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洋原创艺术摄影《吴印咸对图片的要求》

含洋原创艺术摄影

<p class="ql-block">今天,含洋又要得罪一些大师了。在当下摄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许多评委和老师在摄影作品的辨识与教学上存在明显的短板。在常见的评审场景里,十个评委之中,能在摄影时通过相机精准拍出准确肤色和实现画面色彩还原的,竟不足七人。而且在这些评委和授课老师中,后期制作、美学、哲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占比过高,其实最多三人即可。这就导致在评判与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后期的“涂鸦绘画”作为标准,以后期摄影影调与色彩的形式决定内容,忽略了摄影作品本身在前期确定主题思想、根据摄影原理和美学内涵设置相机参数,以及运用视觉语言和哲学深度去表现图片。</p><p class="ql-block">部分评委和老师知识面狭窄,对摄影本质缺乏深入理解,甚至有些仅凭借几年平面设计软件的教学经验,就自诩为摄影师,全然不顾摄影作品的独特价值。在他们的评判标准下,摄影作品的评定偏离了正轨,似乎每一张图片都被当作平面设计作品或绘画作品来审视,使得摄影艺术逐渐脱离了其原本的正确方向。鉴于此,深入剖析摄影艺术作品的辨识要点,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让我们以吴印咸大师的作品为范例,《人民子弟兵》(1946)吴印咸,摄影技法构图形式满布,今天全面且深入地探寻摄影艺术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主题:作品的灵魂灯塔</p><p class="ql-block">1. 主题深度:时代精神的映照</p><p class="ql-block">主题是摄影作品的核心价值,深刻的主题能穿透画面,直击人心。吴印咸的《白求恩大夫》(1939),将镜头聚焦在白求恩于简陋手术台前专注救治伤员的瞬间,背后是忙碌的医疗场景。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白求恩高超的医术与敬业精神,更体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该作品象征着人性光辉与无私奉献,激发人们对医者仁心、人道主义的敬意与思考,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特殊时代的精神力量。这张照片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具体的救治场景,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2. 独特视角:平凡中的不凡</p><p class="ql-block">独特视角是主题表达的关键,能让平凡事物展现非凡魅力。吴印咸善于从生活细微处发现美,捕捉易被忽视的瞬间。他拍摄的延安生活作品,不局限于宏大历史场景,而是聚焦百姓日常,如农民田间劳作、孩子街头嬉戏。通过独特取景与构图,这些平凡场景被赋予深刻内涵。例如《警戒》(1938),吴印咸运用剪影的摄影技法,将人物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背景简洁而富有张力,展现出延安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充满希望的精神风貌。这种从平凡生活中挖掘主题的方式,使作品更具生活气息和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二、构图:画面的秩序架构</p><p class="ql-block">1. 构图法则的精妙运用</p><p class="ql-block">构图是奠定画面秩序的基石,吴印咸对构图法则运用娴熟。拍摄人物群像时,他依据人物主次、动作姿态及情感交流,巧妙安排位置。比如在《呐喊》(1935)中,吴印咸运用动感的摄影技法,将人物的动态与表情捕捉得恰到好处,人物之间的站位和动作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富有张力的画面效果。在会议场景拍摄中,他会将主要人物置于黄金分割点或采用对称构图,突出会议庄重严肃的氛围,同时注意人物空间分布,避免画面拥堵或空洞,使画面兼具秩序感与动态变化。通过合理的构图,观众的视线能够自然地被引导到画面的重点内容上。</p> <p class="ql-block">2. 画面的和谐与稳定</p><p class="ql-block">吴印咸作品追求画面和谐稳定。以《延安的火炬》为例,游行人群高举火炬,形成紧密有序的整体。火炬排列错落有致,既突出了欢庆的主题,又通过线条引导和元素分布,使画面呈现出宏大稳定的美感。在以《延河》(1938)中,吴印咸运用对角线的视觉引导技法,将延河的蜿蜒与两岸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画面中,这种和谐稳定的构图让观众视觉舒适,更易理解作品传达的情感与信息,使观众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三、光线:创作的灵魂画笔</p><p class="ql-block">1. 光线的方向与效果</p><p class="ql-block">光线是摄影的灵魂,不同方向光线为画面带来不同效果。吴印咸善用侧光勾勒景物轮廓,展现立体感与质感。在《过别墅有感》(1925)中,吴印咸运用黑白高反差的摄影技法,拍摄自然风光时,他常选清晨或傍晚,此时光线角度低,侧光可清晰勾勒山脉起伏、河流蜿蜒,使景物更生动。拍摄人物时,侧光突出面部轮廓和表情细节,展现人物性格与情感状态。比如在拍摄人物肖像时,侧光可以在人物面部形成明暗对比,突出人物的面部特征和表情变化,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p> <p class="ql-block">2. 光线的强度与氛围营造</p><p class="ql-block">光线强度是营造画面氛围的重要因素。吴印咸根据拍摄主题和情感,巧妙控制光线强度。拍摄庄重肃穆场景,如《田螺》(1934),他用较弱光线营造沉稳安静氛围;拍摄活力激情场景,如庆祝活动、劳动场面,利用较强光线增强对比度和明亮度,展现热烈欢快氛围。拍摄丰收场景时,强烈阳光洒在金黄麦浪上,营造出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氛围。光线强度的变化能够直接影响观众对作品的情感感受,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四、色彩:情感的无声语言</p><p class="ql-block">1. 黑白摄影中的色彩表达</p><p class="ql-block">吴印咸许多作品为黑白摄影,虽无丰富色彩,但通过细腻影调把控,将黑白灰运用得恰到好处。在《赴重庆谈判》(1945)这一纪实摄影作品中,黑色深沉、白色明亮、灰色过渡,相互交织传递丰富情感与氛围。在记录革命岁月的作品中,如《人民子弟兵》(1946),运用偏冷灰色调营造艰苦坚韧氛围,让观众感受时代沧桑;拍摄生活场景时,暖灰色调展现生活温暖与希望。黑白摄影通过影调的变化,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层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2. 彩色摄影中的色彩搭配</p><p class="ql-block">在吴印咸的彩色作品中,色彩搭配独具匠心。他运用色彩对比和协调突出主题、营造氛围。例如在《一窗之隔》(1984)中,吴印咸运用冷暖对比的摄影技法,将窗户内外不同的色彩和场景进行对比,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拍摄民族特色场景时,将鲜艳民族服饰与周围环境或建筑色彩映衬,展现民族文化魅力。同时,注重色彩和谐统一,避免杂乱组合,使画面舒适自然,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色彩带来的美感和情感共鸣。</p> <p class="ql-block">五、技术:艺术的实现保障</p><p class="ql-block">1. 前期拍摄技术的精准把控</p><p class="ql-block">清晰画质与准确对焦是摄影技术基础,前期拍摄应对技术环节把控精准。在《登阁远眺》(1986)中,吴印咸运用前景摄影技法,熟练掌握相机性能,根据场景和主题设计影调与色调。在不同的场景光线下,灵活调整感光度与光圈、认真调整对比度、快门速度等参数,以获取相机最大的宽容度,确保曝光准确。拍摄运动场景时,凭经验和观察力精准捕捉瞬间,让画面清晰锐利,如体育赛事或劳动场景,能清晰展现人物动作和表情。前期拍摄技术的精准运用是保证作品质量的关键,只有在前期拍摄中做好各项技术把控,才能为后期的创作提供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2. 后期技术的适度运用</p><p class="ql-block">吴印咸深入研究后期技术,但坚持前期拍摄为核心,后期作辅助精修,适度调整优化作品。胶片时代在暗房通过显影、定影、放大等精细操作,调整画面对比度、亮度和影调,使作品完美呈现想要的效果,整个过程依然是前期宽容度的延伸,在《三姐妹》(1989)中,通过中心构图和巧妙的色彩搭配,突出了人物主体。只有图像影像出来后的一些精修才是后期。他的后期处理同样不追求夸张,注重保持作品真实性和自然感,让技术服务于艺术表达。后期技术的适度运用能够在不破坏作品真实性的前提下,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更加完美地呈现给观众。</p> <p class="ql-block">六、影调:画面的明暗旋律</p><p class="ql-block"> 1. 中间调的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中间调在摄影画面中至关重要,是亮部与暗部的过渡区域,能展现丰富细节和层次。在《先行官》(1962)中,运用黑白俯视的摄影技法,前期拍摄注重中间调控制,以人物肖像为例,精准调整曝光,使人物面部中间调细腻呈现皮肤质感、表情细微变化和眼神情感。准确把握中间调,避免亮部过曝和暗部欠曝,使作品具有独特艺术感染力。中间调的合理运用能够使画面的层次更加丰富,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p> <p class="ql-block">2. 影调与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影调不仅展现画面细节和质感,还能传达摄影师情感和作品主题。在《未来》(1950)中,吴印咸运用黄金交叉点暗调技法,在正确曝光的中间调下,细节清晰可见,展现生活质朴与宁静。学会善用不同影调表达不同情感。反映战争与苦难的作品,采用低调影调,以深沉黑色和暗灰色为主,营造压抑沉重氛围,让观众感受战争残酷和人们痛苦;表现美好生活和希望的作品,运用高调影调,以明亮白色和浅灰色为主,展现轻松愉悦氛围,让观众感受生活美好和未来希望。影调是摄影师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不同影调的运用,能够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p> <p class="ql-block">七、色调质感:画面的情感肌肤</p><p class="ql-block"> 1. 黑白作品的色调质感营造</p><p class="ql-block"> 黑白作品通过细腻影调处理营造独特色调质感。《嬉戏》(1933)吴印咸,摄影技法光与影巧妙运用光影强弱、反差和暗房技术调整,使画面黑白灰层次丰富、过渡自然。在风景作品中,对天空、山川、树木等元素影调处理,使画面呈现立体感和空间感,仿佛能触摸到景物质地。这种色调质感与作品主题和情感呼应,让观众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意境。黑白作品的色调质感营造能够通过简洁的色彩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细节清晰可见,展现生活质朴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2. 彩色作品的色调质感把握</p><p class="ql-block">彩色作品中,色调质感把握精准。注重色彩纯度、明度和饱和度控制,拍摄历史文化底蕴场景时,运用柔和淡雅色调营造古朴庄重氛围;拍摄活力现代场景时,采用鲜艳明快色调,展现时代气息和活力。在《蓬莱仙阁》(1986)中,运用渲染冷调的技法,通过精心把握色调质感,他的彩色作品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彩色作品的色调质感把握能够通过色彩的运用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色彩的魅力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摄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评判摄影作品需要全面考量主题、构图、光线、色彩、技术、影调以及色调质感等多个关键要素。如在《晨霭大明湖》(1986)中,吴印咸运用冷调摄影技法,使色调质感与主题高度契合。吴印咸大师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的《摄影构图120例》对这些要素进行了全面而又精准的论述。当这些要素相互融合、协同作用时,即便没有过度依赖后期修饰,仅凭借前期对各方面的精准把控,也能够创作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能启迪思想、传递情感,让我们在摄影艺术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应当回归摄影的本质,新闻、纪实不后期不剪裁,艺术摄影只精修,树立起正确的标准和方法去欣赏、创作与评判摄影作品,让摄影艺术在正确的轨道上蓬勃发展,走上世界摄影艺术的大舞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