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筆記:“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雄鹰于飞

<p class="ql-block">《道德经》有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虽然是为老子道家,与孔子的儒家诚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老、孔二子同为人类的智者,生活在同时代,又同样是对于“知人”的问题,《论语》中得无就没有相同或者哪怕是相近的语言表达?答案是肯定的。</p><p class="ql-block">《論語·顏淵》:</p><p class="ql-block">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12.22) </p><p class="ql-block">《孟子·离娄下》有“仁者愛人”的说法,大约就是本章句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一句的浓缩品,至今而为成语。我们是否可以借用孟夫子的这一方法,同样把余下的一句“問知。子曰:‘知人。’”提炼成为“知者知人”?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上知,去声,下如字。”意思是说“知者知人”应该作“智者知人”,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孔子荅曰:能知人者则为智也。”如此,就与老子的“知人者智”相庶几了。</p><p class="ql-block">《论语》作为语录,其中很不乏有关“知人”的语言表达。尽管《论语》的“辑而论纂”绝非是以“知人”相条贯,但我们或许可以以“知人”为线索,将散布于《论语》20篇中相关章句里的有关孔子的有意或者无意的关于“知人”的语言表达识别出来,然后整理成为一个系统的孔子的“知人”论。</p><p class="ql-block">窃试一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必察焉”</b></p><p class="ql-block">15.28 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p><p class="ql-block">孔子认为,即使大家都厌恶某一个人,你也要自己对他进行考察;相反,即使大家都喜欢某一个人,你同样也要通过自己亲自考察,不可以人云亦云。</p><p class="ql-block">这首先是对“衆”的否定,然后再是对“衆”在所谓“知人”问题上的客观性、公正性、正确性的否定。所以,在“知人”问题上,不可以从众、随人,强调“必察焉”,亲身审察、独立思考、个人判断。为什么?这里不需要谁代圣人立言,就以《论语》所录的孔子原话,让孔子自己来说明原因:</p><p class="ql-block">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p><p class="ql-block">在“好人”、“惡人”问题上,只有仁者才具备理性即客观性、公正性、正确性。</p><p class="ql-block">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p><p class="ql-block">人分君子、小人。“小人”群体绝无“仁者”;而“君子”群体犹有“不仁者”存在。</p><p class="ql-block">虽然有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也有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无论如何要更相信孔子诚不我欺。</p><p class="ql-block">主观原因或者客观条件造成实在不能“必察焉”,一定要参考借鉴别人的看法以至思想认识,也不是绝对不行,有一点可以作为权宜之计:</p><p class="ql-block">13.24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p><p class="ql-block">不是从众,而是从寡。不言而喻,孔子此处的思想方法应该与前面的“必察焉”一般无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察言而觀色”</b></p><p class="ql-block">然则“必察焉”者,到底察什么?首先是“察言而觀色”。</p><p class="ql-block">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p><p class="ql-block">现在社会上经常使用的成语“察言觀色”盖出自于此,其意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语和表情、神色以揣摩其心思。使用中,常与“见风使舵”、“随机应变”一类的成语连在一起,情感色彩基本是偏贬的一边。考察《论语》文本,应该说,在价值取向方面,成语是对其出处的原始意义明显是存在偏移的。研究何以偏移的原因,发现关键在于“察言而觀色”的过程结果是如何被利用。</p><p class="ql-block">“成语”的利用“过程结果”,犹如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引用“或說”的“疑若伺顏色承意旨以求媚者。”这也是《论语》里之所以有孔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揭露、批评,说“巧言亂德”(15.27)、“巧言令色,鮮矣仁!”(1.3/17.16)、“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5.25)的缘由。</p><p class="ql-block">但《论语》文本里的“察言而觀色”,所指是“达者”在人交往中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充分展现“达者”所具有的敏锐与智慧,他既能够通过言辞和表情洞察他人的内心,又能够适应环境,顺畅地与人沟通,最终达成他“質直而好義”内在品德和行为效果。</p><p class="ql-block">所以《论语》文本里的对“察言而觀色”过程结果的利用,十分明确地说是“慮以下人”,这里“下人”的“下”义同众所周知的“礼贤下士”的“下”,是一种谦德。</p><p class="ql-block">但不管是成语抑或是成语的出处即《论语》文本,也不管情感色彩的褒贬或者价值取向的正负,“察言而觀色”的核心意思终究只是一个,即通过言辞和表情洞察他人内心。所以“察言而觀色”就是“必察焉”的一种“知人”的方法与途径。</p><p class="ql-block">在践行这种方法与途径时所要注意的是,既然孔子在说“察言而觀色”的同时已经揭露了有“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的现象存在,我们在“察言而觀色”的过程中就应该特别注意识别虚伪,不要让诸如“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等刻意的隐藏、掩盖、修饰和伪装扰乱我们对人的真实的认知,甚而至于为其所蒙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听其言而观其行”</b></p><p class="ql-block">要知道并非人尽“达者”,也不可能人尽具有“达者”“察言而觀色”的敏锐与智慧。对于当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已经蔓延“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的人情世态,尤其如所谓的“聞者”,“色取仁而行違”,做着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勾当,居然不仅自己还能有“居之不疑”的好心态,社会还能对其有“在邦必聞,在家必聞。”的好舆情,孔子修正了“知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p><p class="ql-block">孔子说,起先他对一个人听他怎么说就信他会怎么做,后来他调整了,不光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注重人言行的一致性。</p><p class="ql-block">宰予字子我,忝列孔门“十哲”,口才十分了得,名在端木赐子贡之上。《论语》中涉及他的章句凡五,既有记其言的,也有记其行的。但记言不记行,记行不记言。比如这所引的5.10章句,记其“晝寢”之行,就没有记其有关“晝寢”方面之言。他“晝寢”,孔子对他不高兴,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存在因果关系也可以讲得通。</p><p class="ql-block">但孔子接着说“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仅据《论语》文本,似乎一下子还不太容易说清楚。难道也是因为“晝寢”?并且宰予之前一定在乃师跟前振振有词,信誓旦旦,曾经说过“晝寢”要不得、“晝寢”不可以一类的大话?否则孔子他老人家怎么会拿他做自己“於予與改是”的触发机关?</p><p class="ql-block">《论语》中确乎很有一些章句记述了孔子“始吾”、“今吾”云云的例子,说明孔子自己“知人”的从“始吾”到“今吾”的调整、改变完全是事实。下面略举一二佐证:</p><p class="ql-block">17.20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旣沒,新穀旣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p><p class="ql-block">居父母之喪,由三年改一年,宰我才与自己老师讨论讨论,根本还不可能做什么呢,孔子就骂“予之不仁也!”了。此盖所谓“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者也。实事求是说,这对宰我是不公平的。</p><p class="ql-block">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p><p class="ql-block">孔子不信子貢说他自己的“吾亦欲無加諸人”,说子貢做不到。这应该是基于孔子对于子貢以往行径为人的了解和掌握。</p><p class="ql-block">6.10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p><p class="ql-block">11.17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p><p class="ql-block">这两章句都是对冉求的,前者是孔子“聽其言”而不信,后者是“觀其行”而有誅。都是孔子对冉求“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的成果。</p><p class="ql-block">假如“察言而觀色”只是“言”与“色”交叉构成的二维平面,应该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加入了“行”的三维立体。尤其是“三看其行”的公布与实施,使“知人”无论其操作性还是效益、效率无疑都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提高,遂使孔子的“知人”论,成为一个系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三看其行”</b></p><p class="ql-block">“觀其行”若仅是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是不够的,要真正落实还须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条贯。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所配套的“三看其行”。</p><p class="ql-block">“三看其行”不是《论语》里孔子的原话,而是我对《论语》里孔子原话的概括。</p><p class="ql-block">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p><p class="ql-block">其中的“視”、“觀”、“察”,都有“看”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孔子说,通过如此“三看”,就可以看透一个人,他还能藏在哪里?他还哪能藏得住?</p><p class="ql-block">具体看什么?看“所以”、看“所由”、看“所安”。三个都是“所”字结构,由“所”分别与其后的及物动词“以”、“由”、“安”组成,成为“看”的对象。</p><p class="ql-block">何晏《论语集解》注:“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也;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安,谓意气归向之也。”朱熹《论语集注》:“安,所乐也。”邢昺《論語注疏》:“‘察其所安’者,言察其所安处也。”其实他们诸位都不必太自劳,只要借前引《论语》之17.20章句孔子问宰我“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里的“安”来即可释然。</p><p class="ql-block">怎么看?虽然前面说“視”、“觀”、“察”,都有“看”的意思,但具体“看”的方式、程度等毕竟还是有区别的。</p><p class="ql-block">刘宝楠《论语正义》:“视、观、察,以浅深次第爲义。”钱穆《论语新解》:“視從一節看,觀從大體看,察從細微處看。”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然在用言视、由言观、安言察者,各有以也:视,直视也;观,广赡也;察,沈吟用心忖度之也。即日所用易见,故云视;而从来经歴处此即为难,故言观;情性所安最为深隐,故云察也。”</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只要对人观察了解并且研究分析其在“行为”过程中的三个方面就可以达到完全而精准的“知人”:</p><p class="ql-block">一、“所以”,利用和凭借的资源;</p><p class="ql-block">二、“所由”,行为途径和方式方法;</p><p class="ql-block">三、“所安”:行为过程包括各环节、对各要素的情感心理状况。</p><p class="ql-block">实事求是说,这些都是需要“看”者既有足够的机敏与智慧,又有相当的道德水准与价值取向,就像“达者”“察言而觀色”时那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其它</b></p><p class="ql-block">《论语》中还有一些孔子关于“知人”的方法或者途径,比如“觀志”:</p><p class="ql-block">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p><p class="ql-block">“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在语文上是互文见义,无论父在父沒,都可以觀其志觀其行。</p><p class="ql-block">再比如 “觀過”,从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也可以研究分析一个人他属于哪一种人。</p><p class="ql-block">4.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p><p class="ql-block">还比如,《论语》中有相当数量的章句,记述了孔子对于诸如君子或者小人等各种表征的列举,我们都可以拿来作为比较衡量的尺子,作为“知人”辅助。恕不一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引用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