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 者 学 伟</p><p class="ql-block">图 片 网 络</p> <p class="ql-block"> 在1974年8月28日,经周总理批准的大型牙雕《成昆铁路》终于圆满落成,其制作历程仅仅四个月。随后,在10月7日,中国政府将这件精美的艺术品作为礼品,与壁毯《长城》一同赠送给联合国总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对这件牙雕作品赞赏有加,称其为“中国手工艺的瑰宝”,并对创作者的精湛技艺表示由衷的敬意。值得一提的是,《成昆铁路》牙雕作品后来与美国的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模型齐名,被联合国誉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我们一行8位同学来到四川大渡河景区。想看看这里的水上公路和大峡谷。不想前面塌方不能前行,又正值深秋,霜叶红遍山岗,大渡河蜿蜒在悬崖峭壁之下,如一条翠绿色的彩练。山壁上用红色油漆书写着:“铁军精神永放光芒”几个大字。才知道是铁道兵修建成昆铁路留下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为了能够参观一下铁道兵博物馆,我们找到村长,付了400元钱,让他从村中小路绕进景区。进到景区中看了水上公路,铁道兵博物馆,铁索桥和悬崖峭壁上的小村庄才返回了客棧。</p> <p class="ql-block"> 看了铁道兵博物馆,很震撼。当时条件那么艰苦,地质条件特别恶劣,所修铁路要经过横断山脉至云贵高原,地质构造极不稳定,又处在一条地震带上,地质灾害和险恶条件一直伴随着筑路大军。外国专家将这段铁路称着“铁路禁区”。 </p><p class="ql-block"> 这条铁路全线贯穿在地势险峻,地形多样,地质复杂的山川河谷之中,途经崎岖陡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及水流奔腾湍急的山岭重丘之中。而且,当时资金短缺,先进设备欠缺,主要施工工具还是风镐,钢钎,大铁锤等等。</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成昆铁路设计了东,中,西三条铁路方案。苏联专家认为走东线最安全。也就是后来建成的内昆线。周总理从战略考量及攀枝花矿产和少数民族发展等等方面综合考虑。决定成昆线走最艰难的西线建设方案。</p><p class="ql-block"> 正如毛泽东所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p> <p class="ql-block"> 1958年7月,成昆铁路,成都一峨眉段全面动工建没。</p><p class="ql-block"> 1959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成昆铁路下马。</p><p class="ql-block"> 1961年,成昆线因地质灾害于1962年再次停工。成昆铁路“三上三下”已经耗资1亿4千万,仅修了61公里。</p><p class="ql-block"> 1964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从成昆线撤走了全部专家。出于战略大格局及世界战争上的考虑,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战略家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但美苏如果要发动战争,为保卫国家和平及安全,就只能立足于打得赢这条路了。云贵川作为战略大后方就要建设好。北方是平原无险可守,大西南丛山峻岭,适合靠山钻洞,大力发展兵工事业。中共中央于是决定了“西南大三线建设”规划,而成昆铁路就是“大三线”建设中重中之重的交通大动脉。</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指示:“要搞三线基地,大家都赞成,要搞快一些;攀技花,酒泉两个基地一定要落实;如材料不够,其他铁路不修,集中修一条成昆路。”</p><p class="ql-block"> 同年9月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成立。成昆铁路大会战由此展开。铁道兵1,8,10师及铁二局3个工程处先后进入施工区,铁道兵5,7,11师由贵昆线转入大会战。</p><p class="ql-block"> 1966年,36万建设大军进入了成昆线的建设高潮。邓小平,董必武,贺龙,聂荣臻等中央领导亲临施工现场视察,给于了建设者们极大地鼓舞。</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苏的核讹诈。但战略大后方的问题更显重要。成昆线成为继原子弹之后的第二个战略大布局。</p> <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铁道兵5个师约18万人率先加入到成昆铁路的建设工作中。他们在丛山峻岭中沿线布点,营房往往要建在斜度达到45度的斜坡上。铁道兵以连为单位在原始森林中砍伐木材,割起荒山野岭的茅草,架起简易的屋内木架通铺,用石头垒起灶,用铁锅煮起饭。一个连队只用几天的时间便修起了简易房。军号一吹。战士们便扛起风镐,铁锤,钢钎。面对坚硬的山石开战。整条山沟“叮当,叮当”地响起铁锤敲打声。山崖上,战士们栓上安全绳在悬崖石壁上倒挂着飞荡,脚要轮換地蹬腿,以防落下时撞在石壁上伤亡,手持竹杆要将石壁上松动的石块准确地清理掉,以防空中飞石砸人。在峭壁上用工具凿着山体。</p><p class="ql-block"> 在石坡上施工,身边是不断落下的碎屑,脚下是翻滾的河水,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绝对不能出现一絲差错,铁道兵甩起大锤砸打钢钎,打出一个个洞再填埋炸药,放炮。“轰隆隆”的炮声在山谷中轮番响起。山石崩裂后,在山腰炸出一条通道后。风镐便“嘟嘟”的响过不停。在一切困难面前,铁军精神大放光芒,在大山面前,铁道兵见山钻洞,见河搭桥。用愚公精神一点一点的大山中行进。每一个铁道兵的手上是厚厚的老茧。肩膀磨起包,身上的衣服被荆棘挂破,长年打遂道,脸上早已被碎石划得伤痕累累。</p><p class="ql-block"> 在修建过程中,铁军们遇到最大困难就是运输机械没备。首先要找到一条相对容易的上山路线,然后用最原始的人力运输将没备扛上去。大的设备扛不动就化整为零,折成小件抬或扛上去。再将机器组装。这种艰难工作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年复一年,永无休止。在运输设备的过程中,不慎掉入山涯牺牲的战士就有许多。铁军们面对凿开的山洞不是一座山,而是一整片连绵不断的群山。</p> <p class="ql-block"> 当时,铁道兵队伍中始终流传着一个口号:无路修路,无桥架桥,无洞打洞。唱得最多的歌是毛主席的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爭取胜利!”。18万铁道兵将士以:“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在高山,深涧,沟壑,河流,峡谷,森林中让铁轨一点点地向前铺进。</p><p class="ql-block"> 云贵高原多呈喀斯特地貌,地下暗河涌动,溶洞大小不等,土质松软,岩石坚硬如钢,地质结构特别复杂。有一次,特道兵某营在挖掘一条隧道时,意外的挖到了一条暗河。河水几乎在一瞬间喷涌而出,巨大的推力把战士们冲出了隧道。战士们面面相觑,没有堵住暗河的方法,只有等水流尽,再进入隧道施工。群山峻岭档不往铁道兵的钢铁意志,铁轨一点一点地向前延伸。</p><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1969年,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胜利后,苏联觉得丢了面子,于是在中蒙边界屯兵百万,大有对中国发动“闪电战”的趋势,国际形势高度紧张。中共高层进行谋划,一致认为,反修,防俢势在眉睫。唯有加快修成昆线,建成战略大后方,才能保证打得赢。</p> <p class="ql-block"> 中南海菊香书房的灯光昼夜通明,毛主席点着的香烟忽明忽暗,在急流险滩的局势中,英明领袖来掌航,才能让中国这只航船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前方。毛主席在加快大三线建设的文件上批阅到:“成昆线一定要修好,不然我睡不着觉。如果没有钱,把我的工资拿出来;没有铁轨,就把沿海铁路拆下来;如果没有路,我骑着毛驴下西昌,一条要打通这条经济和战略命脉。”</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毛主席的指示就是最高指示。铁道兵指战员热血沸腾,再苦再累,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一定不辜负毛主席的期望,一定要让毛主席睡好觉的呼声传遍了奋战在建设成昆线的铁道兵工地上。</p> <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昆明军区某师抽调A团到宣威县配合铁五师修贵昆线。A团是由战斗部队转为工程部队,担任贵昆线且乌隧道工程任务。</p><p class="ql-block"> 接到任务之前,A团在云南省的宁蒗县和四川省盐源交界处担任剿匪任务,接到任务后立即撤回军营等待命令。当时全团上下连铁道兵这个兵种都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对铁道兵性质和任务的了解,只知道是配合铁道兵修铁路。他们接到命令后,马不停蹄一路行军赶到目的地——云南宣威县且乌隧道施工现场。</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五师调了韩雯雯等6名铁道学院的女大学毕业生,到A团进行技术指导,教指战员们打风镐,打炮眼,用水平仪等技术。当战士们熟悉这些技术后,师部立即下达命令,打通且烏隧道,要在1959年10月1日贯通。担任主坑道施工的是在解放战争中被授于“老虎连”的指战员,由于地质坚硬,需竭尽全力。第一个月只掘进坑道70米,只完成了月任务的三分之一。全连战士总结经验以勇猛顽强和大无畏的精神向顽石开战,最后掘进速度每月达到了300米,喜迅传到北京,铁道兵总部发来嘉奖令。并让该连派三名代表到北京,参加铁道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韩雯雯和连长还有一名班长到北京接受了中央领导的接见。</p> <p class="ql-block"> 与韩雯雯一道去A团工作的技术员张晓华战友,在一次塌方中因来不及躲让落石,不幸牺牲。她入殓时,韩雯雯亲自给她擦去脸上的尘土和血迹,给她穿上新的军装和领章、帽徽,鸣枪为她送别。她是我的好战友、好姐妹,我永远怀念她。至今她去世了半个世纪,陵墓仍然在且乌隧道进口处的右山坡上,遥望着南来北往的列车。</p><p class="ql-block"> 韩雯雯退休后在北京生活,当她写完《我教野战部队打隧道》一文后,于2011年病逝。当年修成昆铁路的年青人如今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对那一段艰苦的日子都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来自大巴山的王大虎,王二虎参军来到铁道兵五师某团,在一次坑道作业中。隧道主洞已打的很深了,王大虎所在的二排在下导坑作业,正值大会战期间,各工班都在抢进度,战友们都各司其职紧张地工作着。我们将最后一车石渣装上斗车,石渣车刚推离开掌子面,风枪手就架起风枪,“哒哒哒”风枪声快速响起。还没过几分钟就听见传来几下沉闷的炮声,隧道似乎都随着晃动,排架上落下碎石渣,电灯突然熄灭,风枪也不响了,掌子面漆黑一片。推渣车的徐瑞涛、鞠清会两人摸黑大喊“塌方了!外面塌方了!把我们堵在里面了!”我们这才知道不是停电,而是洞口方向的大塌方压断了电线。安全员张诚军让大家别慌,然后检查风管,听到风管里有风吹出,说明风管还通着,我们不会因空气短缺被憋死。</p><p class="ql-block"> 大家互相安慰着说,外面肯定会有人救我们,连长肯定很快就赶来了,接班的进不来肯定就会发现我们被堵在里面的,大家摸黑坐在潮湿的坑道地面上,靠在排架立柱边,七嘴八舌议论着。“谁有烟?给一支?”黑暗里接过不知谁递过来的烟,掏出火柴点着抽着,再往后就谁都没烟了。时间不知过去多久,大家开始沉不住气了,就商量着往外试着看看情况,于是我们摸索着往出走。走到走不通的地方,划根火柴,才发现塌方碎石堆高不见顶。但从位置判断,塌方应该是在隧道已打好拱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王大虎划火柴照亮让大家都闪到一边,张诚军拿着根钢钎爬上石堆,撬动一大块岩石后,发现有一缕光线透了进来,顺着透进来光的石缝隙再继续撬动,渐渐在杂乱叠错的落石中掏出个洞来,顺着洞看出去,发现我们是处在隧道拱顶下,距塌方顶很近,再继续努力撬动落石,直到把那个洞扩大到可以容人爬出。大家连钻带爬地鱼贯出洞,终于从塌方石堆里成功自救,逃出死亡!</p><p class="ql-block"> 王大虎站在塌下的渣石堆上,看到下面隧道口方向,七团赵副团长正在指挥很多部队战士进行救援,连长、指导员也心急火燎地站在赵副团长、营长旁边,二虎兄弟流着大汗在拚命的挥镐凿石。这时王大虎兴奋的学着电影里的台词, 挥手对着首长们大喊:“老乡们!我们在这儿哪!”然后哈哈大笑。首长们抬头看见我们脱险出来,也非常高兴,连忙招呼这群赤身露体脏兮兮的二排战友赶快下来。</p><p class="ql-block"> 王大虎与他的兄弟二虎含泪紧紧拥抱,王大虎终于从死神口中逃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在修建成昆线时,塌方,管涌是常事。每修一段路都充滿了艰辛和不确定的变数。</p> <p class="ql-block"> 铁10师某团在修建金沙江遂道时,忽然听到连续不断地震天巨响,紧接着尘土弥漫,遮做了大家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过了好一会儿,人们才看到一个规模非常大的塌方。据当时的铁道兵战友蔡方明回忆,缺口有一个蓝球场大小。官兵们只有先清除掉碎石,再用混凝土堵住缺口。山地上无法使用运输工具,只能从山脚下背上水泥,再一点点攀登到半山腰,体力消耗之大,不可估量,稍有不慎,就会滚下山涯,命丧黄泉。</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大家在努力弥补时塌方带来的后果时,忽然又是一阵嘈杂巨响交错炸开,塌方和地陷同时扑来。近处的战友看到在地陷泥潭中挣扎的战友,立即扑了下去试图救出战友。但是地陷的拉扯力巨大,这些扑下去的战友不但没有救出战友,自身也难保了。泥浆淹没了战士的头顶,只剩下挣扎的手在晃动。又下去几波营救的战友都被地险扯了进去。当蔡方明赶到时,营长已经拦做了所有的战士,不能去做无谓的牺牲。在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的生命显得极度的脆弱。</p><p class="ql-block"> 成昆线是一条振兴西南经济的大通道,一条战略大后方的生命线,也是一段落后时代不得已而为之的铁道兵的辛酸史,英雄们就铸魂在了这条全线1000公里的冷冰冰的铁轨上。</p> <p class="ql-block"> 1969年5月12日,周总理召开调整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指示,成昆铁路务必在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在西昌举行了通车典礼大会。</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为修这条全长1096公里的铁路,铁道兵牺牲了2200个鲜活的年轻的生命,成为和平年代各军兵种牺牲人数最多的部队。这条铁路相当于每前进一公里就有2名战士倒下。为了纪念这些为国献身的烈士们,相关部门在成昆线附近修了22个烈士陵园。还有1000多座散落的烈士墓碑就在成昆线的隧道口佇立着,看着列车在丛山峻岭着飞奔。这些陵园和坟莹穿插在427座隧道,和991座桥梁之间,既是所有铁道兵的勋章也是2200名烈士的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成昆铁路建成后,伟人毛泽东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以小球(兵乓球)撬动大球(地球)改变了世界格局。</p><p class="ql-block">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 ,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p><p class="ql-block"> 美苏称霸的局面迎来了破冰期,中美关系的交好,使苏联的嚣张气焰得以收敛。由此,中国赢来了今后几十年和平建设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成昆铁路打破了外国专家们称作“铁路禁区”的神话,用铁军的军魂和血肉之躯筑造了震惊世界的伟大铁路工程。被联合国称之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p><p class="ql-block"> 1985年10月8日,成昆铁路荣获“中国科学技术特等奖”</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中国经济建设和军改的需要,1982年12月,铁道兵部队被决定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四十万铁道兵将士集体脱下军装。1983年2月在铁道兵建设指挥部的基础上成立了铁道建设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铁道兵承担的全部施工任务。</p><p class="ql-block"> 最终,铁道兵于1984年1月1日彻底脱离解放军序列,并入铁道部,继续发扬着“铁军精神”。成昆线就是铁军精神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谭学伟,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从重庆理工大学退休。1974年在空11军美术创作训练班学习。曾任《重庆理工大学报》美术编辑。作品多次在国内漫画大赛中获奖,云南省钢笔画家联盟会员。其作品入选《云南首届钢笔画展》《云南钢笔画精品展》。发表文学作品400余篇,多次在全国举办的各类文学大赛中荣获大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