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金子书艺第20期。</p><p class="ql-block">我75岁,学过10年书法,曾以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的书法作品参加全国各种书法比赛并获得金奖(1等奖)6次,优秀奖2次。在腊八节到来之际,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几幅作品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庆祝腊八节的到来,也祝福大家腊八节快乐!</p> <p class="ql-block">“孔子曰”,这飘逸流畅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先贤的智慧。这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展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新的一年里,愿我们都能以先贤为榜样,不断进取,追求卓越。</p> <p class="ql-block"><b>书法是国粹:</b></p><p class="ql-block"> 书法是国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特有的一种艺术。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还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显示于世界艺术之林。所以我退休后才跟卢明昆老师学了10年的书法,曾经以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参加全国各种书法比赛并获得金奖(1等奖)6次,优秀奖2次。这是自己努力成果,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如今已经75岁,但我怀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珍惜美好时光,在科学健身,泼墨挥毫中收获健康,陶冶情操,得到快乐,延年益寿。自己以篆、隶、行、草等书体,笔力非凡。或置陈布势,临见妙哉,或奇巧构图,追光逐影。书法作品传承创新,相得益彰,笔随时代,墨见精神,充分表达了自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自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展现了我本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言壮志。</p> <p class="ql-block"><b>前人云:</b></p><p class="ql-block">“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以古为师,心随手摹,旁搜远绍,北碑南帖,王颜佳作,兼容并蓄,化古为今,化人为己。书法艺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博大精深,欲穷其奥和探其源,光有天赋和手上磨炼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书法技能和风格的获得都离不开古人,都受师承的影响。这一切都是通过自我的心性、自我鉴识,自我修养所汲取,通过自我追求来表现的。因此,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弱点,汲取别人的优点,对促进自己书法水平的提高尤显重要。为此,我将每一期的习作,以美篇的形式发布,也是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交流,以期待得到大众的批评,同道的指点和斧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元宵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中国传统节日</b></p><p class="ql-block">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有“首”“第一”的意思,正月十五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也叫作“夕”,隋以后称正月十五为元夕或元夜,唐末开始称“元宵节”,宋又称“灯夕”,清朝也称“灯节”。</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起源:</p><p class="ql-block">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始于西汉,经历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时期,元宵节开始由宗教性的节日逐渐演变成为娱乐性的狂欢会,活动达到极盛。五代、宋、明、清延续了这种狂欢。宋朝的欢庆日子从三天延至五天、六天,明朝延至十天。清朝,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依然热闹,时间缩减为四至五天。至今元宵节仍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关于元宵节的来源有许多传说,最早的记载是祭祀太乙说,流传较广的是道教“三元”说,根据这个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p><p class="ql-block">元宵节有很多习俗,主要习俗有开灯祈福、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吃元宵、放烟花、祭门、祭户、合家团聚等活动。此外,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元宵节活动各有特色,如有游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走百病、迎紫姑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南亚等华语地区每年元宵节也会举行庆祝活动。</p> <p class="ql-block"><b>历史发展:</b></p><p class="ql-block"><b>起源</b></p><p class="ql-block">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一般是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四夜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十八为“落灯”。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向上苍祈求雨水丰沛、农桑丰收。《史记·乐书》有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这被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点灯观灯传统的开端。</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诏令司马迁等人议造《太初历》,确立正月初一“岁首”的地位,正月十五便成为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列为重大节日。当时只叫做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承担皇家祭祀职能,通宵礼佛。</p> <p class="ql-block"><b>兴起:</b></p><p class="ql-block">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文化的传入,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p> <p class="ql-block"><b>发展演变:</b></p><p class="ql-block"><b>隋</b></p><p class="ql-block">“元”有“首”“第一”的意思,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也叫作“夕”,隋以后称正月十五为元夕或元夜,有闹花灯耍百戏的习俗。《隋书·柳彧传》记载柳彧[yù]上书隋文帝描述了民间元夕活动的热闹情景,奏请隋文帝下诏禁断元宵节闹花灯耍百戏。隋文帝死后,隋炀帝恢复了元宵闹花灯耍百戏,且多次于节日时微服前往观看并参与庆祝活动。当正月万国来朝,隋炀帝下令将使者留至十五日,一起闹元夕。《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隋朝的元夕闹灯仅在京城进行。</p> <p class="ql-block"><b>唐</b></p><p class="ql-block">到唐初,受道教影响,元宵又称上元,即“上元节的晚上”,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渐渐地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唐高祖李渊即位,禁止了元宵节的百戏散乐,但闹花灯仍举行。诗人崔知贤在《上元夜效小庚体同用春字》中描述了上元夜有灯,有歌舞,人们观赏游玩直闹到天明。</p><p class="ql-block">元宵夜鼎盛时期是在唐中宗李显登基以后,当时的盛况在《大唐新语》卷八,《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都有详细记载。睿宗、玄宗时的盛景与中宗时比起来更胜一筹,《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上元夜,各有千炬红烛,围于左右”;“制作百枝树灯,高达八十尺”,“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除了看灯,还有乐舞百戏。《旧唐书》卷三《睿宗本纪》记睿宗出内人连袂踏歌。《朝野佥载》记唐玄宗让宫女以及民女“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张说有《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就生动描述了兴庆宫前观灯歌舞的盛况。在《太平广记》《玄怪录》中还记载了唐代的元宵花灯已经从京城普及到全国各地。盛唐时,中外文化交流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古人称夜为“宵”,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唐末才出现。</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后,元宵花灯照样在闹。李商隐就在《正月十五夜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中描绘了京师长安花灯满街的盛况和乡间元宵迎赛紫姑神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b>五代</b></p><p class="ql-block">五代,元宵节热闹依旧。《旧五代史》卷七《太祖本纪》:乾化二年正月,宣“上元夜,任诸市及坊市各点彩灯,金吾不用禁夜”。卷四八《末帝本纪下》:“乙巳,以上元夜京城张灯,帝微行置酒于赵延寿之第。”卷七七《高祖本纪》:“壬戌,是夜以上元张灯于京城,纵都人游乐,帝御太宁宫门楼观之。”卷八十《高祖本纪》:“是日上元节,六街诸寺燃灯,御乾明门观之,夜半还宫。</p> <p class="ql-block"><b>两宋</b></p><p class="ql-block">宋朝元宵节张灯的时间新增十七、十八两夜,民间有’钱王买了两夜灯”的说法。《谈苑》说“钱氏纳土进钱买两夜,今十七十八夜是也”。《铁围山丛谈》卷一、《燕翼诒谋录》卷三也有同样的说法。南宋理宗赵昀,把元宵节张灯时间增加到六夜。《帝京景物略》卷二《灯市》:“上元六夜灯之始南宋也。”</p><p class="ql-block">宋代开始,“元宵”一词开始出现在文献典籍中。南宋周必大的《平园续稿》有“元宵煮浮元子”的句子,北宋《东京梦华录》有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在宋时,元宵节流行一种叫鏊[ào]山的灯景,将许多彩灯扎架而起,叫鏊山,又叫灯山、彩山。灯山上彩绘神仙故事,皇宫里的灯山还有各种喷泉造型。宋以后,元宵节也称灯夕。宋时的元宵习俗还有猜灯谜、传柑。苏轼有诗:“老病行穿万马群,九衢[qú]人散月纷纷。归来一点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并作注:“侍饮楼上,则贵戚争以黄柑遗近臣,谓之传柑,盖尚矣。”</p> <p class="ql-block"><b>元</b></p><p class="ql-block">元代有“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b>明</b></p><p class="ql-block">明代的元宵节是城市公共性表现最强的节日,东华门外卖灯的商贩、买灯的顾客、观灯的游客,络绎不绝。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天下繁华,咸萃于此。勋戚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描写了南方的元宵节,明人谢肇淛说:“富贵之家,曲房燕寝,无不张设,殆[dài]以千计,重门洞开、纵人游玩……游人士女,车马喧阗[tián],竟夜乃散。”明人张岱也在《陶庵梦忆》中记述杭州龙山放灯的情景。明代全面复兴宋代元宵节制度,张灯时间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天。民间观灯的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p> <p class="ql-block"><b>清</b></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元宵节又叫灯节,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依然壮观,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张灯日子缩减为四到五天。清中期前,北京灯节在正月十三至十六。晚清,北京东四牌楼到地安门的灯会最热闹,其次是工部、兵部,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等;天津的灯节,“通衢张灯结彩,放花炬,遍地歌舞”;苏州的元宵节,家家户户敲锣打鼓,“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p> <p class="ql-block"><b>现代</b></p><p class="ql-block">到现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同胞,同样会在元宵节进行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活动。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元宵节至今仍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节日习俗:</b></p><p class="ql-block">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又因中国幅员辽阔,元宵节传承了两千多年,其中有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踩高跷、等相近的几项重要习俗,各地还有各地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b>重要习俗:</b></p><p class="ql-block"><b>吃元宵</b></p><p class="ql-block">“元宵”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节令食物。用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做成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汤煮、油炸、蒸食,象征着丰收和睦的日子如环无端没有尽头。传说起源于春秋末期。唐代称为面茧、圆不落泥。《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赌,筵宴以为戏笑。”宋代称为圆子、团子。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叫它“元宝” 。</p> <p class="ql-block"><b>赏花灯</b></p><p class="ql-block">赏花灯是元宵节里的重要庆祝活动。 每逢元宵节各地张灯设市,悬卖各式花灯。现如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常于元宵节或举办大型灯展,展出全国各地特色彩灯,供人们观赏。哈尔滨等北方城市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冰灯展览,用冰雪制作成的彩灯造型。 </p> <p class="ql-block"><b>话灯联</b></p><p class="ql-block">每逢正月十五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上镶挂壁灯联、门灯联。灯联的出现,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b>赏月</b></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人们月亮的变化作为计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阴历历法体系,而每个月圆之日都被称为望日。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两个最完满的月圆之日,尤其具有特殊的心理暗示甚至图腾崇拜的意义。元宵节又称元夜、元夕。元是开始,在汉字寓意中,元也是善,元还通圆,预示着圆满的生命、圆满的欢欣、圆满的日子。人们会在正月十五的夜晚相聚,共赏一年之中的第一轮圆月,并在明亮的月光下许下对新一年美好的祝愿。</p> <p class="ql-block"><b>猜灯谜</b></p><p class="ql-block">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最早的灯谜,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悬于灯上,供人猜测,最早始于宋代。</p> <p class="ql-block"><b>祭门、祭户</b></p><p class="ql-block">古代有“七祭”,元宵节祭门、祭户是其中的“两祭”: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祭祀住所之神祈求居宅安宁。</p> <p class="ql-block"><b>逐鼠</b></p><p class="ql-block">养蚕人在正月十五熬一大锅粥,有的还在粥上盖上一层肉,盛好粥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边念叨: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用米粥喂老鼠的“逐鼠”活动,是希望老鼠不要出来把吃蚕掉。据说,在这一天经过这仪式,老鼠就不会吃自家的蚕了。</p> <p class="ql-block"><b>迎紫姑</b></p><p class="ql-block">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感激而死,故世人做其形迎之。咒云:子胥(其婿)不在曹夫人已行,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p><p class="ql-block">《齐谐记》记载:“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描写的蚕神也是紫姑,所以《荆梦岁时记》又有记载:“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作为神性人物的紫姑,其原型是多重的,还有传说是帝喾女《洞览记》云:“帝喾[kù]之女需死,生好音乐,正月十五日,可以衣见迎。”还有传说紫姑是藐姑射山神。可见不仅是蚕神、谷神、厕神、占卜神、还是主生育的女神。所以,“迎紫姑”是妇女的专职,为占卜、求吉、祈求蚕业丰收。山东的“拉七姐”活动就是迎紫姑仪式。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p> <p class="ql-block"><b>舞狮子</b></p><p class="ql-block">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代时,狮舞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关于舞狮的起源众说纷纭,从各种记载中梳理出来大概有这几种说法:西域传入说,a、源于军队说,b、宫人装扮避祸说,c、行刺道具说,d、唐明皇梦狮说,e、佛山起源说等等。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古人将狮子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在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形成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p> <p class="ql-block"><b>穿白衣,走百病</b></p><p class="ql-block">“穿白衣,走百病”是元宵节习俗之一。“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夜,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如果当地有河桥,则众人相伴过桥。如果没有桥,就用木板搭一座数丈高的“天桥”,然后从上面走过。人们相信这一传统习俗能够去病消灾。在走百病的时候,妇女喜欢穿白色衣服。《帝京景物略》引蓟州张宿《走百病》诗云:“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北京风俗杂咏》引高士奇《灯市竹枝词》云:“鸦髻盘云插翠翘,葱绫浅斗月华娇。夜深结伴门前过,消病春风去走桥。”</p> <p class="ql-block"><b>各地特色习俗:</b></p><p class="ql-block"><b>华东地区</b></p><p class="ql-block">华东地区的山东滨州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元宵夜里,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同时在口中念叨“嘟佬嘟佬,开花结枣”,以祈家中的枣树来年获得大丰收。日照地区“走老貌”,临水地区的人家放河灯,以求来年的幸福平安。安徽淮南市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临近元宵佳节的几天里,淮南地区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等,给当地的家家户户带去喜庆。江西当地在元宵节制作“稻草龙”,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新建地区正月十五这一天流行祭祖扫墓,有插竹为灯的习俗。南通市有“全城猜灯谜,万人闹元宵”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台湾,</b>元宵节的活动也是非常丰富。祭拜天官大帝,“蜂炮”万炮齐发、放孔明灯祈福、炮炸肉身“寒单爷”、过火净港、“乞龟”求福、钻灯求子等,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b>西北地区</b></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这一天,陕西省出嫁的女子要带上丈夫一块儿回娘家吃元宵过节,此外,当地还有送灯的习俗。从正月初五起,开始送灯活动。舅父给外甥送灯,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另外还有干爸给干女儿送灯的,接到灯后,玩耍嬉闹,叫“玩灯”“闹灯”。陕西府谷县这天还会表演安塞腰鼓、“抬阁”,大头娃娃等。扶风一带流行“挂坟灯”,即在自家的祖坟上悬挂一盏红灯。挂灯前要烧纸焚香祭奠。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冯村,元宵节会举行大型社火巡村表演</p> <p class="ql-block"><b>华中地区</b></p><p class="ql-block">湖南常德地区在元宵节食用“时汤”;新田地区正月十五舞龙灯,游完龙灯后,烧掉龙灯,叫“送灾”。湖北云梦县流传着“照绝地蚕”,即正月十五夜里,老农夫手持火把偏照田圃,以祈求新的一年无灾无害,庄稼丰收。[</p> <p class="ql-block"><b>华南地区</b></p><p class="ql-block">元宵节当日,广东地区,元宵节当天,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龛[kān]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当地人认为点灯即添丁的佳兆。此外,如果去年元宵节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家中添了丁。除此之外,广东部分地区还有做丁桌、求喜物、掷喜童等与求子有关的元宵节俗。</p> <p class="ql-block"><b>华北地区</b></p><p class="ql-block">北京的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老百姓要整整热闹五天五夜。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便是赏灯、逛夜市。在河北永平府,正月十五这一天有病的妇女会聚集在窑下,共同祈求新的一年疾病消除,这种习俗被称作“陶灸”。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传统的民间占卜方式,如有人将稍大些的一张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占卜吉凶,俗称“结羊肠”;另有一些地方将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的多少来预测该月的晴雨。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是挂花灯。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彩灯每晚都亮着。除外,放焰火、逛灯展、踩街等元宵节俗也深受山西人民喜爱。</p> <p class="ql-block"><b>节日影响</b></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由最早的祭祀祈福,到全民狂欢,元宵节表达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因此,元宵节当日禁忌杀生、洗头、米缸见底、长辈打骂孩子、做大的机械工作等。随着历史发展,元宵节的节期和节俗活动也在变化、扩展。</p> <p class="ql-block"><b>中国国内影响</b></p><p class="ql-block">2008年,胜芳元宵灯会入选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胜芳镇被正式命名为河北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2012年,张家界元宵灯会被评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五大节庆文化品牌之一。2014年永定区因元宵灯会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年元宵灯会有张家界阳戏、高花灯、泼水龙、鬼谷神功、杖头木偶戏、永定大戏、草狮子、三棒鼓、九子鞭、花灯、土家赶酒火等数十项国、省、市、县级非遗项目轮番上演。截至2021年,甘南地区的东山转灯、黑龙江黑河的瑷[ài]珲上元节、山东淄博的花灯会、北京密云的九曲黄河阵灯俗等26项地方性元宵节俗,已入选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序号:978,编号:Ⅹ-71。</p> <p class="ql-block"><b>国际影响</b></p><p class="ql-block"><b>东南亚:舞狮巡游武术</b></p><p class="ql-block">东南亚华人地区保持了中国南方地区元宵节的习俗。如:新加坡举办“踩街”活动,马来西亚“抛柑接蕉”,山口洋华人元宵节大巡游等。</p> <p class="ql-block"><b>日本:中华街里赏花灯</b></p><p class="ql-block">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日本的中华街非常热闹。如横滨中华街,每年都会举办元宵节赏花灯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b>朝鲜:正月大十五迎月</b></p><p class="ql-block">元宵节在朝鲜被称为“正月大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做“五谷饭”:用大米、黄米、小米、豆子和大麦混合而成的饭。晚上,大家一起“迎月”。</p> <p class="ql-block"><b>韩国:吃五谷饭</b></p><p class="ql-block">韩国的正月十五叫“正月大望日”,意思是“望满月”。这一天,大家吃“五谷饭”:混合糯米、高粱米、红小豆、黄米、黑豆等杂粮做成,吃各式各样的坚果,喝“清耳酒”。</p> <p class="ql-block">模版:元宵喜乐;</p><p class="ql-block">音乐:欢庆元宵佳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