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西湖的又一种色调

城南听雨

<p class="ql-block">  浅浅的,暧暧的,冬日薄雾的西湖有着又一种色调。在我发现这个“秘密”后,有一回跟人说起,对面那位眼在手机上,头也不抬掼一句,你挺福尔摩斯啊。被怼后想想,此话虽有点噎人,但在延伸意义上也是带有褒意,因而有点“福尔摩斯”的我就常到湖边去。</p><p class="ql-block"> 我习惯从杨公堤那边下车,沿郭庄北侧的林间道路漫步至湖边,一个人面对偌大一个湖,心情散淡地沉思与观望。那种观望也不能说是毫无目的,观察光线,寻求一个视角,这与拍照有关。这里的位置是在老城以西,融入城市故,这一带的湖面被称为西里湖。西湖外圈靠近城市的部分通常被称为里湖。天有点冷,上午九点后的样子,带有寒意的湖面上有着淡淡的雾霭,偶尔可见自驱游船缓缓驰过。苏堤其实挺远,因为熟悉,看上去像是近在眼前,堤树黄绿,带有一种苍然之色。在冬令天气里,西湖周边的树也会有落叶,而有些灌木的叶片却能随着季节改变,叶色由绿而红,暗红,有时只是个红绿相间的样子。塔影远山,雷锋塔远在西湖南岸,隔一道长堤若隐若现,在这冬季的萧索里,抅成了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过去在行摄方面,有时我也往苏堤那边去。苏堤有着近三公里的长度,是南北向,两面侵水,两端都有公园,而且在堤的两端,隔一条马路走十几分钟都设有大型停车场。所以在苏堤南口与北口时常是人流丛杂,小旗团队也多。转着玩玩,凑趣可以跟着团队走,听导游讲讲那些树啊花啊的来由,由香樟树扯到樟木箱子,还有女儿红这种酒,这是黄酒,然后就是出嫁。天下导游一张嘴,导游那一张嘴可以封神,比Deepseek还要能干。更多情况下我只是随拍,但获取一张好照片并不容易,像“苏堤春晓”,还有“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春日景观,这样的主题如何去表达,都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直到这一次来在杨公堤这边,我问过Deepseek了,几秒钟后我这位据说有清北水平的“仆人”回我,说观察角度可以变一变,季节不同,选择地点也会有不同。然后告诉我,“你往前面看,前景上要有摆设,有东西……人不能那么执着,这一点很重要”。我看过这几句,咳咳,心里就有点怕怕的,那种感觉像是在与神灵对话。所以我也终于明白了苏堤,拍苏堤不一定非得是春天,“苏堤春晓”那只是清代画工的事。如此去想,去把握,感觉上来,机会也就来了。</p> <p class="ql-block">  上图这幅照片,好像带有一股烧焦的味道,所以必须与下图的红绿相间搭配,若不然的话,那种烧焦糊透的焦糊味会不会从手机里透过来?忽然想起那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红透半边天的歌:那天早晨,从梦中醒来,好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这几句歌词虽记不太清,但那淡淡的忧伤却与这焦糊状的画面相得益彰,或许,这画面是在表达一种情绪,是关于战争的悲凉,还是印象派画作的深意,已难以言说。</p> <p class="ql-block">  再看西湖南线,西湖南线由东向西的起点处是湖滨一公园,以下照片中的这个亭子,加上旁边这个面积不太大的荷塘,由于光线适配,游人也多,渐渐地它这个名气就大了。在铁路杭州东站的出站通道里,你注意一下,就能发现关于它的大幅照片。还有地铁乘自动扶梯上下的那些地方,有时墻上图照也能看到这个叫做集贤亭的亭湾靓影。这里适合在白天拍照,无论是早上九点左右,或是下午三点半后,你在此留影,那都是绝佳。此地又是摄影爱好者练手的好去处,傍晚时分,由南向北望去,湖对岸就是宝石山与保淑塔,山与塔在落日的逆来光影中形成三角光,晴好天气下,可以拍到“宝石流霞”这样的美景,信不信由你。</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西湖南线的“柳浪闻莺”,从正门那里望过去,冬日特色尽显其中,柳树虽未抽芽,却也别有一番韵味,好像在静静等待春天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雷锋夕照:</p> <p class="ql-block">  北线是西湖游览人气最旺的地方,可以乘画舫游船过湖往苏堤北口那边去,人站船头,湖面上泛着铅灰色的光,点一支烟,深情而望,想起远去的日子,烟雨替兴,那种阔大怅然的感觉于心中湮染开来。船慢慢行着,西泠桥、孤山路,孤山路过去的白堤与断桥,有的可以尽收眼底,有的只是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断桥:</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西湖周边(杨公堤上的桥):</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三张照片,第一张是湖滨步行街上的顺光照,下午三点半,很多人由地铁一号线龙翔桥站那个方向走来。留意一下你会发现,由C口出站一二百米距离上的地面铺设带有水纹,水上波纹,暗示“千年等一回”的那个走向。而在南北横向的街面上有多处可充电的石凳座椅,可供游人休息(手机放中间的黑色条状部位即可)。第二张内容看上去要更青春一些,这也是冬季,气温已上二十度了。第三张是逆光照,下午四点半,但你不要逆着拍,看一看,是不是变成三角光了:</p> <p class="ql-block">  需要说一句的是,这些照片绝不是一天拍成,我小时候攒过糖纸,今天一张明天一张,我这些照片就是这么攒出来的。走走转转的,这很随意。很多年以前,好照片,如上过明信片的那张“桃红柳绿”,是在白堤上拍的。据那位记者介绍,他也是经常去,今天一张明天一张,终于赶上了春日桃花与宝石山上保淑塔同框的那么一张。那位记者甚至说,他是在拍了一千五百多张之后,才成就这么一张。但是细想之下,可以想见这位记者早已养成了随机拍照的习惯,有时街路有时湖边,白堤这里他也是常客。记者么,观察光线的能力自不必说,过去的资深记者用西德相机还要配测光表。为追求极致作品,让“美丽的景物浓缩在一片小小的平面上”,相信他也是下了苦夫,由断桥那边往西数,走到第几步上或第几棵桃树更为适拍,他也是了如指掌。虽然如此说,他这个“拍了一千五百张”的说法,给人的感觉还是有些夸张,正确理解应为,这最好的一张,是从那上千张照片中精心挑选岀来的。精典可供回忆,回忆也成就精典,抠细节抠技术,创新能力其实就是打破规则。</p><p class="ql-block"> (感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