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曹洪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权执政后期任命吕壹担任中书典校。吕壹性情暴烈,执法严酷,仗着孙权对他的信任和赋予的权力,玩弄权柄,诬告陷害良臣,不仅建安太守郑胄、江夏太守刁嘉等州郡大吏深受其害,就连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濬、骠骑将军步骘、左将军朱据等重臣都没幸免。</p><p class="ql-block">然而,孙权对吕壹的所作所为一度听之任之。太子孙登多次进谏,孙权都不采纳,大臣们也因此不敢多言。吕壹诬告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政,孙权大怒,将刁嘉关进监狱,严加审讯。当时,在场的人都害怕吕壹,附和他的指控,唯独侍中是仪说没有听到。结果,接连几天是仪被追查,孙权的诏令也变得严厉起来。是仪回答说:“如今,刀锯已架在臣的颈上,臣怎么敢替刁嘉隐瞒,而自取其祸,成为不忠之鬼呢!我只是认为,既然听到了刁嘉诽谤国政的话,就应当知道事情的起因。”面对是仪的坚定态度,孙权没有继续追究是仪,而刁嘉也得以免罪。</p><p class="ql-block">对吕壹的恶劣行径,东吴上下忧心忡忡。《三国志.蜀书.陆逊传》记载:“时中书典校吕壹,窃弄权柄,擅作威福,逊(陆逊)与太常潘濬同心忧之,言至流涕。”</p><p class="ql-block">当然,在群臣的激愤抗争之下,孙权后来不得不诛掉吕壹,并“引咎责躬”,并派中书郎袁礼向受到迫害的文武众臣表示歉意,并询问哪些政事应增减改动。</p><p class="ql-block">奸臣吕壹的恶行昭然若揭,孙权却视而不见,真的是“失察”吗?应该说,没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吕壹担任的中书典校一职,也称为校事、典校、校曹,是由曹操发明的。《三国志.魏书.高柔传》记载:“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可见,曹操设立校事的目的是为了广设耳目,强化对各级官吏和将领的控制,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孙权设置中书典校一职,与曹操的做法并无二致。</p><p class="ql-block">东吴政权的建立与维持,是孙氏集团与以顾、陆、朱、张四姓为代表的士族集团合作共赢的结果,但权力博弈始终没有停止。孙权对士族集团,一边在利用,一边在打压,而设立中书典校、放纵吕壹“撒野”,就是一种处心积虑的打压手段。比如,对吕壹举报揭发的问题,孙权不作深入调查,似乎也不想得到实质性证据,因而那些所谓“涉案”大臣不会受到刑事处罚,但却被孙权借此剥夺了权力或遭到重重敲打。这分明是孙权有意为之。</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谋攻篇》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权自知东吴政权离不开士族集团的支持,但为了防止士族集团坐大而失控,采取“伐谋”“伐交”的政治手段,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当然,孙权的这种做法不得人心,后患无穷,为东吴政权的覆灭埋下了祸根。</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