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南海

蜀子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中南海对外开放。一九八七年九月,我第一次到北京,是当时在警卫局工作的国明战友领着我去参观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步行到长安街,从新华门前的警戒线外走过,观望新华门。据说新华门楼是乾隆皇帝为讨得容妃(香妃)的欢心而建,峻工后,为上下各有三间房的宝月楼题写了“仰视俯察”匾额。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以“新中华民国”之意改楼门名为“新华门”。同时在门内修建影壁,并将义和团运动时被焚毁的端王府一对石狮移于门前,威风凛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为内影壁手书“为人民服务”大字。一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仪仗队的士兵英俊笔立,纹丝不动的站在门两侧。我穿着绿色军装,为哨兵的神圣而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南海很大,古迹甚多,诸如紫光阁、勤政殿、仪鸾殿、蕉园、水云榭、瀛台、丰泽园、静谷等建筑及园林。当时供参观的范围,仅有南海与中海之间的流水音、毛主席故居、颐年堂、瀛台和静谷等。凡走到没有开放的围墙近处或“禁止前行”的地方,战友都尽量利用熟悉之便,当好响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乾隆时修建的淑清小园林里看流水音、葆光室、蓬瀛在望殿、云绘楼、清音阁、双环万寿亭等建筑,宛如一幅细腻悠长的水墨画卷,轻轻地铺展在时光的长河之中。北边建于水中的流水音,匾额是乾隆皇帝亲题。亭内地面砌有曲形水道,引水流入,可浮酒杯,仿王羲之“兰亭修禊、曲水流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军人,我对中海西北岸紫光阁后的武成殿特别感觉兴趣。看介绍,明武宗时这里是个平台,明世宗时废台修建紫光阁;清康熙时重修,成为皇帝检阅侍卫比武的地方。乾隆时两次增建,悬挂有功臣图像及各次战役图,并陈列缴获的武器。同治帝在紫光阁接见过日、俄、美、法、荷、英六国使臣,并接受了他们递交的国书,是清朝政府第一次正式接见外国使臣,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善殿上的殿额“普度慈航”,和我们平时进佛庙时看到的一样。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像,殿后的千圣殿内供奉七层千佛塔……可见当时中南海里的佛事活动不一般,因为都是‌帝王将相的佛法智慧,也许心愿不外乎是万寿无疆,天下太平罢了。传说顺治帝体弱多病,加之国事缠身,遂信佛成迷,有了出家为僧的念头,后经孝庄皇太后劝阻未成。我曾到五台山时,看到过那里为顺治修建的寺庙和解说——传说顺治帝早逝,康熙帝奉母命多次到五台山朝圣,民间便有了顺治皇帝其实未死,而是到了五台山出家,由此演义出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西墙外的一条林荫道,朝北走了十几分钟,经过怀仁堂、勤政殿。勤政殿,曾经是中南海的正殿,康熙皇帝题殿额为“勤政”。一个恪守尽职、勤于政事的词,是历来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所提倡的。为此,戊戌变法时,康熙就在勤政殿里办公,处理有关变法改良的国家大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光绪皇后住过的静园,然后过汉白玉石桥,望高大的翔鸾阁,再经过涵元殿,到瀛台南端,过小石桥,来到海中的迎薰亭,在此从另一个角度,隔海观望新华门,感觉又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时称南台的瀛台,位于南海中央,四周环水。瀛台上有着金碧辉煌的亭台宫殿,是清代康熙、乾隆、光绪和慈禧太后的主要活动场所。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于此,后来死于涵元殿中。望着这座曾经热闹一时、日趋冷清的水中岛屿,我即想到孔子语:“法不加于尊”“刑不上大夫”,但是,光绪皇帝被软禁,不是“法”的问题,而是朝代的逆流所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了荷风蕙露亭、崇雅殿、静憩轩、怀远斋等,往西去,就到了自成一体的静谷。那里的汉白玉石雕小门,造型别致,门额上的“静谷”两字为乾隆所书。园内屏山镜水,云岩奇秀,竹柏葱茏;里面有春藕斋、植秀轩等古迹,并有一棵连理柏,郁郁苍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已经走得很累了,看得疲劳的时候,才到丰泽园。丰泽园是灰砖青瓦、古朴厚重的四合院大门,朝向碧波荡漾、柳丝拂岸的南海。院里有挺拔的雪松和高大的梧桐。东边的“菊香书屋”,因康熙皇帝所题对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霏清净香”中含菊、香二字得名。毛泽东一九四九年三月,离开香山双清别墅,进入北京城后,一直工作生活在这里,至一九六六年八月才搬至中南海游泳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平时在丰泽园生活、在书房里接见外宾的情景,我们都在收音机里听,在新闻电影里所见。中南海开放后,改为“毛主席故居”,里面展示的物件均保持原状。卧室里,那张特别宽的大床,内侧堆放着许多书,书柜里装满了书……亲眼目睹,最受益的是,他说的那句“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虽然毛泽东连同他读书的那个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读书的情操和理想,读书的精神和方法,仍然极富教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流,不经意间从指间滑过,转眼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二ОО二年春天,我随陪单位领导去北京参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期间沾会议正式代表的光,到中南海的中央警卫局礼堂,听朱镕基总理的重要讲话。我不知道会场在中南海的什么位置,肯定离得很近,不管远近,轿车拉着我们向中南海方向驶去时,湖光山水,亭台楼阁,使我回想起曾经参观中南海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主持会议,等于我提前见到了国务院先后的两任总理。人民银行行长、证监会主席、保监会主席等在台上就坐。朱总理讲话,除有时看稿子上的一些经济、金融数字外,几乎是脱稿的。他讲到全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讲到三年要降低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政策,列举了经济金融中出现的重大案例,语言犀利,铿锵有力,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遗憾的是,听此类报告不许录音拍照,一切靠笔和脑子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南海究竟有多少秘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在我手里,得到的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中南海的书籍就有好几部,诸如《中南海轶闻(上下)》《红墙见证录(上下)》《中南海轶事》等,最近又有在媒体上播放《中南海轶事图文》的视频广告。我觉得这些东西都不足与我的一次参观相比,因为文学作品只是对一个固定时期的特定内容进行叙述与描写,然而,我亲眼看到的,才是中南海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与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