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泥沟情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当踏上那片每年祭拜父母时路过的土地,我的思绪便如潮水般涌来,往事纷至沓来。那里便是曾经名噪一时、家喻户晓的西关村泥沟塔。它西接石盘头村,北邻千城沟,是我青春岁月中挥洒汗水的地方。这里三梁夹一沟,沟前是红崖河,河畔的红崖之下,便是那滚滚而来的蔚汾河。泥沟塔的北面是场峁梁,东面是案板梁,西面则是一条通往千城村至西川的崎岖小道。这条小道坑洼不平,泥泞难行,杂草丛生,稍有不慎便会崴脚跌倒,因此得名“瘸子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五十年代之前,泥沟塔荒山秃岭,地势复杂。七沟八梁三面坡,夹着一条三里长的深沟。过去,坡坡度高达70度,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植被干枯,地表裸露。人们常说,这里是“跌死狐狸疱死蛇”的地方。夏天,雨水冲刷,泥泞难行;冬天,冰雪封路,无人敢进。一年四季,泥水交融,行走艰难,狼狐野兔常出没,山鸡野鸡遍地飞。因此,这片土地被取名为“泥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场峁梁上俯瞰泥沟塔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大跃进的开始和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兴起,西关村在支部书记任买儿的带领下,开始了对泥沟的全面治理。遵循“先治坡后治沟,果树上山,不与粮棉争田”的治理原则,泥沟的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的七沟八梁变成了层层梯田塔地,九千余株各类品种的果、桃、梨树分布于方圆千亩山梁塔地之上。每到春季,桃、梨、苹果树花依次绽放,白、红、粉色的果树花映满山坡;秋天硕果飘香,誉满山梁。一座活生生的花果山展现在人们眼前。曾经“树上苹果红彤彤,地上棉花白腾腾”的口号变成了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全部沟梁实行了封山育林,绿化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成为六七十年代远近闻名的农业造林典范,也是山西省农业学大寨的标杆之一。西关村因泥沟塔而远近闻名,也因泥沟塔而自豪。即便在生活困难的七十年代,尽管农业收入微薄,但泥沟塔的果树给全村带来了稳定的收益,村民们每年都能获得可观的年终分红。作为曾经的村民,我曾多次在泥沟劳作,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是在1969年秋天,初中毕业后,16岁的我参与了泥沟的开山扎坝工程。劳动之余,看着果树上红彤彤的果实,我们垂涎不已。借开山打炮之际,我和小伙伴们爬树摘果,结果被发现并处罚,贬去瓦窑队作艰苦的烧砖背坯劳作。因年少体弱不堪重负,我又复读县办五七学校学习机电专业。那次经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也让我对泥沟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次是在1970年冬天,作为基干民兵,我参加了浇灌果树的集训劳动。每天清晨,我们从县城食品公司茅坑担粪水出发,从西寺梁上山,沿着盘山小路到泥沟塔周围浇灌果树,三四里路程,往返七次为一个劳动日。尽管路途遥远,任务艰辛,苦累疲惫,但参加集训担粪的都是村里精英、劳动骨干。虽然我年龄最小,只有十七八岁,可一路上欢声笑语,谈笑风生,精神焕发。一群妙龄男女相互鼓励,倒也乐趣无穷。一个月的担粪锻炼,练就了我左右换肩不歇息的铁肩膀,也让我充满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我们用汗水浇灌着果树,用真情、热情获得了同伴间的深厚友谊,那段劳动日子成为了我青春中最珍贵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次是在1971年开春,因有一技之长,我被分配到泥沟塔的实验田队劳动兼电工。在那里,我参与了春种、夏锄、浇地、育种等农业劳动全过程。开春即刻就是浇水灌地,作为电工的我,任务就是开泵吸水看机器。虽然看似悠闲,但任务并不简单。因为先前是一台12马力柴油机带动水泵吸水,必须空载启动,再用传动带挂泵运行,稍有不慎就会夹手胳膊,险象频生。直到后来架线换成了电动机,我的工作才变得悠闲自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里,我度过了七个月的短暂时光,经历了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农业劳作。有过夜伴孤坟仰望星空、寂寞恐惧照看苗圃(红薯育苗)的时光;有过田间地头犟种锄禾的苦累;也有过朝阳沟戏曲中前腿弓、后腿蹬、喜笑颜开的快乐。因与果树塔相连,我见证了果树从萌芽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也分享过果树队友送来的五月鲜桃、夏梨果实的可口甜蜜。在那短暂的劳动岁月里,我学会了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希望与快乐。那段时间,我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更学会了如何与这片土地和队友的和谐相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尽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昔日的红崖河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一条环城北山公路横跨泥沟塔东西,然而当年的千亩果树已不复存在。但每当我路过此地,那段青春岁月,那些在泥沟的历次劳动经历,见证了我青春的热烈。那些日子间的朋友欢声笑语,还有那懵懂的初恋情怀,如今回忆起来,那些熟悉的面孔依然浮现在眼前,仿佛时光荏苒,一切仍在昨日。泥沟塔,不仅是一片土地,更是我青春岁月中难以忘怀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昔日一起参加劳动的发小好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