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古镇

杨俊文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大理剑川古城,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长河。这座始建于元代至正末年的古城,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曾经巍峨壮观的古城墙与樵楼虽在1952年拆除,但四门护城河、壕桥依旧留存,古城墙的基础四至清晰可见。古城内的街巷道路自明代建成以来,走向、尺度、格局都未曾改变,历经岁月的洗礼,古貌依旧。这里保留着大量的古民居建筑,明代建筑40余处,其中21个院落保存完整,清代建筑146处,还有民国至20世纪60年代的土木结构建筑,古民居建筑的保留量占全城民居总数的90%以上,宛如一部生动的建筑史书。</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那传统的建筑群落庄重而宁静。传统元素与精美装饰品的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宁静和谐。每一座建筑都像是历史的见证者,静静伫立,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它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的民居小巧玲珑,布局严谨。从明代初期到20世纪各个年代的民居建筑结构不同形式和发展特点尽显其中,宛如一个建筑博物馆。无论哪个时期的古建筑庭院,皆以青砖卵石混合铺就,广植花木,清新别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了明清儒家思想在白族地区的统治地位,也见证了古城作为茶马古道上的商旅中转站的特殊位置。</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中漫步,不经意间便能看到石头牌坊矗立于小桥流水旁,那刻写着“清风”的牌坊,寓意着清新自然之气,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庭院,木质结构的大门楼,悬挂着红色灯笼,两侧的旗杆上插着黄色旗帜,这样的场景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从南门外直至北门外,沿街民居前设铺台,后置院落,一派商业景观。文照街经西门直上西门外文庙,路面由青石板连成左、中、右3条主线,其间弹石镶嵌。按照士大夫等级观念,正中的青石板路面只准老年人、达官显贵、读书人行走,其余人等只能靠边。古城的格局错落有致,井井有条,每一条巷道都充满了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格局错落有致,井井有条。东南、西北城门有意相左、相错,四门正街结合部采取“丁”字形衔接,各条巷道曲曲弯弯,充分显示出古城民居布局的幽静。巷道流水日夜不绝,防灾减灾作用很大。经过2000多年汉文化的渗入,藏文化的习染,古城堡呈现出既复杂又丰富的多元文化形态,但始终保留着浓郁的白族本土文化。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白族原始崇拜中,天是“母”的,为母系神灵;地是公的,为父系神灵,称“天母地公”。这一观念在古城文化中相当突出。本主“白姐圣妃阿梨帝母”至今仍供奉在北门街仁里巷北的本主庙中。城南的古城隍是金华坝区共同崇拜的本主,被尊为“十八坛神之首”、“两代城隍”。这些信仰与崇拜,成为了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那悬挂着“剑阳宏远”四个大红灯笼的大门楼建筑,是古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当夜幕降临,灯笼亮起,为古城增添了一份神秘而迷人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剑川佛教“阿吒力”修行方式简捷,信徒遍布城乡,法事频繁。农历二月初八的太子庙会热闹非凡,吸引无数中外游客。道教盛行于元末明初,古城现存道教活动场所主要有金华古寺、满贤林雷祖殿、城内武侯祠,西门外玄都观、斗姆阁等地,剑川道教科仪内容丰富,在省内外影响较大。这些宗教活动场所,不仅是信仰的寄托,也是人们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慰藉。</p> <p class="ql-block">打鸟归来悠哉悠哉逛古镇的四个大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