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在中学的一个微信群中,有一条令人哀伤的信息,蔡肖融学长走了,闻之甚感悲戚。蔡学长是66届初中生,我是69届的,我俩从未有过交集,但我一直记得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在1967年的深秋,不再上学、无所事事一年多的我们,终于又被“圈”进了学校,我们被就近分配进了南昌中学。刚进学校时,学生间的“派仗”还是打得蛮激烈的。记得,学生组织间的攻讦依然用尽浑身解数,大有一股“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气势。教学楼内和教学楼前操场一隅刷满了许多大字报,印象最深的是在揪所谓的反动学生,记得当时有一位名叫蔡肖融的66届学生,被打成了反动学生。而那蔡学长自然是不甘由此就擒,也进行了奋力反击。好在那种攻击和反击都没有武力行为,而是通过大字报公开亮出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申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整个过程虽很激烈却也显得平和。通过那场争斗,也知道了那位蔡学长,他是个戴着眼镜极书生气的人,而且记得他回击攻讦所书写的大字报的书法极为漂亮,凭那些我是由此记住了蔡肖融这个名字。五十年多年过去了,我不太知道那位蔡学长以后怎样?更不知道蔡学长是否还记得那段令人寒心的经历,以及是否知道还会有小他几年的同学会记得此事?如今,随着蔡学长的离去,一切都已无法求证。惟愿离我们而去的蔡学长一路走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转发建华学长的一篇悼念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蔡学长与部分师生的合影。左起,范增恂、华雄宏、蔡肖融、张桂琴(老师)、王征、王晓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哭蔡肖融学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郑建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2月9日晚,收到郭虹的微信,蔡肖融学长已于8日下午3:04时离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与蔡肖融相识于1964年,屈指算来,已经60多年了。他是66届初中生,我是67届初中生,应当稍年长于我,今年也就75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晚年蔡肖融(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他是少先队的大队委员,我是中队长,比我多一道杠,相互认识,但没有太多的交往。我与他的交往的增加是从史无前例的特殊年代开始的。1966年12月,他组织了步行去井冈山,我也要求参加,他明知我腿脚不便,但还是同意了,一路上他是给予我很多照顾的,我也算勉强跟到了杭州。后来实在跟不上队伍,走走停停,也到了江西。他体力特好,又十分有毅力,一直高歌猛进到停止串联为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年大串联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与他的交往多了,他有比同龄人更多的思考,我会常常到他的小屋去,谈天说地,纵论形势。他家在重庆南路的四明里,他读的书很多,其中有不少中外领导人的传记,以此对照自己的人生轨迹,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气,这在当年是要被视作另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主张到农村去,了解和考察农民的思想和生活,我与他一起到川沙县唐镇公社唐镇大队乔徐生产队生活了一段日子,交了不少朋友,也学到了许多知识,知道了农民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我们有哪些不同。我们甚至会学着农民的样子,在塘桥的小饭里吃猪头肉喝酒。</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年大串联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蔡肖融书看得多,思考也多,有些一般人不敢想的,他想到了,并付诸言论发表。大概是1968年初。他对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的工作持不同看法,编写了一本名为《老调子已经唱完》的小册子散发,引起了争议,被认为是反对新生事物而受到批评指责,甚至有人说他是反动学生,好在当时主持工作的干部没有将此事无限上纲,最终未造成严重后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8年下半年,蔡肖融的姐姐去了黑龙江,他分配去了市郊农场,不久我也离校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了他的消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年学校中的文革味很浓</p> <p class="ql-block"> 2018年,蔡肖融与时进、王丽娟老师、黄全伟和蔡龙的合影(左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到退休之后,我们又有了相聚的机会,据说他后来在同济大学下属的一个单位做建筑监理工作。他的家在莘庄银都路,还邀请我和几个同学去叙旧,聊在农村的日子,聊我们共同的农民朋友,聊得很开心,他虽然满头白发,但身体还很硬朗,还经常去划船。那时还没有微信,分别后便不再有消息有消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称他为学长,不仅是他高我一届,更是他对社会的认识比我更深,掌握的知识面更比我更广。他的离去,虽不是英年早逝,他离颐养天年似乎还有距离,可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愿他一路走好。</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写于2025年2月1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中部分照片由范增恂、黄全伟和郑建华等学长提供,特此鸣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