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春节回忆!(作者 吉风)

曹操语录

<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又是一个小龙年 嫂子佳作又一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年。这不,眨眼间,今天已是蛇年正月十四。年就这样过完了。古人云,年好过,日子难过。过年期间,许多人亲人团聚,休息聚会,放松放松,总结总结,计划计划,看看过去走的路对不对,对了,就继续坚持走下去,不对,就调整调整,争取来年取得更好的成绩。努力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或少留遗憾。我觉得这就是过年的意义,你说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吉风嫂子退休以后,本来生活过得挺滋捏,然而,她却喜爱上了写作。而且只要拿起笔,一发不可收拾,佳作一篇挨一篇,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按说,吉风嫂子已经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为啥她不享享清福,反而要自我加压,不停的写文章,出作品呢?我想她是想通过书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告诉年轻人,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给年轻人留些可供借鉴的文字依据。嫂子的文章,朴实无华,却扎根泥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借鉴意义,非常接地气。从前几篇文后到留言,就可说明这个问题。闲话少说,赶快去欣赏吉风嫂子的大作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曹操语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蛇年正月十四日晚18:10</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童年春节回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薛吉凤 </p><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如流水,忙忙碌碌又一年。不知不觉迈进了2025年,真是留不住的青春,回不去的童年,我们又老了一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与往年一样,进入腊月,我们老俩口拉箱挎包从老家来到北京,和儿女们一起过年来了。年三十日晚上,儿子家三口女儿家三口我们一家八口人,在一起吃了个年夜饭,我亲自主厨儿媳帮忙做了几个菜,包的胡萝卜羊肉馅饺子,大家围坐一桌,品着莱肴,喝着戎子干红,说着祝福的话语,看着儿女们,孙子、外孙女幸福可爱的样子,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和满足。饭后他们给我们拜年,并给我们买了过年的礼物和营养品之类的,我也和以前一样给孩子们发了装有压岁钱的红包。孙子外甥女每人一边爬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并祝福爷爷奶奶健康快乐,一家人开开心心,有说有笑,观看着春晚,总结着龙年的收获,议论着蛇年的打算,鼓励着孩子们的学习。从初一起一家人就是在家吃吃饭,出去转转,大多数蹲在家一人揣一部手机。</p> <p class="ql-block">  过年虽然好,但总觉得现在的过年和过去大不相同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物质富足了,过年和平时的生活没有什么区别。商店里超市里货物琳琅满目,食品应有尽有,生的熟的现买现吃,真是太方便了。不像我们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物资贫乏,生活困难,而且人们吃什么穿什么都要购回原料自己加工。从腊月初到年三十,家里总是有干不完的活, 特别是妇女们承担着繁重的针线活,哪有现在这么消停。</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北京春节也是静悄悄的,记得前几年,我们来北京过年时,各个小区的院子里,都热热闹闹的,烟花爆竹映红滿天,炮声响彻云霄,除夕之夜甚至炮声能响一个通霄。五颜六色的彩色灯笼挂在大街小巷,孩子们也可以在院子里放烟花炮竹,追逐嬉戏,显得异常红火和有浓浓的年味。现在禁放烟花炮竹后,年三十到处都是静悄悄的,虽然有大红灯笼高高挂,但沉沉寂寂的缺乏人气,觉得不像过年的样子。当然,现在的年味更多地呈现着现代化元素,电视、手机、网巴、旅游等等,一代有一代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  人老了总爱回想往事。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记得我们小时候,进了腊月门,特别是腊月初八吃完腊八粥,大人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们就开始扳着手指头一天天地数着,总盼着新年早到来,盼穿新衣,盼吃好饭,盼好玩。同时也盼着腊月二十三这个小年,小年家里也要蒸白馍献灶王爷,献完就能吃顿白馍馍,那时我们这个产秋区的孩子能吃上顿白面就觉得挺奢侈,这一天孩子们改善了生活很高兴,常常聚在一起朗诵着老人们所教的顺口溜: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扛着枪,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p> <p class="ql-block">  过了小年,小孩盼大年的心更切了。孩子们每天都念叨着村里人流传的一个段子,二十三爷 (ya)上天,二十四爷拔刺(指去病),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唤媳妇(新婚男子去岳丈家接媳妇),二十七杀肥猪,二十八做豆腐,月尽炸丸剁饺馅,理发洗澡贴春联。</p> <p class="ql-block">  我清楚地记得,月尽是妈妈最忙最累的一天,剁饺陷,缝补衣,收拾家,忙的都顾不上吃饭,尤其是到了除夕之夜母亲仍然坐在煤油灯下赶做孩子们的鞋袜,衣服,还有翻新的旧衣服。孩子们也陪在母亲身边,快乐的吃着花生,核桃,枣,最好吃的是煮饼和饼干了。那时过年能买两盒煮饼和饼干,就是最佳美食了。孩子们边吃边看着母亲手中的针线,心想母亲快点加油啊,我明天早上要穿上新鞋,新衣服找伙伴们玩哩!当我们睡醒时,母亲依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大年初一,天蒙蒙亮,孩子们就起来在自家的院子里打火把,烤馍片,跟着大人接财神,放鞭炮,贡献老祖宗,祭祀天地爷。拿着一把香和表,跟着大人滿院子跑,又是磕头又是作揖。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围坐在土坑上吃饺子了,坑上摆上个低腿小圆桌,放点蘸料,也没什么菜,但吃上很香很温馨。</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孩子们三人一团,五人一伙地轮转着到村里为长辈拜年,到谁家都能挣点核桃,红枣,花生之类的小食品。到了初二开始,就去舅家姑家姨家拜年走亲戚,到哪家都有包子、饺子、肉蛋等美食,能美美地享几天口福。临走时这些长辈还要发些核桃、枣、花生、饼干、糖块等,回到家偷偷藏起,想吃了吃一点解解馋,细水长流,我记得我每年都吃到出了正月。</p> <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孩子们学校放假了,穿着新衣服找伙伴们尽情地玩耍。不象现在的孩子放假了也不能闲着,繁重的作业,各种补习班压力山大。。那时我们玩的很简单,在自家门前的树上,用两条麻绳往树枝上一绑,下边用一片木板两边固定好,就开始游球了(也就是荡秋千)。还有打岗,拣方方正正的两块小石头片,在地上画两条直线,画线的距离和年令大小有关,年令大的画远点,年令小的画近点,有手打,脚踢,头顶,单脚踢,双脚夹等多种打法。还有跳绳,有单人跳,双人跳,双手交叉跳。也有踢键子,丢手绢,扛牛,玩丢石籽(土话叫植糊)等等,全是一些不花钱的玩法,形式多样,玩得开心,很接地气。大人们敲锣打鼓时,我们也看看热闹助助威!</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左右,我们村每年都有说书的,就是盲人结伴同行,有两人相跟的,也有三人一伙的,走村串户的说书,也增添了过年的热闹气氛。哪家说书就在哪家的窑洞里摆上一张桌子,摆上道具,放上开水,有拉二胡的,打竹板的,有说的有唱的。内容大多为三国、水浒、三侠五义以及一些幽默等有故事情节的段落,就像一台晚会一样热闹精彩。全村男女老小,都围在窑洞里,年令大的坐在坑上,年青人站在地上,大家都聚精会神的听着看着,时不时的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我现在回想起来真佩服这些说书的,双目失明,没有文化,不识乐谱,却肚子里装了那么多的文化故事,而且说拉弹唱样样精通。这大概就是常说的,上帝关了你一扇门,就会为你留一扇窗户。</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记下了他们说的一段笑话,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正好今天没事,就把它整理了一下,晒出来供大家欣赏! </p><p class="ql-block"> 一个鸡蛋两头滚,两个鸡蛋拼一双。三个鸡蛋不成对,四个鸡蛋摆四方。王家庄的王员外,他有三个好姑娘。大姐梳的盘龙簪,二姐梳的绣花楼。只有三姐梳的好,梳的狮子滚绣球。大姐嫁给光秃子,二姐嫁给秃子光。只有三姐嫁的好,圆圈没毛当中光。正月十五去拜年,员外出题考状元。首句要有圆有圆,其次要有缺半边。第三句是吵嚷嚷,最后含有静悄悄!</p><p class="ql-block"> 大女婿:一个西瓜圆有圆,一刀下去缺半边。西瓜籽儿吵嚷嚷,吃到肚子静悄悄。</p><p class="ql-block"> 二女婿:十五月亮圆又圆,过了十五缺半边。天上星星吵嚷嚷,太阳出来静悄悄。</p><p class="ql-block"> 三女婿:丈人丈母圆有圆,死上一个缺半边。埋的时候吵嚷嚷,埋到土里静悄悄。员外气的直瞪眼,两腿一蹬归西天! </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我年已古稀,但孩童春节期间的那份纯真与欢乐,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了生命中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薛吉风,女,山西省乡宁县烟草公司退休职工。喜爱文学,擅长写纪实性散文。</span></p> <p class="ql-block">编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曹东平,网名曹操语录,山西临汾乡宁县双鹤乡人。男,六十年代生人,大专学历,喜爱文学,擅长写作,关注民生,长于宣传和广告策划。快手粉丝1万,大号曹操语录抖音粉丝4.9万,小号曹操语录生活号抖音粉丝7200多。微信群300多个。做人理念:自强自立,善待亲友。自尊敬人,惠人达己。</p><p class="ql-block">手机号:13994044623 微信同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