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伤大地上的白鹤大帝

金奎喜

<p class="ql-block"> 乌伤大地上的白鹤大帝</p><p class="ql-block"> 作者:金奎喜</p><p class="ql-block"> 白鹤大帝原名赵炳,是东汉时期的著名道士、医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上保护神。据南朝宋范晔(398~445年)所著的《后汉书·方术列传》载:赵炳,字公阿,东阳人,善越方(方术),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的道士、医学家 。</p><p class="ql-block"> 汉代的时候,现在义乌这地方被称为乌伤县,属会稽郡,乌伤县的地理范围要比现在的义乌市要大的多,其地理边界是:北面与诸暨县(今绍兴诸暨市)接壤;南面至大末县(今衢州龙游县)。范围包括今义乌、金华、永康、兰溪、武义全境,以及东阳、浦江大部。东汉时曾是会稽西部都尉治所,具有重要的军事和行政地位。其广袤的辖域为后续金华地区各县的设立奠定了基础,故有“婺凡八邑,建自秦汉者,必首乌伤”之说。</p><p class="ql-block"> 根据《后汉书》及葛洪《抱朴子内篇》等书籍的记载,赵炳擅长禁咒之术,禁咒术是一种法术,也是一种古代的医术。当时天下大乱,瘟疫也盛行。有一个擅长巫术法术的闽中人(福建漳州)徐登,她女扮男装,云游来到乌伤,在乌伤溪(义乌江)上两人相遇,两人各自展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徐登可以用法术来阻止溪水,让溪水停止流动。赵炳可以对枯树枝使用法术,让枯树枝立刻生出嫩芽。两人相视而笑,约定共同游走民间,用法术为民治病。因为徐登年长,赵炳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两人崇尚清俭,礼神时只用东流的河水当酒,削桑树皮当干肉。他们只要使用法术,所医治的病人都会痊愈。徐登去世后,赵炳向东去往章安(临海),但临海的百姓并不知道赵炳会法术。赵炳就故意爬上茅屋,架起鼎来烧火做饭,屋主人见了大为惊惧,赵炳只是笑笑并不理睬,过了一会儿饭熟了,房屋也并未损坏。赵炳又曾经想要渡河,船工不答应,他就铺开雨披坐在里面,长长地吹了一声口哨,召来了风,随之横渡过河。从此,百姓对他像对神一样敬服,追随他的人极多。章安县令既怕他迷惑众人,又怕他聚众起事,于是就把他抓起来杀掉。后来老百姓在乌伤(今永康县内)为赵炳建祠庙祭祀,这个庙很神奇,说是蚊蝇之类的飞虫都进不去。</p><p class="ql-block"> 上面这些都是史书上的记载,赵炳与徐登都是载入史书的东汉时期的著名道士、医生。《浙江道教史》认为赵炳的活动年代是汉献帝时期,被杀时为魏建国初。</p><p class="ql-block"> 对赵炳禁术的专业性评价最早是葛洪,据葛洪《抱朴子内篇》所述,禁术的作用是可以用来治病,特别是瘟疫中,有禁术者可以不被传染。禁法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隋朝太医署分:医、按摩、咒禁三科,到唐朝分:医、针、按摩、咒禁四科。今天,我们可以说咒禁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法术医疗传统。</p><p class="ql-block"> 赵炳有一个称呼是“乌伤侯”,据宋代永康人徐无党的考证,“乌伤侯”这个名称应该出现在隋唐之前。徐无党是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进士,他写的《汉乌伤侯赵炳庙碑》表明:“乌伤侯赵君祠者,自后汉立焉,载于祀典久矣”。在宋代的时候,老百姓是相当敬畏赵炳的,除了老百姓自发对赵炳进行祭祀之外,官方也参与了对赵炳的祭祀。</p><p class="ql-block"> 对赵炳的信仰在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自1084年宋神宗对临海方士赵炳祠赐额“灵康”开始,宋朝的皇帝连续不断地对赵炳进行褒封:1104年宋徽宗封“仁济侯”,1108年进“显仁公”,1113年进“灵顺王”,1122年加“显佑”,1130年宋高宗加“广慧”,1196年宋宁宗加“善应”,1207年改“善应”为“威烈”。赵炳的父亲,也被封侯,先封为“忠泽侯”,后加封为“显庆宗泽侯”;赵炳的母亲,先被封“赞佑夫人”,后加封“赞佑顺应夫人”;其妻先封“协顺夫人”,后加封“昭助协顺夫人”。在天泰年间(1215—1233)易封“显灵忠烈昭德仁济王”。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赵炳得到了两宋五个皇帝先后九次褒封,连史书并没有提及的父母、妻子也得到了受封、加封。死了近千年后还能得到朝廷这样礼遇的道士,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宋代如此对千年前的赵炳进行褒封,是与宋代的时候赵炳庙发生的诸多灵验事情相关联的。宋代绍兴年间(1131—1162)台州重修灵康庙,进士石公儒写的《临海县灵康庙碑》记载了几件大事,一是金国敌人南犯,在明(宁波)越(绍兴)到处烧杀抢掠,官民遭殃,被杀殆尽,而台州却平安无事;二是海上飓风怒吼,骇浪滔天,鱼龙出没,百怪呈露,而高宗皇帝海上乘船,往来于明州、台州、温州之间,却如同航行在有轨道的道路上一样平稳;三是夏秋水旱,到处绝收,米价如珍珠玉石,而台州反而粮仓告满。这些事情被认为是千年血食的赵炳显灵保佑。该庙碑同时也记载台州的白鹤山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名胜,游客众多,赵炳在永康的庙,崇拜祭祀不减临海,各种祭祀赵炳的庙宇,在宋朝已经遍布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1181年台州知州唐仲友重修灵康庙,又写了一篇碑记,对赵炳“生于东阳,行于乌伤,死于章安,立祠永康,祀于山之址”及连续显现灵异、赐额、加封、进爵等等进行了回顾,然后又写了新的灵异事件:方腊之乱时,仙居的吕师囊响应方腊,准备进攻郡城,在赵炳灵康庙进行祈祷,结果不吉,于是就把庙给烧了,吕师囊也还是没有攻入郡城。这个唐知州还写了几件自己与灵康庙之间的事情:正月十六的晚上,城南失火,他率官兵救火,西风急,即将烧至城内,他就祷于赵炳,于是风势转向西北,州城得以保全。六月天旱久不下雨,他祈雨于灵康庙,仪式完毕后,就看见天上“有云如练”,然后就下了一场场的阵雨、大雨,雨下了十来天,解决了旱灾。</p><p class="ql-block"> 宋朝官方对赵炳是封侯、封公、封王步步高升,可并没有封他为大帝。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赵炳称为“白鹤大帝”的?据明朝《天台山方外志》中:“白鹤大帝,庙在县北二里九都,俗名白鹤庙”。说明至迟在明朝已经把赵炳尊称为白鹤大帝了。白鹤大帝位列道教的尊神,这应该是民间信众与道教的共同努力,把赵炳给抬上了“白鹤大帝”的宝座。</p><p class="ql-block"> 上述在台州记载的关于赵炳的事迹,都是回绕他死后的灵康庙发生的。台州保留有众多的白鹤大帝的祠庙碑地名等,这与浙东民间把赵炳奉为海上保护神也有很大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乌伤作为赵炳的出生地、主要生活地、死后立祠祭祀地,自然也有众多的故事和传说、文化遗存。如今在义乌苏溪还有白鹤殿,苏溪与廿三里之间有白鹤山,这些应该都与白鹤大帝有关,鹤田村是否是原来的鹤殿村?在东阳有白鹤殿村、白鹤公园、白鹤湾、白鹤路等。明朝陈世祯在永康北部珠峰三天子都庙,修立天庙(白鹤殿)并建立道教天女派。武义白姆有白鹤殿,金华汤溪有白鹤村,兰溪有白鹤桥村等等,这些都是在乌伤大地上留存的与白鹤大帝相关的信息,我们作为乌伤的后人,可以从民间田野、从史料中去发掘出更加详细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赵炳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地位,这点应该引起中国道教界的重视,也应该引起我们义乌人的关注。他是道教早期咒禁、禁术、禁法的代表性人物,“禁”作为法术医术名称最早就是出现在赵炳的故事中,赵炳生前“行于乌伤”,他应该是乌伤大地上禁术的开创者、传播者。据此,我们也可以说乌伤大地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