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9日,今天是出国第10天。早8:30,我们离开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的Aghababyan's酒店,前往东南方向40多公里外的深坑修道院参观。因为今晚还要住这家酒店,我们不用带行李,轻装出行。</p><p class="ql-block">9:30,我们到达深坑修道院停车场。深坑修道院正式的名字叫霍瑞维拉修道院(Khor Virap monastery)。前方山坡上左边教堂所在的堡垒即是霍瑞维拉修道院,修道院外的坡顶上,一面大大的亚美尼亚国旗高高飘扬,据说从那里可以眺望土耳其境内的圣山-亚拉拉特山</p> <p class="ql-block">我们停车场到修道院走了一段楼梯,又经过一段上坡路,来到深坑修道院外。修道院很像一座城堡,有厚厚的城墙,四周布置着类似碉堡似的圆形建筑,上面开有细长的窗户</p> <p class="ql-block">我们跟随导游晚萍从南门进入修道院参观</p> 刚走过南门,映入眼帘的是圣阿斯特瓦扎金教堂(St. Astvatzatzin Church),这座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62年 <p class="ql-block">它旁边即是圣格沃格教堂(St. Gevorg Chapel),这也是修道院最原始的建筑,它是由大主教尼塞斯三世(Catholicos Nerses III)于公元640年左右令人使用石灰石建造而成,比圣阿斯特瓦扎金教堂要早约1000年。教堂里最重要的东西为曾囚禁圣格列高利的深坑。需要特别指出:是先有深坑,再有的圣格沃格教堂,圣格沃格教堂是在深坑上建造的</p> 进入教堂的北门上方有三个十字架浮雕,拱形大门外有一圈精美的装饰 进门后右手边有一不深的坑,一位游客刚从坑里走出来。这不是囚禁圣格列高利的坑,至于干嘛用的一直众说纷纭。有说法是储藏室,里面据说很小也没啥东西。墙壁上有两副精美的绘画 左手便是教堂大厅,前面是祭坛,祭坛后面有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的画像。祭坛右边即是囚禁圣格列高利的深坑 此时的教堂里站了不少游客,他们在听导游讲解的同时,有部分人准备下到深坑里参观 囚禁圣格列高利的是国王梯里达底三世。囚禁的原因一是据说圣格列高利的父亲参与了针对亚美尼亚国王霍斯罗夫二世的刺杀行动,而国王梯里达底三世是霍斯罗夫二世之后的统治者,当他发现格列高利的身份后,出于对其家族的仇恨和政治上的考虑,也想对格列高利进行惩罚。二是国王梯里达底三世是拜火教的坚定支持者,而圣格列高利信仰基督教并致力于在亚美尼亚传播基督教,其传教活动被国王视为对国家传统宗教和统治秩序的威胁。<div>圣格列高利在深坑里被囚禁13年,幸亏一些信仰基督教的妇女给他送吃的和水,他才存活下来。后来,国王梯利达特三世患病,经格雷戈里治疗后痊愈,国王随之宣布亚美尼亚皈依基督教。</div> 游客要下到7米深的坑里,必须爬一段近乎垂直的楼梯,上来时还要转身180度才能踩到地板。我严重恐高,就不打算下去了 下面有几幅照片是下到坑里的团友潘老师所拍<div>圣格列高利画像,周边一圈小画作描述当年基督徒被残酷迫害及格列高利被投入深坑的情景<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盒子不知是干嘛使用的 墙壁凿出的空间放置十字架 我走出圣格沃格教堂,来到圣阿斯特瓦扎金教堂。教堂有座好看的钟楼,其颜色比教堂主体深很多,感觉是后来建的 进门后,右手边坐着一位老者,墙上有一副油画 与亚美尼亚的其他教堂相比,这座教堂并没有特别出众之处,不过其结构还是相当独特的。它的主厅不是典型的十字形,而是相对拉长的结构。 教堂内的窗户很狭小,旁边为绘有耶稣受难情景的油画 教堂祭坛的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的情景 修道院北墙外有条上山的土路,很多游客到山顶观看对面的亚拉拉特山 下面的深坑修道院,院子被石头围墙保护起来 对面10多公里外位于土耳其境内的亚拉拉特山是很多亚美尼亚人心中的圣山,每年都有一些亚美尼亚人通过格鲁吉亚入境土耳其,参拜亚拉拉特山。今天的能见度不太好,但还是能看到山顶被皑皑白雪覆盖 <div>10:30,我们结束在深坑修道院的参观,向东北方向驱车近60公里,于11:35到达今天第二个景点-格加尔德修道院。</div>格加尔德修道院位于首都埃里温东南40公里的峡谷中,格加尔德原意为“圣矛”,其名字来源于圣经中记载的耶稣被订十字架以后,罗马士兵朗基努斯用矛刺耶稣,试探耶稣是否已经死亡的故事。尽管圣矛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这并不妨碍教徒对它的崇拜。这只矛后来成为了圣物,被带到修道院收藏了500年。圣矛现保存在我们昨天参观的埃奇美亚津大教堂博物馆/珍宝馆里。<div>格加尔德修道院建筑群坐落在13世纪所建的围墙中,包括一座中心教堂及其门廊、两个岩洞教堂和一座王公寝陵。在出口处有依山势本身的层次修凿的许多礼拜堂和小密室。围墙外以西是在岩石中凿成的礼拜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64年</div> 正前方为修道院的中心教堂,建于1215年,迄今为止保存完整。教堂前的地上有一块大石头,是1973年或1975年(说法不一)从山上突然滚落下来的,毫无征兆地稳稳停在修道院的院子正中,没有造成任何破坏和人员伤亡,被人们视为一种神迹。 中心教堂名为Katoghike教堂,建于1215年,前厅建于1225年 教堂为十字形布局,由中央穹顶及四个翼部组成,穹顶位于教堂中心,翼部向四方延伸,结构对称、庄重。这种布局体现了中世纪亚美尼亚教堂建筑的典型特征,为信徒营造出神圣、庄严的空间氛围。采用石拱券与穹顶结构,石拱券支撑起穹顶及建筑重量,使教堂内部空间开阔、高挑,既增强了建筑稳定性,又给人以宏伟壮观之感,展示出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 大厅右侧前方有几座烛台。两位妇女点燃蜡烛,虔诚祈福 教堂里面的小厅最前面的祭坛,悬挂有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的大幅画像。小厅是修道院中供信徒进行私密祈祷和礼拜的场所,信徒们在这里可以更专注地与上帝交流,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指引 小厅有专门的位置存放圣物,历史上,这里存放过一些重要的圣物或宗教遗物,增加了小厅的神圣性和宗教意义,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朝拜 中心教堂进门后左手边的门洞通往一座人工开凿的岩洞教堂,也可能是天然溶洞改造的教堂。教堂内有一处圣泉,相传是一位虔诚的修道士被上帝感召所发现,被认为拥有神圣力量,可洗净罪恶、治愈疾病。不断有游客来此饮用泉水 岩洞教堂据说是圣格列高里下令修建的。公元301年亚美尼亚定基督教为国教后,圣格里高丽在一处有神圣泉水的山洞处建立了该修道院,最初名为“艾里凡克”,即“岩洞教堂”。640年起,阿拉伯人开始征服亚美尼亚,强迫当地人改信伊斯兰教。为躲避迫害和追捕,修士们逃到这座隐蔽的岩洞教堂,后被阿拉伯人发现烧毁,13世纪阿拉伯人走后又得到重修。虽然岩洞教堂入口开在中心教堂一侧,但其历史比中心教堂要早900多年 岩洞教堂石拱券支撑,有狮子等动物浮雕 教堂最内部的小厅外墙上巨型十字架浮雕 小厅穹顶内侧精致的浮雕图案,祭坛上的石刻十字架 走过格加尔德修道院中心教堂外的楼梯,我们上到二层,前面山洞里有一座人工开凿出来的祈祷厅,不断有游客进出祈祷厅 祈祷厅是修道院建筑群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展现了中世纪亚美尼亚宗教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祈祷厅的岩洞结构赋予其卓越的声学特性。每天中午会有专业唱诗班在此演唱圣歌。在祈祷厅内演唱或吟诵时,声音会自然产生浑厚悠远的回响,宛如“天籁之音”。当阳光透过穹顶的小孔洒下,与歌声交织,形成神圣的视听体验。 中间的石柱上有精美的石刻十字架,还有亚美尼亚人于405年创造的36个字母 洞壁上雕刻着许多宗教题材的图案,如圣经故事、圣徒形象等,人物和场景刻画细腻,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修道院的主体建筑群通过巧妙设计的洞口和走廊相连,形成层叠结构。祈祷厅可通过一侧的洞口俯瞰下一层的岩洞教堂,当光线透过岩石缝隙洒入,会营造出一种神秘氛围。我心中不由得赞叹古人的奇思妙想,才有如此巧妙的设计 12:30,我们离开格加尔德修道院前往几公里外的一家餐厅吃午饭,此时下起了小雨 下车后,我们进入一座农家院似的院子。经过一条两边种植桃树等果树的小路,我们来到餐厅。这是餐厅外制作烤肉的工作间,面前的小伙子正在串肉串。猪肉块真大,平均有掌心大小,一串有一斤多肉。除了猪肉,右边的脸盆里还有一盆腌好的鱼块。他旁边有一烤炉,另一位师傅正在烤肉 炭火上两串猪肉正在烤制,旁边上下两片铁丝网中间夹着烤鱼块 烟雾里一股肉香散发出来,师傅时不时翻动烤肉 为让我拍摄更生动,他特意架起烤肉网,让我拍摄下面 旁边另一间屋里有一地炉,炉膛四壁贴着烤饼。炉子上面盖着湿布,烟火和蒸汽腾腾,旁边的架子上摆着才烤好的面饼 烤肉上桌,我们大快朵颐。因为各家餐厅的肉块都挺大,为保证里面熟透,烤肉的时间通常比较长,炭火将肉表皮烤焦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入乡随俗就不讲究了 午餐后,我们再次驱车不到10分钟来到第三个景点-加尼神庙。小雨下个不停,我因为伞在拉杆箱里不好取出来,一咬牙干脆冒雨参观 从神庙景区入口走到加尼神庙前约有100米。小雨绵绵,我远远望去,游客不多神庙前 加尼神庙,位于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以东28公里处的加尼村。公元1世纪,亚美尼亚处于复杂的政治局势中,罗马帝国和帕提亚帝国对其控制权争夺激烈。公元63年,罗马与帕提亚达成协议,承认提里达特斯为亚美尼亚国王,但国王的王冠必须由罗马皇帝授予。提里达特斯一世亲赴罗马,接受了罗马皇帝尼禄的加冕。提里达特斯一世为表示对罗马皇帝的感谢,同时也为了宣告亚美尼亚成为罗马的一省,决定建造加尼神庙。公元4世纪早期亚美尼亚改信基督教后,神庙被改为提里达特斯三世的姐妹赫索罗维杜克特的夏季皇家住所。1679年,神庙在地震中坍塌,后于1968-1975年前苏联时期重建 加尼神庙为经典希腊宗教建筑的爱奥尼亚风格,包括前廊式的门廊、内殿以及24根高达6.54米的圆柱,这些特点明显受到了雅典巴特农神庙的影响。圆柱高度占建筑总高度的五分之四,其余五分之一由“楣梁”“楣板”和“檐口”等构成屋顶,上方覆盖着三角形的山形墙 24根含底座的列柱围绕支撑,柱顶部两侧以漩卷结构作为装饰,这些漩卷以对称形式分布,呈螺旋状向内卷曲,形似羊角或蜗牛壳,线条流畅自然 我登上加尼神庙,仔细欣赏楣梁上面的精美浮雕图案。楣梁通常雕刻有各种几何图案、植物图案以及神话人物等。几何图案如矩形、三角形、菱形等,相互组合排列,形成富有节奏感的装饰效果;植物图案则以葡萄藤、月桂叶等为主,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神话人物的雕刻多与希腊神话或亚美尼亚本土神话相关,如太阳神、酒神等,他们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加尼神庙无论外墙还是立柱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加尼神庙原建筑在1679年的地震中坍塌,但大部分的原建物主体与砖块直到20世纪仍旧屹立于原址。苏联时期的1968年考古学家依据散落在原址的原建筑构件进行复原,这些构件多为青色和黑色的玄武岩,对于一些损坏较为严重的构件,可能采用了传统的修复工艺,如修补、拼接等,以恢复其原有形状和功能,尽可能做到修旧如旧,左边这几根立柱拼补痕迹十分明显,不知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圆柱的强度进而缩短加尼神庙建筑寿命 加尼神庙下面的罗马浴场遗迹,考古发现该浴场具有保存良好的暖气系统,包含五个以上的隔间,其中四个在墙上有半圆壁龛。从东边数第一间是更衣室,第二、三、四间分别是冷水、温水与热水浴室。浴场有储水槽,地下室有加热房,地板铺上了烘烤过的砖头与一层磨亮过的灰泥,精致又很讲究 加尼神庙里面只有一空空荡荡的小亭子,拱形屋顶中间开有一方孔以采光。空无一物的原因有猜测因加尼神庙在1386年被帖木儿人掠夺,大量内部物品可能被洗劫一空。1679年又遭遇地震几乎完全被摧毁,内部原有的设施、装饰和供奉的物品等都受到严重破坏。现在看到的神庙是苏联时期重建的,重建时可能难以完全还原内部原有的陈设和物品。也有可能是公元4世纪,亚美尼亚改信基督教,加尼神庙所代表的多神教信仰逐渐被取代,其作为宗教场所的功能丧失,内部的宗教器具等可能被移除或废弃 我单膝跪在地上拍摄神庙内景时,团友潘老师为我拍的“工作照” 雨下个不停,刚好偶遇同行的余大哥,我俩一起走下加尼神庙,返回旅行车 14:20,我们离开加尼神庙往西北方向行驶30公里回首都埃里温市区,参观今天第四个景点-埃里温阶梯。与加尼神庙那边不同,埃里温市区天气晴朗,蓝天白云,十分适合旅行 15:00刚过,我们在埃里温阶梯南侧下车。路边两位老人正聊的热火朝天,他们身后是埃里温阶梯的设计者-亚历山大·塔玛尼扬的塑像 亚历山大·塔玛尼扬身披外套,双手支撑桌面,俯身审阅桌面上的蓝图,他聚精会神又若有所思 <div>我们在亚历山大·塔玛尼扬身后解散,晚萍说5:30在广场旁边的餐厅吃饭,一会儿她发位置给我们。要大家自由活动,但看着时间别误了饭点儿。这是我们难得的自由支配时间,我查了一下,这里距离昨晚去的总理府所在的共和国广场1.8公里左右,我打算参观埃里温阶梯后再去那边逛逛。<br></div>埃里温阶梯南广场有喷泉、绿地和花坛,但最惹人注目的是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雕塑。雕塑来源有政府与艺术家合作创作,比如刚才那座亚历山大·塔玛尼安雕塑,也有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捐赠或艺术展览与交流活动留存 类似马掌U型铁组成的战马雕塑,威武生动(感谢潘老师供图) 正在晒日光浴的裸女,丰腴的身体让人忍俊不禁 广场两侧有很多长椅供游客或市民休息,长椅上两位美女边刷手机边交流着,一只狗狗躺在她们旁边酣然入睡 我穿过南广场,来到埃里温阶梯前面。阶梯从1971年前苏联时期开始修建,当时一方面作为连接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城市中心与北部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方便人们在不同区域之间的通行。另外,在苏联时期,它是为了展示苏联社会主义的成就,凸显社会主义的伟大,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象征价值。在苏联解体后,这里经改造成为文化艺术展示的重要场所,内部有卡菲斯扬艺术中心,设有多个展览厅,外部阶梯和广场上陈列着众多艺术雕塑,成为露天博物馆,推动了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该构筑物群概念最早由建筑师亚历山大·塔马尼扬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于1971年正式动工,但不久后因资金问题中断。<div>2002年,亚美尼亚共和国政府决定重建并完成未完成部分。<br></div><div>埃里温阶梯全长约500米,宽50米,共有675级台阶,上下落差302米,坡度为15度,占地面积13公顷<br></div> 从底层往上走可以选择走台阶或坐扶梯,在各层扶梯左侧有几个大“台阶”,上面摆放着各种艺术品,这体现出埃里温阶梯的展览功能 我从扶梯旁边的门走出来,准备拍摄平台全景。刚好有两位当地游客在此拍照并驻留很久,我提出帮他们拍照,她们对我的照片很满意,连声道谢后离开 二层中央菱形方砖地面有一座喷水池,靠近我这侧是一半人头像,不知是不是建筑师亚历山大·塔马尼扬 从二层观景平台俯瞰埃里温市区,因为高度差不大,感觉前方景观很近也很清晰,远处正对着的灰色建筑物为埃里温歌剧院(感谢潘老师供图) 眼看快到埃里温阶梯最上层,我选择步行登顶,两位美女说说笑笑与我擦肩而过 观景平台俯瞰埃里温市区的好地方,也是谈情说爱的浪漫之地,此时一对年轻的伴侣正边欣赏美景边窃窃低语 平台后面有一道铁丝网,铁丝网内是空无一人的工地,这似乎意味着埃里温阶梯还未完工。最上面为苏维埃五十年纪念碑,建成于1967年,具有鲜明的苏联纪念碑建筑特色。方尖碑高达65米,其中50米的部分象征着苏联在亚美尼亚统治的50周年,顶端是三个略带尖顶的拱门,象征着皇家王冠,也有说法那是麦穗图案,象征着生命之树或丰收 铁丝网旁边的小情侣相互拥抱,爱意绵绵。别打扰人家,我立马离开 埃里温阶梯两侧和观景平台上面有不少花坛,此时正是盛花期,威风拂过,花瓣绚烂多彩。手扶护栏俯瞰整个埃里温市区的美景,远处的山峦、近处的建筑尽收眼底,此时,不妨找一台阶坐下来,静静地欣赏这美丽的日落景色,感受城市无限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一位美女正摆好姿势让朋友帮忙拍照。在夕阳柔和的光线里,她熟练地变换着姿势,把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朋友的英文很标准,她朋友说希望把照片发给她。她刚好也有icloud邮箱,她把邮箱号录到我的手机上 16:20,我从埃里温阶梯下来,准备往南走去共和国广场参观。共和国广场离这里有1.7公里,离17:30吃晚餐只有1小时10分钟我要抓紧时间了 前方路口刚好亮起绿灯,一位栗色卷发深色皮肤的美女手拿咖啡匆匆走过,她身后是一对谈笑风生的女生 路边一位音乐家正在表演打击乐,他前面一排酒瓶即是他的乐器。他表情夸张,动作娴熟,酒瓶经过他的敲击发出阴阳顿挫的声响,与音响放出的乐曲配合默契,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围观 我仔细观察,每个瓶子装的水并不一样多,看样子是有讲究的。水的多少也许可以确定音阶,我猜想 埃里温阶梯正对着的埃里温歌剧院,剧院北侧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 (1903年6月6日-1978年5月1日)塑像,他是苏联时期的作曲家,指挥家。他是亚美尼亚族人,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以《钢琴协奏曲》和芭蕾舞曲《加雅涅》而知名,流行的节奏活泼的《马刀舞曲》即出自该剧 埃里温歌剧院南门外广场。歌剧院由亚美尼亚建筑师亚历山大·塔曼尼安设计,于1930年11月28日破土动工,1933年1月20日正式开业,1953年整个建筑最终完工。内部包括拥有1400座位的阿拉姆·哈恰图良音乐厅和拥有1200座位的亚历山大·斯潘迪亚里扬国家歌剧芭蕾舞剧院。<br>埃里温歌剧院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现代设计,建筑线条简洁、优雅,既有古典的庄重,又不乏现代的活力。据说内部装饰华丽,拥有精美的壁画、雕塑、吊灯等,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为观众营造出典雅的观赏氛围 歌剧院南广场两位小朋友开着电瓶车,司机真是“老司机”,驾驶很熟练,但父亲还是放心不下,背着手在车后面紧跟着,眼神始终不离开孩子 歌剧院旁边的步行街-北方大街,北方大街在亚美尼亚很有名,类似中国北京的王府井和成都的春熙路。北方大街长450米,宽27米,连接着埃里温最主要的两大广场-自由广场与共和国广场。该道路最早于1924年由亚美尼亚建筑大师亚历山大·塔曼尼扬所规划,2002年开始建设,2007年开放,并在2014年进行了全面翻新 一位小哥登上滑板车准备送外卖,小小的车前柱上挂着大包他还背着另一个大包,看着真悬 一位气质高雅身材修长的文身美女和男友大步走来,男生空着手居然没有帮她拎包 老爷子肩上扛着一只小猴。猴子看着他从挎包里取出巧克力,目不转睛地盯着老人撕开包装 地下商场 北方大街尽头,在共和国广场外有几座直饮水台,一位男士低头饮水 <div>共和国广场是亚美尼亚首都的核心地标,也是苏联时期城市规划的典范。广场呈椭圆形,周围环绕着多座融合新古典主义、亚美尼亚传统元素和苏联现代主义的宏伟建筑,均以粉色和橙色凝灰岩建造,形成了独特的统一风格。</div><div>饮水台旁边位于西北角的外交部等政府机构办公大楼,建于1950年代。建筑群对称分布,立面以简洁的柱廊和拱形窗户为特征</div> 广场北面的国家美术馆与历史博物馆,建于1955-1977年,国家美术馆位于顶层,历史博物馆则在底层,顶部装饰有亚美尼亚传统石雕花纹,外墙采用拱门和柱廊设计,体现新古典主义与亚美尼亚中世纪建筑的融合 亚美尼亚政府行政中心,建于1926-1941年,建筑中央高耸的钟楼和对称的立面设计,体现苏联早期的建构主义风格。外墙上装饰有亚美尼亚传统的葡萄藤与石榴浮雕,象征丰收与民族文化,现为总理办公室所在地 总理办公室旁边的中央邮局,建于1956年, 建筑立面以简洁的几何线条为主,内部保留苏联时期的马赛克壁画,描绘亚美尼亚通讯业的发展,目前仍作为邮政服务枢纽,兼具历史功能与现代服务 万豪酒店在广场西南角,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苏联时期的亚美尼亚饭店。建筑采用弧形立面与大面积玻璃窗,顶部冠以亚美尼亚风格的镂空石雕,内部装饰融合现代奢华与亚美尼亚传统图案 广场一角的一辆黄色貌似前苏联时期的小轿车外观很萌 共和国广场形状不规则,在里面分不清东南西北,又有多个入口,离开时谷歌导航令我晕头转向,走着走着发现方向不对又折返回来。我马上打开高德地图,尽管没有谷歌地图详细,但大地标建筑基本都有,关键是我用着顺手,很快我就按指引重新走回北方大街。 路边的两位小哥在卖啥?好像是爆米花 售货亭外摆着很多新鲜水果,看着很诱人,无奈顾客寥寥,营业员显得无精打采 北方大街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气息,有许多卖艺的街头艺人在此进行歌唱或者乐器演奏,还有绘画大师现场即兴创作 两位中年人坐在花坛边,一位敲着亚美尼亚传统乐器dhol鼓,另一位则弹着键盘式手风琴。敲鼓者边敲击边唱,歌声婉转悠扬 将近下午6点,我来到埃里温阶梯旁的一家泰国餐厅和团友们汇合,他们把每样菜品都给我单独盛出一份,我连声道谢 晚餐后我们返回埃里温Aghababyan's酒店,明天我们要到参观塞凡湖,然后离开亚美尼亚重返格鲁吉亚。我们将在第比利斯继续参观,晚餐后乘坐飞机飞往哈萨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