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原创)

河山

<p class="ql-block"> 读书是快乐的,读一本好书犹如品美酒、食佳肴,唇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一个好朋友看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跟我说是非常好的一本书,让我有时间也看看,还暖心的送了我一本。</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时间久了没有读书,读第一页的时候还有点费劲,一句话就让我琢磨了半天自己才觉得理解了它的意思。“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笑。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笑了----眼角笑出来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来的是葵花纹。”眼角的菊花纹我认为是眼角向外的皱纹像丝状的菊花,但脸颊的葵花纹是什么样子,想了好一阵子也没想出它的样子。葵花纹是不是葵花成熟之后小格子样的纹理?!这一个比喻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文笔的细腻和对事物描述的精确。</p><p class="ql-block">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觉得孤单。”这一段让我一下产生了共鸣。这几年无数次一个人回到那个小山村,村里已经没有人,但在我的脑海里总是闪过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那个小山村让我感觉不到一点孤独和害怕。</p><p class="ql-block"> 只看了两页,我便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迫不及待的花两个日夜读完了整本书。</p><p class="ql-block"> 当我最后合上书的那一刻,鄂温克族那神秘而又充满诗意的生活画卷缓缓在我心间收拢,但画卷上的每一抹色彩、每一道笔触,都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挥之不去。一直想写一个完整的读后感,一拖再拖,或许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写出内心的真实感触。</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视角,讲述了这个民族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百年沧桑变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鄂温克人逐驯鹿而居,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为伴。他们敬畏自然,视万物皆有灵,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棵树木,在他们眼中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清晨,他们在晨曦的轻抚下醒来,聆听驯鹿的呦呦鸣叫;夜晚,他们在篝火的映照下,讲述着古老的传说,与繁星共眠。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纯粹。</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迥异,却都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坚韧。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萨满(他们的神),在我看来萨满就是神,他们可以预知未来、能消灾、能治病救人。萨满平时是部落里的普通一员,和其他人一样,一起打猎一起劳作,没有任何特权,只有在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是萨满,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担起他们的责任。书中描写了两位萨满,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尼都萨满死后,以一种特殊传承,妮浩成了部落新的萨满。妮浩是个悲情勇敢的萨满,为了拯救族人的生命,一次次牺牲自己的孩子,她的痛苦与无奈,她的无私与奉献,让我为之动容。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也看到了命运的残酷与无常。</p><p class="ql-block"> 让我最为动容的一个场面是妮浩萨满为了救火祈雨。一九九八年春,一场由林业工人吸烟时乱扔烟头引发的大火,火从大兴安岭北部的山脉蔓延而来。妮浩就是在这个时候最后一次披上神衣、神帽、神裙,手持神鼓开始了跳神求雨的。她用两只啄木鸟作为祈雨的道具,她把它们放在额尔古纳河的浅水中,嘴朝天张着,然后她开始跳神了,她跳绳的时候,空中浓烟滚滚,驯鹿群在额尔古纳河畔低头站着,她跳了一个小时后,空中开始出现阴云,又跳了一个小时后,浓云密布,再一个小时后,闪电出现了,妮浩停止了跳舞,她摇晃着走到额尔古纳河畔,提起那两只湿漉漉的啄木鸟,把它们挂到一颗茁壮的松树上。她做完这一切,雷声和闪电交替着出现,大雨倾盆而下。妮浩在雨中唱起了她生命中最后一支神歌。歌没唱完,她就倒在了雨水中。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安草儿本应成为下一个萨满的,妮浩走后,在安草儿的身上出现了成为萨满之前的怪异现象,然而他最终没能成为萨满,时代在变迁,部落在衰落,在现代文明社会他已经成不了萨满。</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我”,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亲人的离去,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她的一生,是鄂温克族历史的缩影,也是生命顽强不屈的赞歌。在她经历中让我最好奇的一件事是她独自一个人在森林里遇到熊的攻击跑不掉的时候,她想起族人说的少女遇到熊攻击是露出胸正面对着熊站着不动,熊就会停止攻击,神奇的是熊看到她的洁白的胸居然真的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族的文化传统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他们独特的葬礼习俗,将逝者放置在树上,让其回归自然,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坦然,他们遵循自然规律,相信因果,给驯鹿煽蛋的尼都萨满孤独终身,无妻无儿无女,他的继任者拉吉米的蛋蛋也在偶然的事故中失去了。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回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舞蹈、歌谣,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恩,每一个动作、每一句歌词,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记忆和情感。</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的浪潮不可避免地冲击着鄂温克族的传统生活。森林的砍伐、驯鹿数量的减少、年轻一代的离开,政府给他们在县里盖房子,他们离开了住了几辈子的“希楞柱”,一切都让这个古老的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看着书中描述的鄂温克族逐渐失去他们的家园和文化,我的心中充满了惋惜和忧虑。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更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损失。我一直认为,人类的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有些事物不能过多的人为干涉。现实中,当一个人的权力大到一定程度,他的一个决定就会影响社会的走向,影响人们的命运,正确的决定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相反社会就会倒退。</p><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关于生命、自然、文化和历史的史诗。它让我走进了鄂温克族的世界,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书的结尾部分似倾诉、似批判,让我产生了共鸣,也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是否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去守护那些即将消逝的文化瑰宝呢?这本书,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深刻而又沉重的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