿”是对一些看似神奇、带有一定迷信色彩或难以解释的说法、做法的戏称。那些诸如天气谚语、生活经验、偏方等,统称为“妖道令儿”,这些内容往往没有科学依据,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却有些神秘色彩。</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小的时候我家与赵奶奶住邻居,两家院子互通。当时的赵奶奶五十多岁,说话风趣幽默,声音就象铜锣一样洪亮,别看是小脚,腰板挺直,精神抖擞,走起路来一溜小跑。她的热心肠和好人缘在屯子里是公认的,在我们屯儿所有人的眼里,赵奶奶没有不懂的事儿,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找她,赵奶奶是有求必应。到现在也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我们当时对赵奶奶这位“高人”的崇拜之情。</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赵奶奶是旧社会过来的人,生活中究习俗,我们从她那里知道了过年的时候家里除了年三十贴对子、春联之外,还有不少的说道。比如:三十那天必须炖鸡肉,要放粉条,一说鸡和吉利的吉谐音,二说粉条象征长流粉,日子过得好而长远;还要吃豆腐,说是吃了豆腐有福气;还要有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还要蒸发面的馒头,象征着发财;做饭锅底下要烧豆秸(农村人发音为dou gai),说别人都该你的钱,证明你是债主了;未婚的男女还要搬搬荤油(猪油)坛子,意思是有“婚约”;过年说话要特别注意字眼等等。</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年除夕夜,饺子煮好了,赵奶奶把饺子端上来的时候大声问家里人:“饺子生不生啊?”冷不丁问了这句话家里的人都愣住了,唯有八岁的小孙子嘴急,赶忙抓过来就尝了一个,还没咽下去就回答奶奶的问话:“不生,挺好吃的”!赵奶奶听了,脸上的笑容当时就没了。大家闷头吃完饺子,赵奶奶才说小孙子:“没出息”的孩子,过年怎么能说不生(升官)那?</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个夏天,农村的鸡瘟很严重,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打防疫针的。眼看着新孵化出来的小鸡儿哪天都死几只,赵奶奶心疼的愁眉苦脸。这天我和赵奶奶的小孙子在她家里的院子玩,只见赵奶奶拎着一只死了的小鸡,使劲往房上撇去,嘴里还大喊着:“过去了!”农村是有坡度那种带房脊的房子,很高,再加上小鸡崽也不好扔,我俩眼看着赵奶奶撇上去的小鸡崽没有过房脊就滚下来了,就随着小鸡崽的滚落一齐喊道:“回来了!”小鸡崽还没有落地,我俩就一个人挨了赵奶奶一巴掌。赵奶奶骂道:“你两个小兔崽子的臭嘴,要不瞎喊鸡瘟就过去了。”</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邻居家小孩儿三岁,一直流口水,农村叫“淌哈喇子”。求医问药也不方便,弄些土办法也没管用。因为和赵奶奶家院子是连着的,赵奶奶只要一有空,就过来抱抱,看到孩子“淌哈喇子”,赵奶奶说这个她有办法,告诉不让着急。有一天中午,我邻居家孩子刚睡觉,突然赵奶奶风风火火的跑进屋里来,一句话也没说,抱过孩子就往上托孩子的下巴,孩子被赵奶奶弄醒了,吓得大哭起来。赵奶奶也不管他哭不哭,一连往上托了孩子下巴十多次才住手。孩子妈妈不解的问:“赵奶奶您这是怎么了?”赵奶奶一脸认真的说的:“毛驴子叫唤的时候托小孩子下巴就管淌哈喇子,你没听生产队院里驴叫唤了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赵奶奶的这些“绝活儿”,老辈子人调侃叫它“妖道令儿”,其实就是图个吉利,就是企盼着能够年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的过日子。</i></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 这些“妖道令”管不管用谁也没得到过验证。虽然现在没有多少人记得了,但是,赵奶奶用那些半辈子积累下来的“专业知识”和那种善意的、对平安、健康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执着的付出精神,却深深印记在了小屯儿人们的心中......</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