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大理崇圣寺、大理古城

吕兆玉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是大理国时期的皇家寺院。</p><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东临洱海,西靠苍山应乐峰,风景十分优美。</p><p class="ql-block">三塔已有千年历史,是中国5A级景点。1961年,崇圣寺三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p><p class="ql-block">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p><p class="ql-block">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p> <p class="ql-block">三塔经历了大小30多次地震,其中两次尤为严重,分别发生在1514年和1925年。</p><p class="ql-block">在1925年的地震中,大理城房屋全部倒塌,唯独三塔屹立不倒。最令人惊叹的是,千寻塔在1514年的大地震中裂开一尺许,然而仅仅旬日之后,就神奇地合拢,仿佛对时间和自然展现了超凡的抗衡。</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不仅仅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这座千年古刹,宛如历史的密码,深埋在苍山洱海之间,凝聚着大理人民的辉煌与坚韧。</p><p class="ql-block">三塔的每一块砖瓦,都沉淀着岁月的故事,诉说着大理的兴衰荣辱。如今,在维修和重建的光辉下,崇圣寺三塔傲然屹立,向世人展现着大理深邃历史的真挚底蕴。</p> <p class="ql-block">佛教文化</p><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作为佛教圣地,见证了大理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塔内曾供奉有大量佛像和佛教经典,是研究我国佛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p><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白、彝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展现了大理多元文化的交融。塔内的佛像造型多样,既有汉族地区的风格,又有南诏、大理国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文化</p><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是我国古代砖塔建筑的杰出代表,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雕刻艺术和彩绘技艺具有极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理崇圣寺主轴线长达两公里,全国最长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此建筑为庑殿顶单檐五开间,采用金龙金凤玺彩。</p> <p class="ql-block">弥勒殿中,前供弥勒佛,背后供韦驮像,两边列天龙八部。</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仿明代重檐五开间建筑,对面墙上书"南无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十一面观音殿为重檐庑殿顶建筑,五开间,内供9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及4米高的观音八化身。观音殿的格子门为全国知名的大理剑川木雕。门上刻有在大理地区广为流传的观音十八化故事,上一层是绘画,下一层是文字解说。</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南北两侧均为罗汉堂,罗汉堂内供五百罗汉。</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崇圣寺的主要大殿,为全国佛教寺院中体量最大的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中间悬挂赵朴初先生手书的"大雄宝殿"黑底金字横扁。</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p><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大理为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四座城门,东门洱海门,南门双鹤门、西门苍山门和北门三塔门。</p><p class="ql-block">东城门又称洱海门,于2002年按照尊重历史、保护和恢复大理古城完整历史格局的要求,在人民路原址上恢复重建大理东城楼,并设置了广场。</p><p class="ql-block">南城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距今600多年的历史,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是古代殿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城门上“大理”两字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1961年来大理时亲笔题写的。</p><p class="ql-block">西城门又称苍山门。 1925年在地震中受损,2001年进行恢复重建,是一座按原貌修复的全木结构的古城楼,城楼庄严古朴、刚柔和谐,总占地面积10520平方米,绿化用地133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北门原名安远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万历壬寅年重修改名为“三塔门”,距今600多年的历史。城楼毁于解放初期,重建于1984年,2016年进行大修。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是明代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古城四座城门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诏十二时辰,夜景红灯笼好看,适合旅拍。</p> <p class="ql-block">红龙井夜晚很繁华,小桥流水,灯红酒绿,拍照打卡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五华楼曾多次毁于战乱、地震和火灾。明朝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将城中的钟鼓楼改称五华楼。1998年,大理州政府在原五华楼旧址上重建五华楼。走过千年沧桑,从古至今,五华楼已然成为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五华楼主体建筑高20多米,为一台三楼建筑,楼的四周清流环绕,四亭拱托。登上五华楼苍洱风光尽收眼底,城内青瓦披面的白族民居、东南西北雄伟的四座城楼一览无余,五华楼是古城内的制高点,也是观赏古城全貌首选之地。</p> <p class="ql-block">杜文秀帅府,又名大理元帅府,是清代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领袖杜文秀建立的当地民族政权所在地。</p><p class="ql-block">1856年,杜文秀起义军攻占大理古城,自称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大理政权,改原来的大理提督府衙为帅府。起义失败后,云贵总督将帅府恢复为云南提督衙门。</p><p class="ql-block">1988年,辟为大理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文字摘自网络,感谢作者</p><p class="ql-block">摄影/后期:吕兆玉</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大理崇圣寺 大理古城</p><p class="ql-block">整理成册2025年2月10日</p> <p class="ql-block">心若向阳,一路芬芳,哪怕一个人的行程,也有温暖和诗意;哪怕是枯燥无趣的日子,也总能过得精彩与动人。只要心有阳光,峰回路转处,便是柳暗花明的惊喜;只要心有阳光,人生所有的遇见,将成为一种美好!每天用感恩的心,去问候珍惜的人,用满满的祝福送给牵挂的人。我们走在一起是一种缘分,我们一起走是一种幸福。让岁月善在我们,与美好一路同行。做个幸福的人,向着幸福出发!</p><p class="ql-block">祝师友们创造愉快,事事顺心,平安幸福如意,万事安好,开心快乐每一天!</p><p class="ql-block">感谢师友们的雅尚美评鼓励和支持,敬茶致谢,感谢师友们到访助兴,谢谢请勿送花!🌴🌴🌴🍓🍓🍓🍎🍎🍎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