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共和国脊梁——送别黄旭华院士

韩平

<p class="ql-block">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再次“深潜”,和他的核潜艇融为一体,铸成中华民族的“水下长城”,千秋永固!黄院士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主席的一句话坚定了他的人生走向。</p><p class="ql-block"> 南海的波涛从未停歇,如同中华民族追寻深蓝的脚步永不停滞。当“长征一号”核潜艇在1968年划破渤海湾的浪花时,黄旭华院士的名字便永远镌刻在了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这位将毕生献给深蓝的科学家,用三十年隐姓埋名的坚守,在惊涛骇浪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水下长城”。</p> <p class="ql-block"> 告别黄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深蓝铸剑:无声岁月的惊雷</b></p><p class="ql-block"> 1958年的春天,32岁的黄旭华接到一纸调令,从此他的名字从亲友的通讯录中消失。在北京西郊的密林深处,他与团队用算盘计算着数以万计的数据,在图书馆的故纸堆中寻找灵感。当苏联专家撤走时留下的图纸不过是一堆废纸,他们却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中,用铅笔与直尺勾勒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轮廓。</p><p class="ql-block"> 在长江口的试验基地,黄旭华带领团队创造出“水滴型”艇体的奇迹。他们用秤称量数万个零件的重量,在机床的轰鸣声中打磨出精密的耐压壳体。1970年12月26日,“长征一号”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艘钢铁巨鲸的每一块钢板,都浸透着科学家们滚烫的汗水与赤诚的热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沧海试剑:以身许国的壮歌</b></p><p class="ql-block"> 1988年的南海深处,64岁的黄旭华做出惊世骇俗的决定:亲自参与极限深潜试验。当潜艇下沉至300米深度时,艇壳在巨大水压下发出的“咔咔”声如同死神叩门。他镇定地记录着各项数据,用科学家的冷静化解着死亡的威胁。当潜艇成功返航时,他挥笔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豪迈诗句。</p><p class="ql-block"> 在核潜艇研制的三十年里,父亲临终时他未能尽孝,母亲离世前他无法送终。当九旬高龄的他回到家乡,跪在母亲坟前时,那叠发黄的《中国海军》杂志上关于核潜艇的报道,成为对家人最深沉的爱与愧疚。这种舍小家为国家的抉择,正是共和国脊梁最动人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星辰大海:精神灯塔的永恒</b></p><p class="ql-block"> 在武汉船舶博物馆,黄旭华捐赠的科研手稿静静陈列。泛黄的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公式,记录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晚年坚持给青年科技工作者授课,将毕生经验倾囊相授。当“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突破万米深渊时,新一代科学家们说:“我们站在黄老打造的巨轮上,才能驶向更远的深蓝。”</p><p class="ql-block"> 从钱学森到邓稼先,从黄旭华到南仁东,这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学家们,用生命铸就了共和国的科技长城。他们的精神如同北斗星辰,在浩瀚苍穹中为后来者指引方向。当“蛟龙”探海、“嫦娥”奔月,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正是民族复兴最澎湃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黄浦江的晚风轻拂过江南造船厂的码头,那里停泊着最新型的核潜艇。在指挥舱的铭牌上,“黄旭华”三个字永远闪耀。这位将生命融入深蓝的科学家,用毕生心血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崇高境界。当东方的朝阳再次跃出海平面,我们仿佛看见,在那永恒的深蓝里,永远镌刻着一位共和国脊梁的伟岸身影。</p> <p class="ql-block">  黄老,一路走好!</p> <p class="ql-block">(资料、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