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散笔》(276):千古奇观:知青往返大迁徙

衔泥斋主人(胡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1902265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津沽散笔》(276):千古奇观:知青往返大迁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网络资料显示:世界人类历史上共有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具体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旧石器时代迁徙‌。大约在4万年前,人类已经扩散到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上那些宜于人类生存和栖息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大陆探索与殖民‌。大约在3.5万年前,人类开始探索并定居于美洲和大洋洲等新大陆。这次迁徙在公元初完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5世纪末的新大陆移民‌。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掀起了向新大陆移民的浪潮。19世纪,被贩卖到美洲、大洋洲的黑奴和被贩运到西亚、南亚的非洲人数量巨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工业革命时期的迁徙‌。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下半叶,工业的发展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欧洲向美洲新大陆迁进了5000—6000万人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战后的迁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60年代,历史上接受国际移民的地区变成了移民输出地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迁徙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地理分布,还促进了不同文化和技术在各地的传播和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历史上共有六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迁徙事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这六次人口迁徙的具体时间和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衣冠南渡‌,发生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汉族人南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中国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次迁徙约有70多万人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导致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中原人南迁至江南地区,约有100万人南迁,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分布格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靖康之乱‌,发生在北宋末年。金军南侵,导致北宋灭亡,宋高宗南迁至临安(今杭州),大量中原人随之南迁至浙江、江苏、安徽等地,此次迁徙影响了数百万人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初山西大移民‌,发生在明朝初期。为了恢复北方的人口和经济,明政府从山西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大规模移民,总数达到1340万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广填四川‌,发生在清朝初期。由于张献忠的战乱和随后的清军入川,四川人口锐减。为了恢复四川的人口和经济,清政府鼓励湖广等地的人口迁入四川,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些迁徙活动发生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主要是山东、河北等地的贫苦农民为了生计,分别向东北、西北和东南亚迁移。这些迁徙活动虽然不如前几次规模巨大,但对中国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我国又发生了约一千数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七十年代末复又集体回城的大迁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大规模运动式的人口大迁徙,发生在“文化大革命”背景之下,因而除却经济陷入困境、无法安排毕业学生城市就业因素驱动之外,政治主导的意味深长。不同以往国内外大迁徙的特点,在广大知青上山下乡奔赴天南海北十年之久以后,意想不到复又大规模返回了城镇。只不过,知青告别故里之时,锣鼓喧天、载歌载舞的欢送,而回归家乡之时,大部分是以“病退”的缘由,并且得到了官方的默认许可,因此没有了热烈欢庆的迎接仪式,黯然失色的知青们各自随身携带的行李之中,装有大豆、葵花籽、各种医院的检验报告和不可名状的复杂心情,满满的沉甸甸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幸亦或是不幸?我和一代知青亲身经历了这一次大迁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清清楚楚的记得:1969年8月16日下午3时,我和母校南开中学1968届高中、初中部分校友乘坐火车离津奔赴北大荒农场时,天津站站台上高音喇叭反复播放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时尚歌曲……网上有一幅著名的记录天津站知青历史的图片,即是当年欢送知青上山下乡的珍贵镜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先后工作生活在北大荒永丰农场和长水河农场各五年,长水河农场共先后接纳了来自上海、天津、哈尔滨和黑龙江省内各地知青8700余人。在1978年末至1979年初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除去多年来零散的上学、参军、病退、困退、转插曲线回城的一部分知青,余下的至少五千名知青,往返奔走在分场至场部、农场至北安县原兵团一师医院之间,熙熙攘攘瞬间做鸟兽散……我几乎是农场最后一位回到津门故里的知青,这是因为我当时对知青大规模“病退”返城尚未理解、顿感彷徨失落,身为农场基层领导,又被曾经发出的“扎根农场一辈子”誓言(道德)所绑架,不愿意“带头”病退回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千人的知青虽然在艰苦的劳作与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染疾,但也不可能人人都有大病,所以我听说有一些知青在病退之事上是无奈做了些手脚的,比如:在自己即将检测的尿液中偷偷滴进鸡蛋清、在胸透时将硬币及金属片贴在胸口、或者偷梁换柱用别人的化验单及X光片代替自己的检测结果等等,甚至听说还有无计可施者进行自残的……总而言之,目的是获取一张病退必须的医院有效证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病退上没有造假,本人于北大荒农场生活工作的十年间,先后患有十二指肠溃疡、腰椎增生和支气管扩张等疾病,都有医院真实的检验证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无意褒贬知青病退时的各种“科技狠活”,我理解并同情这些迫不得已的行为,表面现象的背后有正当的动因,每每回忆起这些情景,我都由衷地深感痛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想在本篇文字里,评价怎样看待文革中大规模运动式的知青青年上山下乡,我只想记录我们国家这一人口大迁徙的历史事实。我在拙作长篇传记小说《白楼梦》之中,真实记录、形象再现了知青奔赴北大荒农场和病退返回城镇这些社会生活的场景。我作为一千数百万知青的一员,是这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有责任做一个历史的记录者。所谓岁月无语,唯书能言,其中的是非曲直,留给后世去评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8月16日,我所在的北大荒农场天津知青连队纪念下乡五十周年聚会,此时正逢我在美国西雅图与儿子一家团聚,不能参加。于是我提前接连几个日夜,撰写了五千余字的《己酉下乡五十年祭》一文,通过网络及时寄给聚会组委会,通过比较系统的阐述对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分析看法,表示我对聚会的参与以及对曾经的青春的祭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呜呼!人生最宝贵的时段,我们的青春乘坐政治之舟,颠簸往返,充满了悲壮与争议,真真切切千古奇观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真情怀念为保卫国家边境安宁、保护国家财产英勇壮烈牺牲、因病或者意外亡故的我的北大荒农场知青战友们!你们的青春以及宝贵的生命虽然长久留在北大荒黑土地中,但你们的音容笑貌及英灵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嗟乎!千古奇观,谁与评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于2025年2月1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