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观景看花,很是逍遥。尤其是百公里范围内,自北向南或者从西到东,一日里半多日的时间,便可轻松打个来回,这就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看剧呷茶,也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二三十年前我的第一次下乡经历。</p> <p class="ql-block"> 那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县级机关上班,又是刚到单位的年轻人,下乡那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老郑科长告诉我,下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指导各乡镇的对口业务人员做好常规工作,二是完成县政府交办的集中性工作任务。其实这两种工作都很锻炼人,特别是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但是,由于当时道路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善,仅有几个规模较大的集镇通了水泥路,全县三十个乡镇,有一些乡镇通的还是机耕路,我又没有农村生活经验,下乡对我来说,那是个大考验。</p><p class="ql-block"> 首先,交通不便,去偏远的乡镇当日是无法来回的,得歇夜。当时单位挂联七里乡,名号“七里”,其实距主城区有四五十公里的路,且一大半是盘山道路,按现今看来,四五十公里确也算不得什么,但那时却要足足坐上四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且一天里仅有一趟车进出,得天蒙蒙亮就起来赶车,加上车况、路况不好,那真不是个愉快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那是冬日里的一个大晴天,我随办公室主任周大姐一起去七里乡,搭乘的是一辆“除了喇叭不响哪里都响”的公交车,上了车我又发现车子地板破损开裂,中间露出了一个大洞,城里的公交车可不会这样。去七里乡要经过石梁镇,从城区到石梁镇一路都是康庄大道,但车过石梁镇以后就是蜿蜒的进山机耕路,所谓的机耕路就是路面没有铺设水泥或者沥青的土石路,这种山路开不快,弯道很多、坡多路窄,极考验驾驶员技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那是真实写照。只听坐在一边的周大姐附耳对我说了一声:“抓好!”,身子随之摇晃起来,往窗外一瞧,原来车子已开上了窄窄的机耕路。只见起停间,道路上的灰尘不住地从车厢底部的洞里往车内涌,车里就像起了大雾,前后车的人跟本看不清对方的面孔,但这不是大雾,这灰尘可是很呛人的,我跟周大姐使劲地用手捂着口鼻,闭着眼睛,期盼着早点到达乡政府。</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熬到乡政府下了车,我跟周大姐相互看看,满头满面的灰,两人走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是拿出毛巾,相互拍打身上的尘土,再找到走廊上的水龙头,就着水龙头漱个口,抹把脸,这才慢慢缓过神来。</p> <p class="ql-block"> 还有,晚上住宿也是件费思量的事儿。乡里只有一间招待室,铺着四铺单人板床,没有铺盖,卫生间那更是奢想,整栋办公楼也没有,半夜要上厕所,只得到院子角落的公厕去解决,冬天山里气温低,那是要冻坏人的。傍晚,周大姐提醒我晚上少喝水,尽量避免起夜。当时工作组里有位兄弟部门的老陈大哥,当天夜里闹肚子,半夜起来披着大衣跑了好几趟厕所,第二天听说被冻感冒了。</p><p class="ql-block"> 乡里条件艰苦,但十分照顾我们女同志。我跟周大姐下乡,乡里腾出干部宿舍,安排我们借住在女干部小方的单身宿舍里。我发现这宿舍其实就是办公室的里间,日常外面办公、里面休息。宿舍的条件比接待室好多了,冬天山里的太阳落得早,我跟周大姐早早休息,床上有暖暖的电热毯,听着收音机里舒缓的音乐,打开一本心爱的小说,跟周大姐聊一聊白天的工作,感受山里静谧的夜晚,心里是无比的放松。</p> <p class="ql-block">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交通条件早已不是当年可以想像,平常既使到省城出差,一日里毫不费力也能打个来回。今天我想起第一次下乡的经历,不由地心血来潮搜了高德地图,才发现如今从老城区驾车前往七里乡,五十分钟足矣。七里乡我已许多年没有去过,听说老乡政府周边已打造成了4A级景区,名唤桃源七里,每到节假日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前往游玩打卡。闭上眼睛,我不由地再次回想起冬日里那山村的夕阳、阳光下满山的绿竹、还有昏黄灯光映照下的温馨宿舍。</p><p class="ql-block"> 时光不能倒流,但美好的记忆将会永存,以前的日子过得很慢,但可容我们细细去回味。我们所有的经历,都是我们丰满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念过往,感恩当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