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街繁华,聚拢人间美好</p><p class="ql-block"> 红火秧歌,展示一方风情</p><p class="ql-block"> 热情红火的秧歌表演</p><p class="ql-block"> 浓郁质朴的民俗风情</p><p class="ql-block"> 展示着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 吸引着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 以传统之韵,护文化之根</p><p class="ql-block"> 风起之时,皆是美美与共</p><p class="ql-block"> 目之所及,尽展大美右玉</p> <p class="ql-block"> 有秧歌的年,是火红的年,喜庆的年,丰收的年。鼓点铿锵,彩绸飞舞,今年春节期间,右玉这座承载着厚重文化历史的古城,以一场场喜庆的秧歌展演,唤醒了千年文化韵律,展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非遗文化新篇章,传递出右玉百姓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也让现场观众在“热辣滚烫”的氛围里寻回了记忆深处的年味儿。</p> <p class="ql-block"> 欢歌奏响,红绸翻飞</p><p class="ql-block"> 元宵的脚步,总是伴随着仪式感如约而至。“没有秧歌不叫年!”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右玉各种秧歌一直在流传,距今有着百年历史。每逢过年,人们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右玉的大街小巷,处处秧歌队伍在人海的簇拥下阔步前行,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锣鼓声、唢呐声、欢笑声回荡在塞上右玉的各个角落。演员们身着鲜艳靓丽的服装,扮以俏丽精致的妆容,配合诙谐幽默、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寄予着右玉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散发着浓郁的文化馨香。</p><p class="ql-block"> 一支舞,千年续,万里传。右玉踢鼓秧歌、腰鼓、挠阁、划旱船、跑驴等热烈欢快的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乐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体歌舞活动,是流传于塞北右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舞蹈的形式彰显着黄土地上的粗犷温柔,奔放绵长。每年春节可谓是秧歌搭台,非遗对话。</p><p class="ql-block"> 右玉秧歌闹元宵,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地方风格,体现了非遗传承与发展,更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右玉人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精气神”。锣鼓铿锵有力,声声敲在人的心坎上;彩扇摇曳翻飞,步伐灵动曼妙,舞姿粗犷豪放,气势恢宏磅礴,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右玉人对生活的热情,豪放而浪漫。</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美,今人共守</p><p class="ql-block"> 深埋于沃土的根,延绵不绝;燃起于心中的火,灼烈不息;踏响于塞上的步,铿锵有力;舞动于人间的韵,永世流传。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右玉秧歌见证着民俗艺术绵延不息的传承发展,同时也伴随着时代变迁,在发展中不断生成新的生命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名片。</p><p class="ql-block"> 右玉秧歌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光华集于一身,将亘古绵延的中华文化凝于一瞬,犹如黄塞上西口的风吹过,唤醒了沉睡的记忆,续写着民族精神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右玉腰鼓</p><p class="ql-block"> 右玉腰鼓秧歌,起源于战争,遭敌突袭时,以鼓报警;战斗中,以鼓助阵壮军威;夺得胜利后,以击鼓进行舞蹈,欢庆胜利。从战鼓到胜利鼓、欢庆鼓,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欢庆秧歌,最终形成了腰鼓秧歌这个独具一格的塞北风情文化艺术形式。舞中有鼓、鼓中有舞,鼓舞相融、腾挪跳跃、热烈奔放、声势磅礴,让人眼花缭乱、心潮澎湃的鼓点激昂。融合了泥土芬芳与人文精神,腰鼓一声响,敲出右玉人的非凡“精气神”。“鼓”与“舞”的结合是一场欢快热烈的“双向奔赴”,展现着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跳出了右玉人的粗犷豪爽,彰显了右玉人的热情好客。鼓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热情洋溢的舞姿,打出了腰鼓的磅礴气势和热闹劲,队员们精神他们用热情洋溢的舞姿,传递着新年的祝福和美好愿景。右玉腰鼓秧歌队全部是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为春节这部厚重的文化史书,赋予更鲜活、更灵动的青春色彩。</p> <p class="ql-block"> 右玉踢鼓秧歌</p><p class="ql-block"> 锣鼓一响,秧歌开场。右玉踢鼓秧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是右玉人节日里必不可少的文艺活动。表演者身着艳丽的服饰迈着轻盈的舞步,用激情感染观众,铿锵的鼓声、变换的队形,踏出了春天的节奏,舞出了浓浓的喜乐年味。男性舞者“踢鼓子”,他们以强健的体魄和刚毅的动作,彰显出阳刚之美;而女性舞者则身着色彩斑斓的长绸带,轻盈地起舞,扮演着“拉花”的角色,为表演注入了柔美与活力。这种性别角色的合理搭配,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更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追求阴阳和谐、刚柔相济的审美理念。</p><p class="ql-block"> 右玉踢鼓秧歌,是黄土地上的激昂鼓点,以刚劲之姿舞出千年历史的厚重,用奔放之态演绎着民族融合的传奇。似古战场上的烽火重燃,鼓点如雷是冲锋的号角,舞者飞旋是英雄的身姿,在右玉的土地上,奏响一曲豪迈的历史乐章。是力与美的交织,鼓点与舞步的对话。那刚健的踢鼓,踢开了生活的沉闷;那柔软的拉花,摇曳出岁月的多姿。是“鼓”与“舞”的结合,是一场欢快热烈的“双向奔赴”,展现着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跳出了右玉人的粗犷豪爽,彰显了右玉人的热情好客。右玉踢鼓秧歌,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带着磅礴的气势,裹挟着历史的泥沙,在民俗文化的长河中,掀起绚烂的浪花。</p> <p class="ql-block"> 右玉秧歌</p><p class="ql-block"> 右玉秧歌的媒婆,是舞台上的精灵,用她的滑稽与灵动,编织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民俗画卷,让人看得如痴如醉,笑到停不下来。一招一式皆成趣,一颦一笑都是戏,手里的长烟袋,仿佛能舞出千般风情、万种故事。将滑稽与喜庆完美融合,成为舞台上最耀眼的存在。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欢乐盛宴,用滑稽的动作、生动的表情,奏响了民俗文化的欢快乐章。为右玉秧歌注入了灵魂,扭摆之间传递着生活的烟火气,嬉笑之中展现出民俗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 跑旱船,跑驴</p><p class="ql-block"> 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彩绸装饰的旱船,在锣鼓声中起伏前行,乘船者轻盈移步,鼓点敲出奔腾苍河的激荡,旱船于秧歌队伍中灵动穿梭,艄公引着旱船破浪而来,每一步都踏在右玉大地的心跳上,绸带飘扬似水流,旱船翩跹如鱼游,仿佛将水乡的温婉与山西的豪爽奇妙交融,演绎出别样的热闹。右玉秧歌的热闹,在这船影摇曳间,将右玉人的热情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右玉秧歌跑驴妙,小媳骑驴俏姿娇。驴儿欢蹦似飞鸟,姑爷追赶汗水飘。锣鼓声中舞步跳,民俗风情乐陶陶。跑驴一出,全场皆欢。那跑驴的阵仗,小毛驴撒欢似风,骑驴的小媳妇稳坐驴背,身姿轻盈如燕,赶驴的汉子紧随其后,满脸憨态可掬,一跑一跳间尽显生活的质朴与欢乐。跑驴的舞步,是大地的欢歌,是生活的画卷。一颦一笑皆是戏,一举一动都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勾勒出浓郁的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 千年“非遗”空中绽放</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界,右玉挠阁被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鲜活的雕塑”,这是耸立隆重的右玉民间舞蹈。挠阁是一门融合了传统文化精粹的综合性的艺术,孩子们的扮相,是杨家将、红楼梦、白蛇传里的戏中人,不必开口,就可以上演一出好戏。鼓点一起,大人们跳起舞步,孩子们在空中或翩翩舞蹈,或翻着跟头,右玉千百年来的风土文化凝聚在其中。在“八大套”器乐的伴奏下,脚下用力,气沉丹田,以腰为轴,扭动大胯,把握重心,张驰有度地扭动,舞步时而沉稳轻缓,依照踩“葫芦”、对扭、走“8”字、转圈、直行、穿插等步法不时变换队形。挠阁架上的小孩则按下面壮汉给的力度,甩动水袖,或上下,或左右,或轻柔,或奔放,个个顾盼生辉,娉婷婀娜。挠阁一出,如梦幻之境,孩童似仙子临凡,在高阁之上舞动着欢乐与希望,演绎着人间的喜庆与吉祥。彩衣飘飘似彩云追月,锣鼓喧天如战鼓催征,孩童的笑脸与壮汉的汗水,共同绘就了一幅民俗的绚丽画卷,这是力与美的交融,壮汉稳健如山,撑起的不仅是高阁上的孩童,更是右玉一方土地上的文化传承与梦想飞翔。</p> <p class="ql-block"> 右玉的春节文化活动,这场秧歌盛会不仅传递了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展现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生机,为传统年俗注入了时代脉搏。这一承载着右玉人民深厚情感和悠久历史的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努力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它不仅是积石山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