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节的余韵还在空气中悠悠飘荡,转眼间,元宵节已翩然而至。这熟悉的节日氛围,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打开了我记忆深处那扇通往童年的大门,让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小时候在家乡过正月十五的快乐时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我的老家,乡亲们很少提及“元宵节”这个文雅的称呼,大家都习惯地叫它“正月十五”。我的父亲是文化人,他告诉我们正月十五其实就是灯节,也叫元宵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正月十五的餐桌上从未出现过元宵的身影,那时的我甚至不知道世上还有元宵这种美食。家乡过元宵节,早餐是充满寓意的面条,这面条被称为“钱串子”。在古代,铜钱是主要的货币,需要用绳子串起来,而这长长的面条,就象征着那串起财富的绳子,寄托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美好向往。午饭也很丰盛,猪肉白菜炖粉条香气四溢,金黄酥脆的油炸馃子箅儿,圆润饱满的丸子,再配上主食枣花馍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共享这节日的温馨与幸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午饭过后,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剁肉调馅,准备包饺子。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虽然饺子里的肉不多,大多是萝卜白菜,但那是家的味道,是节日里的温暖,也是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三日那天,爷爷从梁堂集上为我们买来了灯笼。那时候的灯笼制作十分简单,用竹坯子制成的框架,灯罩是用白纸糊的,上面有鲜艳的图案,我和弟弟妹妹满心欢喜,眼睛一遍一遍的看着灯笼。终于盼到正月十五,夜幕缓缓降临,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我们匆匆吃完饺子,父亲已经点燃了灯笼底座上的红蜡烛,小心翼翼地扣上灯笼罩,再用一根小棍子把灯笼挑起来。我和弟弟妹妹迫不及待地带着灯笼跑出家门,只见大街小巷早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每个孩子手中都提着一只灯笼,这些灯笼色彩斑斓,图案各式各样,有栩栩如生的动物,也有充满童趣的花草。妹妹的灯笼上画着一只小兔子,红红的眼睛,白白的绒毛,胖胖的身躯,短短的尾巴,在轻盈的小灯笼上,仿佛一只真的小兔子在欢快地跳跃。弟弟的灯笼上画着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旁边还写着“下山虎”三个字,尽显霸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欢乐的时光里总是伴随着一些小插曲。正当大家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时,一个小朋友玩烟花时,火星不小心溅到了弟弟的老虎灯笼上,瞬间,灯笼化为灰烬。不过弟弟早有准备,下午他就把一个白菜疙瘩挖空,装上灯油,搓好棉絮灯捻,做成了一盏简易的灯。在这热闹的佳节里,手中若没有一盏照亮快乐的灯,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事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家乡,元宵节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转铁花。铁花的原材料来自各家各户,正月十五这天,早早地就有人挨家挨户收集废铁,大多是旧农具。我记得有一年,我家拿出了一只旧镢头,邻居小花妹妹家拿的是一片旧犁铧。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废铁汇聚在一起,被放在一个粗钢丝扎成的笼子里,再用炭火灼烧。烧红后,用绳子提到村子里的小广场上,在广场中心抡着转圈。炭火借着风势越烧越旺,笼子里的温度越来越高,废铁慢慢化成铁水,四处飞溅,散发出耀眼夺目的白色火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火花。那时,我们并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因为是在转圈时产生的,乡亲们都称它为“转花”。多年后,我看到一篇报道,说某省某镇是铁花之乡,并且这项技艺已经申遗成功,我才知道这项活动原来叫“打铁花”。报道中的打铁花有很多专业设施,活动时锣鼓喧天,场面十分壮观。而我小时候在家乡看到的打铁花虽然因陋就简,但在五六十年前的农村,能看到如此绚烂的铁花,也是一种难得的幸运。铁花给贫困落后的小村庄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正月十五的夜晚,乡亲们因看到铁花而满心欢喜。熬过了辛苦的一年,春节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圆满落幕,而我们,也带着对新一年人寿年丰的殷切期盼,踏上新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