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鼓楼

张良燕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张良燕</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0184454</p><p class="ql-block">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六年级语文下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女曾在研读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她对“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存有疑惑,询问我“润如酥”的含义。我解释道,韩愈将春雨的润泽比作酥油,那酥油般的春雨轻柔地洒落,滋润着大地,恰似给万物披上了一层细腻的轻纱,将春雨的轻柔、润泽描绘得入木三分。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长安早春的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长安春天的热爱与赞美。孙女听后,满心憧憬地问能否在蛇年春节带她去西安(古称长安)游玩,我欣然答应。</span></p> <p class="ql-block">1月21日上午8:20乘厦航MF8269航班,从长乐出发,11:20落地咸阳机场,乘地铁到汉庭西安钟鼓楼广场酒店办理入住,午餐后稍事休息,下午游学第一站,我们直奔钟鼓楼而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安钟鼓楼,</span>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是中国现存钟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它不仅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系中国历史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p> <p class="ql-block">高德地图导航,从酒店出发沿竹笆市步行不到500米,来到鼓楼广场,那巍峨的鼓楼率先映入眼帘,令人震撼。挤进购票处买票,钟鼓楼联票成人每张50元,我爱人有点舍不得。我刷微信一下买了5张,好不容易来西安一趟,不登上钟鼓楼怎对得起数千年的十三朝故都。况且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来西安都登上钟鼓楼呢!</p> <p class="ql-block">在鼓楼的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为清康熙帝所题;北面为“声闻于天”,为清乾隆帝所题(也有传说是女皇武则天亲笔所题)。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鼓楼之上,共同饱经风雨的历练。</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大量文物古建筑遭到人为毁坏,两块匾额也未能幸免。经过后人不懈的努力,按照采用原字样、原样式,于2005年仿制复原,重新悬挂在鼓楼之上,使我们今天有幸再賭40年前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登上鼓楼,放眼望去,整个西安城尽收眼底。远处的大雁塔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位智者在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脚下的街道上,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古老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我孙女认真阅读这块长方形石碑上面刻写的黑底金色的鼓楼简介。通过介绍,我们得知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建在方形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歇山顶形式,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上覆灰瓦,绿色琉璃瓦剪边,顶部有鎏金宝顶。</p> <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的“闻天鼓” 闻名遐迩,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鼓腹直径3.43米,重达1800公斤,是由一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身周围共钉1996枚泡钉,寓意其制作完成时间为1996年。这面大鼓已在1997年成功申报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亦是人类迈入21世纪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走进陈列室,鼓楼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鼓,有战鼓、更鼓、腰鼓等,每一面鼓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那激昂的鼓声,穿越时空,回荡在古老的长安城上空。</p> <p class="ql-block">中国鼓的文化渊源流长,内涵博大精深。陈列室通过图片资料,让我对中国鼓文化认识更为深刻。鼓作为乐器,起源于周代,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一步步走向文明。</p> <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还可以欣赏到精美的中国古代家具。</p> <p class="ql-block">鼓楼的书画文化、诗词文化精彩纷呈,交相辉映,绽放着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让人惊喜不断。</p> <p class="ql-block">从鼓楼下来,沿着青石铺就的街道前行,不多时便来到了钟楼。钟楼的建筑风格与鼓楼相似,但又独具韵味,似乎更加精致。它的四周环绕着精美的浮雕和壁画,生动地展现了古代西安的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史料介绍,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原址在西大街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昔日,这里是城市的中心枢纽,晨钟暮鼓,声闻数里,为全城百姓报时,规制宏伟。后来,明神宗万历十年,钟楼被整体迁移至现址。钟楼上原悬挂的景云钟,为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所造。清乾隆五年,陕西巡抚张楷将其移到室外,以使报时之声远扬。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p> <p class="ql-block">1953年,景云钟被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钟楼上悬挂的大钟,铸造于明成化年间,重达 5 吨,钟声洪亮悠扬。如今大钟虽不再履行报时功能,但在重大节日庆典时,仍会被敲响,那雄浑的钟声仿佛在诉说着古城的悠悠往事,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钟号景云鸣采凤,楼雄川口锁金鳌”这副钟楼北面大门的对联道出钟楼迁建的原由,传说明万历年间,关中大地震,死伤惨重。有道士进言,此地有鳌鱼作怪,钟楼须东迁半里,地动必然消除。知府听闻,命士兵用镢头刨开地面,搬开石块,果见下面有一深井,<span style="font-size:18px;">鳌鱼头伸出井外,</span>水流哗哗作响。道士用宝剑镇住鳌鱼,命士兵用铁链将其锁住,沉入水底。知府又令人将钟楼东迁至此,从此鳌鱼被镇压,再也不能兴妖作怪。对联“钟号景云鸣采凤”表示景云钟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凤凰鸣叫;“楼雄川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锁金鳌”</span>描述的是钟楼的雄伟气势,它矗立在川口之上,镇锁金鳌,寓意保护一方平安。</p> <p class="ql-block">站在钟楼上,远眺长安古城。北宋张舜民《登楼》一诗在耳边回响:“繁华盖尽一时间,烟雨濛濛气象闲。今日登临何所似,慈恩塔上望南山。” 这首诗虽未直接点明钟鼓楼,但描绘了当时西安一带的景象,仿若今日盛况。</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钟鼓楼在余晖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美丽动人。我缓缓地离开,心中充满了不舍。但我知道,这次的离别只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钟鼓楼都将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见证西安的发展与变迁,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