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即使到了生活实在难以忍受的时候, 也要找出活法活下去,生命总会有用处的”。 ——摘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p><p class="ql-block">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段借着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道出的名言,给许许多多遭遇厄运、身处困境的有识之士增添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使之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与保尔柯察金有着相似际遇的陈宗甫先生便属其中之一。 </p><p class="ql-block"> 宗甫先生既是与我相隔约十公里的伏虎镇同乡,亦是60多年前的建兴中学初中同班同组同学。 他当年在班上每次考试俱名列前茅,深得学校赏识。 </p><p class="ql-block">“根正苗红”的他,初中、高中均稳居“学霸”位置,其美名有似明星光环,如影随形。 </p><p class="ql-block"> 1966年,正当学子们紧张备考高等学府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美梦击得粉碎。折戟沉沙,宗甫也不得不回到家乡与父母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修理地球。 </p><p class="ql-block">在农村,他代过课,教过民办中学。经推荐入读南部师范,毕业后才取得了正式教师资格。他恪尽职守,赢得了领导、家长、学生的满意。大家翘着拇指交相称赞:“这小伙子不错”。 </p><p class="ql-block">1978年,坚冰打破, 高考恢复。已32岁的他走进考场,以超出当年清华、北大录取线三十多分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县文科状元的桂冠。在当年“在职教师只能报考师范类院校”的政策下,他上北师大是没有悬念的,而为了方便照顾家庭妻子儿女,他选择了就近的南充师院(今西华师大)。毕业时同样以照顾家庭为由,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申请分配到离家最近的伏虎中学。 </p><p class="ql-block"> 因教学出色,三年后他被调至省属重点学校——南部中学,1995年,调至绵阳一中专。 </p><p class="ql-block">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2002年,正当他年富力强施展才华之际,31年前患上的旧疾复发,颈椎椎管内脊膜瘤致乏力、麻木、疼痛,加之肺气肿,呼吸艰难。无法再次手术,他只能戴上呼吸机睡觉。除有时扶上轮椅坐一阵外,大部分时间在病床上度过。虽竭尽全力多方求医问药,却回天无力,致力渐难支,度日如年。</p><p class="ql-block">“完了,我这后半生难道就这样了?活着的意义何在?……”全身的疼痛并不影响他头脑的飞速运转,千百次的拷问、纠结、盘算……在痛苦中挣扎着,一晃20多年。 一直陪伴病榻旁的是他的妻子小七。翻身、擦身、穿衣、解便、吃饭,全靠妻子。 </p><p class="ql-block">当年,小七冲着本分、真诚、聪明、好学的宗甫,一头扎进这个弟兄姊妹多、穷得揭不开锅的家庭。患难与共、风雨兼程,战胜了多少艰难困苦啊! </p><p class="ql-block"> 宗甫没有辜负小七的真情,两次放弃大好前程,全心全意守护着这个家,共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抚养两儿一女,同甘共苦,回报爱情。 </p><p class="ql-block">当宗甫向妻流露不忍牵累于她的想法时,小七拥着他,泣不成声:宗甫啊,无论你病多重,我也愿意服侍你一辈子!此时此刻,他还能说什么呢?妻子的话语如同绵绵春雨,滋润着他的心田。</p><p class="ql-block">为了小七,为了儿女,为了这个完整的家,他下定决心,必须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要活出别样的精彩。</p><p class="ql-block">他深感时日不多,紧迫感使他争分夺秒去实现写作计划;疼痛感促使他全神贯注阅读、思考、写作、修改,神思汇聚于书山文海的跋涉中,情致游走在一笔一划的码字活动上,废寝忘食,不计晨昏。的确,辛劳在一定程度上麻痺了疼痛,付出在收获中换得了欣慰。 </p><p class="ql-block">使病榻上的宗甫从未感到孤独的是他有几位知他懂他、志同道合的文朋好友。兴柯、克佑、松乔、勤民、大敖等是他的坚强后盾。几位挚友从没忘记他,不时打电话、发信息问候与鼓励,一颗颗滚烫而真诚的心温暖着他,一句句出自肺腑的语言感动着他。给了他安慰,给了他勇气,给了他力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积若干年写作的文字,竟然达二百多万字,十本书,不简单啦!谁能说宗甫先生仅仅是卧病在榻之人?</p><p class="ql-block">我拜读到的第一本书是他邮寄给我的《浮生琐记》, 二十多万字的书中大多是他从学生时代到走上社会人生历程的记述,兼有早期创作的诗词及散文。 文章朴实无华,感人至深,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在建兴中学初中时的读书生活记忆,那个年代虽饱受饥饿之苦却是青涩、美好的同学时光。拜读了文章后更让我勾起了许多久久难以忘怀的回忆。据宗甫先生说, 其书由于受出版篇幅限制及个别敏感话题的影响而砍去了很多。恐怕砍去的部分不乏许多精彩之处吧!可惜再也不可能读到了。</p><p class="ql-block">近百万字的《文海品珠》,共三册一千六百多页,囊括了自先秦至明清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文学(诗、词、曲、赋、散文)作品。篇篇文章都有其精当的分析、点评,首首诗词都有精彩的赏析。虽属一家之言却有着对历代大家点评精华的借鉴传承。既保持了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风貌也彰显了自己的写作风格。</p><p class="ql-block">宗甫先生的《四处八记》(<南部八记>、<绵州八记>、蓉城八记>、<神州八记>),以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及其深厚的知识素养,通过对三十二处名胜景观的游览考察,创作出三十二篇游记散文。每一处景观地理风貌、人文特色、历史传说,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宛若一幅幅鲜活诱人的美景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拜读后让人产生欲一睹为快的之感。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游览山川风光或写景状物,或咏志抒怀,给我们留传了不少名篇杰作。宗甫先生所处时代虽与古人不可同日而语,但他所创作这些游记散文其文学意义、文章风采与之有其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因博学多才而满腹经纶的宗甫先生写作门类广泛、体裁多样。</p><p class="ql-block">他的十多万字诗词集《绮梦悠悠》诗词曲共七百多首,文以载道、有感而发。不乏格律严谨、音韵和谐的精品之作。</p><p class="ql-block">三十多万字的《情采殷殷》是散文集,有小集子:《江湖涌澜》中的《桑梓见闻》是写家乡真人真事的散文二十多篇。《江湖涌澜》中除了《桑梓见闻》外, 还有《浮生琐记》中的散文, 及长文变短文的若干篇。</p><p class="ql-block">近两年来,宗甫右手处于瘫痪状态,他仍忍着疼痛改变习惯用左手操作,毅然在平板电脑上写出了共六十多万字的《尘雾朦朦》、《云烟依依》两本书。两书含散文集30万字、文学评论“我读红楼梦”21万字和报告文学“我的老家塆”8万多字。两书皆由刘松乔老师作序,在刘老师饱含深情的序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病而有志的立体的宗甫先生。除夕那天他将书稿发给了我,我只是浏览了目录,有待他日细细品读。</p><p class="ql-block">这些作品大多是在全国著名刊物《散文大家》公开发表过的,曾受到不少读者的赞赏、好评,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如今,在他的好友冯克佑先生的努力下,将他两百多万字的所有著述,全部收集、编辑、印制成书。“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也”。宗甫先生也是前世的修造与自己的人格魅力,方能有缘相交如此几位知己。</p><p class="ql-block">老同学真是不简单!健康之人即使才高八斗,写出两百多万字尚且劳心费力。而他在身卧病榻全身疼痛难忍中坚持写作且一写就是两百多万字,又该付出多少艰辛啊!</p><p class="ql-block">老同学,可以歇一歇了,好好休息,留下一些闲暇与劳碌的小七多说说话吧。真希望早一天传来你康复的好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本人才疏学浅深感笔力不逮,思其宗甫先生曾与我同学之情;再则,在先生以其顽强毅力与疾病拼搏,战胜非常之痛苦仍笔耕不辍精神感动下,自不量力冒昧勉力而为。拙文言难达义之处甚多,祈盼读者朋友指正!</p><p class="ql-block">还要特别致谢的是:书写拙文时得到陈宗甫先生的允准及部分情节的核实,并诚恳提供修改参考意见。</p><p class="ql-block">刘松乔老师提供有关参考资料及宝贵修改意见。在此深表感谢!</p><p class="ql-block">漫漫求索</p><p class="ql-block">乙巳.孟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