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摄影文本 甘 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编辑制作 甘 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注:部分资料参考《百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闲言:</b><b style="font-size:22px;">二零二五年二月五日(正月初八),由宁波到奉化,四十分钟车程,这是第二次来奉化。奉化已不是十年前的奉化,蒋氏故居依旧如故(国家重点保护景区)。安徽藉奉化导游视奉化为故乡,称蒋中正为蒋先生,因常年代奉化团,赚的盆满钵满,调侃“毛泽东让我们翻身作主人,蒋中正让我们发家致富”,是蒋中正留下的遗产让他们发了财。调侃归调侃,一路还给我们讲了许多逸问趣事,查了查《百度》有的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从历史角度讲,蒋中正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一路走着听着还挺有趣,也长了不少见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蒋氏故居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的溪口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地方。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秀丽宜人,更因蒋氏故居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一个旅游达人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值得一探究竟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冬日的溪口,更是别有一番韵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雪窦山顶妙高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妙高台位于雪窦山的妙高峰上,四周环崖,背靠青山,绿树掩映,风景秀美。其地理位置易守难攻,是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别墅的天井中间,保留着一座石塔,是清初雪窦寺方丈石奇禅师的舍利塔,妙高台的风水不仅体现在其自然环境上,还与历史人物蒋介石的政坛生涯密切相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蒋介石在1927年第一次下野后,选择在妙高台修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别墅,并亲自题写“妙高台”匾额。妙高台成为他三次下野期间的隐居地,因此也被称为“蒋介石的行宫”,1949年1月,蒋介石被迫发表《隐退谋和文告》,他回到溪口,作了《妙高台》一诗:“巡驻家山戎服在,森严小筑镇林标。主人妙算安天下,才道高时地已遥”,二楼建有卧室、书房,还有作战台室,设有电话和电台。蒋介石曾在妙高台接待过孙科、张群、阎锡山、张治中,吴忠信等几十名国民党高级官员,通过专用电台,向各地党政军机关发出过无数道指令、信件。妙高台一度取代南京,成为当时的临时的政治和军事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晏坐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妙高台也指一块面积约350平方米的平台。平台中突起的石头方形光滑,可容一人入座,称为“晏坐石”。据说蒋中正母亲王采玉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雪窦寺烧香拜佛。蒋介石九岁时跟随母亲第一次来到妙高台,看到这块石头,坐在上面不愿起来。他母亲多次催促回家他仍恋恋不舍。后来蒋介石发迹,只要回到溪口上了妙高台,总要在这块石头上小坐片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蒋中正九岁那年跟随自己的母亲来妙高台,蒋中正就坐在这块雁坐石上,久久不愿离去,后来他就有了他的发妻毛福梅。蒋中正在他七八岁时,他的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同父异母的哥哥蒋介卿分走了大半家产,母亲王采玉只得带着8岁的他和5岁的妹妹蒋瑞莲以及未满周岁的弟弟蒋瑞青在老屋丰镐房度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武嶺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武嶺门是溪口镇的门户,用略带粉红色的块石砌成。是进入溪口镇的必经之路,因建在武山的山脊上而得名。1929年前还是个小庵堂,蒋中正的母亲笃信佛教,常到这里念经拜佛。1930年被蒋中正改建为三间两层的武关式城门建筑。门额两面都镌“武岭”题字,正面蒋让先于为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写。背面是蒋介石亲笔手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武岭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武岭学校大门,旁边还挂有溪口博物馆和民国博物馆的牌子,武岭学校旧址,被改造为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武岭学校创建于1929年,是蒋中正遵照母亲的遗嘱创办的。其母遗言说:所遗家产之半自办义务学校,教授乡里子弟之因贫失学者。当然,武岭学校的规模,早已远超他母亲的遗愿。学校占地面积超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万4千平方米,教育设施一应俱全,其大礼堂更是成为接待民国要人的招待所。当时的学校是仿效开放式的法国乡村教育模式,设有幼稚园、小学部和农业中学部,另外,还下辖有农事试验场、林场医院、电厂和民众教育馆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从1932年起,蒋中正更自兼校长,直到1949年4月学校解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蒋氏故居为啥缺一个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你走进蒋氏故居丰镐园,导游图上的蒋氏故居缺一个东南角,据说是因为在扩建过程中,蒋介石在扩建丰镐房时,周围二十六户邻居,二十五户都被出钱安置搬走了,唯有隔壁卖千层饼的邻居不愿意腾出自己的宅基地。这位邻居与蒋中正还是儿时的小伙伴,并且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因此不愿意配合拆迁。蒋介石虽然权势显赫,但并没有强迫这位儿时伙伴搬迁,最终导致丰镐房缺了一个角。成了中国最牛🐮的顶子户,户子现在还被保护了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蒋氏故居正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蒋氏故居正堂是蒋氏家族供奉先祖牌位的重要场所,位于丰镐房的中庭正堂,名为报本堂。报本堂是蒋家敬天祭祖的地方,神龛内供奉着蒋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位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报本堂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江南旧式世家府第的特点,前厅门额为“素居”,楼上设有佛堂,是毛福梅诵经之地。后堂报本堂为三间高顶平屋,是蒋家敬天祭祖之地。西厢房西侧有一幢独立的二层小楼,为蒋母王采玉旧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蒋中正与毛福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孤儿寡母受人欺。为了早日为蒋家接续香火,当时,蒋中正和与溪口相距30里的岩头村的堂姑蒋赛凤的女儿毛阿春相互喜欢,两人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可是,在王采玉请人上毛家说媒时,却遭到同为寡母的蒋赛凤一顿臭骂,性格好强的王采玉一气之下,发誓一定要在岩头村为儿子找一个比阿春更好的媳妇不可,在私塾先生陈春泉的撮合下,她相中了岩头村世代经商的毛鼎和家的小女儿毛福梅。之所以叫“福梅”,是因为出生的时候,算命先生说这姑娘是颗“福星”。毛福梅虽然比蒋中正大5岁,但当地素有“女大五,恶事无”的说法,王采玉也就没那么介怀。就这样,在家里享了19年福的毛福梅,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俗下,于1901年冬的一天步入婚姻,下嫁给小自己5岁且素未谋面的蒋中正,也由此拉开了自己人生悲剧的序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蒋氏故居孝子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蒋氏故居的孝子梯,也被称为“孝子梯”,是蒋中正为了方便其母亲上下楼梯而特别设计的窄小木梯。这个木梯的宽度特别小,是为了方便其母亲王采玉上下楼梯,特别是考虑到王采玉缠足的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蒋中正的母亲王采玉是一位勤劳贤惠的女性,她一生辛苦持家,支持蒋中正求学从军。蒋介石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孝顺,特别设计了这把窄小的木梯,体现了他的细心与孝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丰镐园有灵性的桂花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宋美龄亲手在院中东西厢房前栽种的两棵桂花树。一棵金桂花树种在毛福梅住的西厢房前,另一棵银桂花树种在宋美龄住的东厢房前。表现了宋美龄谦让的处事风格。宋美龄亲手栽种的“银桂”,非常有灵性,2003年宋美龄去世,这棵银桂树也死了,现在看到的这棵银桂是后来补种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蒋经国为母报仇重刻以血洗血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12月12日,侵华日军轰炸溪口,蒋经国的生母毛福梅在丰镐房后门不幸遇难。蒋经国闻讯后,从江西赣州日夜兼程赶回溪口,为母亲奔丧。在悲痛之中,他挥泪写下了“以血洗血”四字,并勒石竖碑,誓言要为母亲报仇雪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日寇占领溪口后,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竟然捣毁了这块纪念碑。溪口光复后,蒋经国下令重新复制了这块碑,以示纪念。现存的石碑就是这次复制的版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昌阁(小洋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昌阁位于武山南端潭墩山顶,曾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别墅。1924年,蒋介石亲自重建文昌阁,使其成为一座两层楼房,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文昌阁以其飞檐翘角、梁架雕人物花鸟等特色,成为蒋氏故居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不仅承载着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甜蜜回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六条腿的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蒋中正和宋美龄在溪口的文昌阁(小洋楼)卧室里的床有六条腿,而且在床头正中还按了一面大镜子,这都有勃于常理,据说是蒋迷信忌讳“四”,也认为六条腿的床更加稳定,能够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舒适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床头、床尾和衣柜都装有镜子,这是为了防止在睡觉期间被人暗杀而设计的。镜子可以反射光线,使得任何试图接近的人都会被及时发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玉泰盐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玉泰盐铺是蒋中正出生的地方。光绪十四年(1888),蒋氏经营的盐铺失火,店面和住房全部烧毁,关门停业,蒋中正父亲蒋肇聪携2岁的蒋介石迁至报本堂西边的祖屋居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8岁那年的蒋介石,命运则发生了翻天覆地般地变化。1894年祖父蒋斯千过世;1895年,蒋肇聪因病离世,年仅53岁。父亲蒋肇聪一走,蒋中正的哥蒋介卿就强烈要求分家。最后,蒋介卿分走了玉泰盐铺,只留给了王采玉母子5人3间容身的老屋,25亩地和一小片竹林,王采玉孤儿寡母并没有和蒋介卿抗衡的资本与能力,只能选择忍气吞声接受。玉泰盐铺1895年重建,在民国八年(1919)前后,因蒋介卿外出谋事,一度歇业。民国十年(1921)再遭火毁。1948年蒋介石出资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溪口千层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奉化蒋氏故居景区,满街都是卖千层饼的,溪口千层饼采用祖传配方及传统的加工工艺,经配料、蒸粉、制馅、造层、焙酥、包装等10多道工序制成。溪口千层饼外形四方,内分27层,层次分明、金黄透绿、香酥松脆、甜中带咸、咸里带鲜、风味独特,食后令人口齿留香,百食不厌。产品具有松脆可口、香里透幽、甜中带咸、入口松散、齿颊生津、令人食而不厌等特点。</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碎语:</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蒋中正从历史角度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溪口镇的本土人物,他的家族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溪口人以蒋介石为自豪,认为他是从家乡走出去并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蒋氏家族在溪口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这使得当地人对他的评价自然带有一种亲切感和尊敬,蒋中正在历史政治上的成就和他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使得他在家乡人心中占有特殊位置。这也就不足为奇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零二五年二月十一日(正月十四)发布于海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