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地老去(转载)

文曲星

<p class="ql-block"> 【从容地老去】</p><p class="ql-block"> 步入老年,宛如一片秋叶悠然飘落,这是人生的一份厚礼。这份福泽,是自然赋予的从容老去,是岁月沉淀后的安然。当人们开始刻意追求长寿,往往已错过最佳时机。长寿成为人们心中的向往,养生之道备受推崇,百岁人生成为许多人的期望。那些曾经为名利奔波的人们,又开始为长寿忙碌起来,仿佛又陷入了一种新的折腾。</p><p class="ql-block"> 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乃至街头巷尾,养生之道层出不穷。专家、学者、医生、禅师,纷纷登场,讲述着动与静、素食与饮水、拍手与泡脚、打坐与打拳、游泳与爬山、戒酒与戒烟等种种养生之法。然而,听来听去,似乎越活越不会活了。试问这些说教者,他们自己是否长寿?又有谁统计过这些养生名家、营养医师、茶道禅师、太极高手、瑜伽教练、运动健将们的寿命?恐怕他们的实践与理论也未必完全统一。</p><p class="ql-block"> 长寿的条件,天好、地好、水好、人也好,如此奢侈,岂能由人掌控?长寿的要素,遗传、习惯、性格、心态,如此复杂,又怎能轻易优选?物质的享受无穷无尽,精神的享受五花八门,灵魂的安稳却难以捉摸。大自然的报复迅速而惊人,安居乐业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听天由命的老话虽不合时宜,但长寿的秘诀究竟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不妨问问山村的老农吧,他们不懂养生,只求谋生;不懂健身,只爱劳动;不懂休闲,只惯安眠;不懂营养,不懂健身,却腰腿灵便;不懂旅游,但门外就是大自然。再问问百岁老人吧,他们或许连半套养生之道也讲不出来,讲出来的也未必符合“标准”。他们中不乏爱喝酒、常抽烟、吃肥肉、从不体检、很少洗澡的人,他们大多历经艰难,不辍辛劳,一生素衣粗食。</p><p class="ql-block"> 哪种活法能让人长寿?幸福是自我感觉,难以有统一的客观标准,或许长寿也是一种因人而异的自我感觉。别人的活法只能欣赏,不能照搬,跟风模仿只会适得其反。千篇一律的健康指标,往往误人不浅。老年体征的退行性变化,应视为正常,不必视为病变。天天测血压、量体重,反而成为负担,为此食寝不安,反而有害健康。抗衰老?衰老岂能抵抗,世上哪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p><p class="ql-block"> 真善美,第一是真,有真才有善与美。素面朝天是自信的美,薄施粉黛是自尊的美。敬畏生命,现代医学科技虽能给予人类防治疾病和减缓痛苦的外力,但过度治疗却可能使生命失去尊严。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孝”字,是对晚辈的严酷考验。</p><p class="ql-block"> 人生苦短,没有两个“短”。半百是短,百岁也是短。人生的来去,不过是幸运与遗憾的往复,美好与烦恼的转换。过去的,感恩;未来的,祈祷。其实,能自主的东西很有限。我们的先辈们,包括古往今来多少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看过电视吗?用过手机吗?玩过微信吗?今天的我们是多么幸运,偷着乐吧!</p><p class="ql-block"> 世间的美好多着呢,谁能享有完全?未来的精彩多着呢,谁能享有永远……老年之福,不再是占有与贪婪;这个福,不由你主观的设计、策划。老来之福,在于随遇而安,及时行乐。一切的一切,恰到好处,缺了不可,过了便错。生命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质量第一,数量并不是生命的唯一追求。长寿的前提,是能自理,是不麻烦、少麻烦他人。不然,则如孔子所言:长寿多辱。所谓“辱”,就是失去了尊严。</p><p class="ql-block"> 何为责任?老了还能做到不拖累儿女,就是尽最大责任。为人子女,没有不希望父母幸福健康的,让儿女们安心放心,比给予任何物质条件和经济帮助更重要。佛说:父母给孩子越多,孩子的福报越少。不知有几个父母能明白这个道理。优雅地老去,是文化的境界;体面地老去,是物化的支撑。二者的内涵太讲究了。我想,还是心平气和从容地老去吧。</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数据,不论你感不感兴趣,都应知道并引以为鉴。根据权威机构公布,全国人均寿命为73.5岁。按此反观,我们还有20年左右的明天。因此,对我们而言,真正有趣味的岁月,也就只有十年左右。所以,要真正地把这几年过好,还真要认真地盘算一下,以求尽可能不留遗憾,少留遗憾。</p> <p class="ql-block"> [简简单单就是幸福]</p><p class="ql-block"> 细品这段话: 微信里70%的人是不联系的,衣柜里70%的衣服也是不穿的,汽车里70%的速度是多余的,别墅里70%的面积也是不住的,人这一辈子赚的钱,70%不是花给自己的。所以,人生不要太用力,也不要太在意,守好自己的30%就可以了。人到中年,方懂得:幸福并不是拥有的越多越幸福,而是简简单单,拥有适合自己的就是好。</p><p class="ql-block"> 古语说:“少则得,多则惑”。当你占有和支配物质的时候,你也在被它占有和支配。房子大了,要清理打扫;金钱多了,怕贼惦记;地位高了,怕守不住。近年来,流行“断舍离”。很多人把断舍离理解成定期清理家里的东西,其实,断舍离讲的是人生的理念。断,指的是人跟自我的关系,要断掉自己的烦恼;舍,指的是人跟物的关系,要扔掉不需要的东西;离,指的是人跟他人的关系,要远离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人。</p><p class="ql-block"> 断欲、舍物、离人,断开不必要的关系,舍弃多余的物品,放下过多的期待,将生活中的复杂性降至最低,才能减少生活里的困扰和疲惫,轻装上阵,把精力倾注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重要的事情上,感受生命的从容不迫和自在洒脱。人与人最本质的差别,是精神层次的不同。苏格拉底曾说:知足是天然的财富,欲望是人为的贫穷。难以感知快乐的人,不是一无所有的人,而是永远感到缺乏,不停地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欲望的人。</p><p class="ql-block"> 人真正的富足,其实是内心的富足。只有舍弃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让物质的东西少一点,让心灵的空间大一点,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才能抵达生命最有滋味的情境。杨绛先生说:人生的至高境界,是低配物质,高配灵魂,把生活调成自己喜欢的频道,且自从容。“低配”不是衣衫褴褛,吃糠咽菜,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张弛有度,不攀不比;“高配”不是曲高和寡,而是重视内在的修养,重视精神的成长,将灵魂修炼得充实丰盈。智者知足,愚者贪多,不要把70%的时间浪费在无用的人和事情上,却没空去享受最好的30%。人生需要归纳整理,把减法请进生命中来,建立减法清单,删除多余物质,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摆脱欲望的束缚。如此,才能为心灵减负,活出更从容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