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今年新春里大火的影片不用说,是众人纷纷都说好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是导演兼编剧饺子推出的《哪吒》系列的第二部。然而,我还没看过五年前的《哪吒》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哈哈哈,那就赶紧补课,上优酷看完这部片子。<br> 故事情节很简单,基本框架与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中的哪吒故事差不多。从哪吒出生充满异象,从而被陈塘关百姓误解嫌弃,到三年后为保陈塘关最终牺牲自己,“肉身灭魂魄在”——至于师父太乙真人如何借莲花与鲜藕帮哪吒还魂再世,复生后的哪吒会怎样叱咤风云,推测应该是导演将在后继影片里展现的内容了。</h1> <h1> 作为一部精美的国产动画片,其画面带给人的愉悦感不用多说——也确实只有动画片,才能从视觉上,掀起惊涛骇浪,腾起仙雾飘飘,将观众想象中神话传说与现实中永远看不到的画面,全部变为“现实”。从剧情而言,许多细节处也都充满了喜感,让人在很多时候能开心一笑。比如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是个骑着猪,说着“川普”(即带有四川方言口音、不太标准普通话之意)的胖老头;比如在“千里社稷图”中教哪吒学艺反而被这个顽劣的徒弟戏弄了一把;比如力大无穷的哪吒踢毽子能把墙踢穿,弄得只有母亲愿意陪他踢毽子;比如哪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让设计陷阱的那群准备收拾自己的孩童自食其果……这些人物和情节设计都丰富了《封神演义》及民间传说中哪吒的故事,让哪吒这个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更加生动鲜活。</h1> <h1> 对龙王之子敖丙这个人物,以及敖丙与哪吒的关系也改编得很成功。敖丙不再是传说故事中恃强凌弱被哪吒打死的龙王三太子,而是将敖丙与哪吒设计成为“一动一静”“一急一徐”两种不同性格的一对朋友关系,并最终让两个朋友携手共赴天雷之难。哪吒因为有了敖丙这个“唯一的朋友”,让他比民间传说中二话不说就开启打打杀杀的哪吒多了思想和情感,也让他最后舍身拯救陈塘关的举动更有逻辑性。</h1> <h1> 但是,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为啥看完后,我的感想和那句常见的引之剧中哪吒之语的影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还不太一样呢……居然是,有点悲凉。<br> 不管是魔丸投胎的哪吒也好,还是灵珠投胎的敖丙也罢,不管他们多么努力地释放善意,都曾救助过陈塘关的人,但却都无一例外地被陈塘关的人当成“妖怪”“妖族”痛骂与误解。就连反派人物申公豹,也仅仅因为是豹子修炼而成,就在师门中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最明显的一次,就是故事一开头,师父元始天尊就将好的资源直接划给了别的徒弟,让太乙真人去守护灵珠——最关键的是,任务还没完成,就许诺只要完成了,就将“十二金仙”最后剩下的一个名额作为奖励。如果说分配任务是师父元始天尊根据徒弟各自性格特性、优缺点进行的合理分配,那么提前就承诺给予极高的奖励作为激励,的确是激起申公豹内心不平,决定夺过灵珠来培养从而证明自己能力的重要诱因。可以说,申公豹的黑化,与对在师门中长期遭到歧视的反抗,是这些歧视,激发了他内心中的恶念…… 人类的偏见有多可怕,杀伤力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h1> <h1> 所以,影片结尾处哪吒在拯救陈塘关中喊出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与其说是励志的宣言,不如说更多的是一个在长期偏见氛围中被打压被漠视者的呐喊。在整个故事大部分时间都充满喜感与幽默的节奏中,容易被忽略的是,故事结尾,其实是哪吒用生命拯救了陈塘关、唤醒了差点为了龙族利益犯下活埋陈塘关罪行的敖丙的良知,才被人们最终认可与感谢的。 <font color="#ed2308">这就像完美与值得怀念的人,永远都只存于追悼会的悼词里一样——想想,还是不要的好。</font>倒宁肯,哪吒就是那个一直被周围人,也就是陈塘关乡民们呵护长大的孩子就好,<font color="#ed2308">不要作为牺牲的英雄,因为有价值,有创造,才被认可和看见。</font></h1> <h1> 这里就要说到,整部影片相比《封神演义》与民间传说,最成功的改编之处,是哪吒与父亲关系的改善。一个重视名誉的父亲居然愿意为了一个天生异象的“逆子”付出生命,展现深沉的父爱,这当然是最为观众接受和共鸣的地方。同时,也要看到,导演有意无意,也是引导着哪吒向往着这份父爱的。要不哪吒在预感到即将遭受元始天尊布下的天劫咒时,会破天荒地对自己一贯也表现得“不屑一顾”的父亲,说出“唯一遗憾的,是还没和您踢过毽子”的话来。<br> 而毫无意外,故事中最打动人的,依然是被许多影视作品都歌颂过的母爱,是哪吒母亲殷夫人永远不离不弃对很多时候其实还是多顽劣的儿子的包容和理解——这里加入了区别于传统教育,许多现代社会中年轻一代的父母们才有的育儿理念,比如殷夫人多次说到只要哪吒开心就好,在三年天雷之日逼近时,更说出:“最后的日子只要他开心,我就不在乎真假。”之类的话。</h1> <h1> 不过这里延伸想想,也会有个有趣的联想。那就是,哪吒出生时,因为师父太乙真人就告知了李靖夫妇,这个孩子只能活三年,所以在哪吒母亲殷夫人那表现非常明显,她很多时候下意识的行为,虽然出自强烈的母爱,但也有“这个孩子只能活三年”的不舍和珍惜感——推而广之到人世间的许多事上,是不是也是这样?如果你知道这个人或是会离开你,或是将不久人世,是不是大都会放下许多恩怨,以及许多期待,更加注重眼前、当下的一些关系互动中?那么,为什么人们往往会忽略长久或者说以为会天长地久关系中应该有的珍惜呢?</h1> <h1> 而且,如果再延伸想想,殷夫人对哪吒的包容里,是有了已经知道“这个孩子只能活三年”的前提,所以有时候相对正常孩子的教育来说,会显得有些“无限包容”甚至偏于溺爱,即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放任哪吒生气时就在家里打打砸砸。尤其是哪吒在对待悉心教导自己的师父太乙真时,有时也算得上顽劣而不仅仅是顽皮,从头到尾都没有尊尊敬敬地道一声师父,说一声谢谢——要知道,太乙真人除了最初带哪吒到“江山社稷图”里去遨游仙境——这完全就是带着哪吒这个孩童去游乐场玩乐,要说没有良苦用心,怎么可能。而最后当哪吒被天雷轰顶的关头,太乙真人也是损失了几百年的道行,冒险去救助哪吒和敖丙,之后还将用莲藕重造哪吒的肉身,与父母李靖夫妇的生育与养育之恩相比,对哪吒说是有再造之恩也不为过。</h1> <h1> 总之,用现在动不动就提的“创新”一词来讲,五年前拍的这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依然是一部充满创新意味的优秀动画片。<font color="#ed2308">只是如果可以,是真希望不要以哪吒牺牲自己并等待重生成为这个影片的结尾。</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应该成为一个,在有限的生命里爱自己也爱别人的人——爱自己的父母,也爱师父、朋友,爱陈塘关的乡民——更被这些人,同样爱着。</span></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