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四川雉鹑(学名:Tetraophasis szechenyii)四川雉鹑的体羽大都为灰褐色,头顶和枕部有黑褐色的中央纹,尤其在枕部的纵纹较宽。翅膀稍圆,上面有白色或淡棕色的斑点。尾羽有18枚,成楔状,中央一对尾羽灰褐色,具白色和黑褐色虫蠹状端斑,外侧的尾羽基部灰褐色,带有黑褐色斑点,端部深黑色而具白色端斑。胸部底色大都淡灰色。腹部中央为棕白色,有时杂有栗色。颏、喉和前颈是栗红色,两边具白色边缘。尾下的覆羽也是红栗色。雄鸟有距。虹膜褐色;嘴略黑;脚深红色。雄鸟和雌鸟的羽色相似并与雉鹑的羽色近似,主要区别只是四川雉鹑的羽色较偏棕褐色,颏、喉和前颈为棕黄或皮黄色。另外,它的胸部底色大都为暗灰色,腹部和两胁大都栗色。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3500-4500米左右的针叶林、高山杜鹃灌丛和林线以上的岩石苔原地带,冬季可下到35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林缘地带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营巢于地面岩石下,或小灌木树上。巢较隐蔽,巢的大小为直径20-25.5厘米,深4.7-5.2厘米。每窝产卵3-7枚。卵的颜色为白色而沾红,被有棕褐色斑点。卵的形状为椭圆形,大小为51-53×33-34毫米,卵重32-34克。孵卵由雌鸟承担。初生雏鸟羽毛灰白色,背部中央有一条棕黑色纵纹,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纯白色带状纹,眼周为白色。四川雉鹑夜间多栖息于低的树枝上,除繁殖期多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时候多呈小群活动。活动主要在林间的地面上,善于在地面行走和奔跑,不善飞翔。除危急情况时一般很少起飞,每次飞翔的距离也不大,大多为数米至数十米。主要以植物的根、叶、芽和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少量昆虫,已经记录到的食物种类为20多种。四川雉鹑是中国特产,没有亚种分化,分布西藏、四川、云南、青海。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