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母校写对联

邱运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我为母校写对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母校——云梦县洪庙中学,那是一方承载着我青葱岁月与梦想的净土,是我心中永远的眷恋。前天回忆起在母校学习的那段美好时光时,心中便涌动起一股暖流,让人萌生出为母校写一副对联的想法,以表示我对她深深的热爱与敬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在记忆的长廊里,母校里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母校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景一物都清晰如昨,铭刻于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未曾忘记:七二年春,我本在原新店公社北堡学校读初一,因七一年兴修水利从陈坝至邓桥开挖了一条渠道,将我邱家湾与北堡学校隔开,从此,上学就靠邓家湾那条无专人负责的小木船顺便供我们上学摆渡。夏天我们上学时,即便船被风浪打走了,或无人驾船摆渡我们都不怕,衣服一脱赤身游过河去。如若冬天遇到此种情况,我就得弯联红,经陈饶、过代大,绕张左步行八九里路程才能到达学校。绕道上学的苦我们吃尽了,从家通往学校的路我们恨透了!七二年春的一天放学回家后,我和本村另外的两个同学经过商量,未经家人知晓,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一起来到比邻原洪庙公社洪庙中学,找到办公室,向学校领导反映了我们的情况,说明了来意。他们听后非常理解我们的难处,没要北堡学校开具转学证明,没要我们的父母到学校来说情,当场决定并叫我们第二天可直接来学校上课。从那天起,我有幸成为了洪庙中学的一名学生,有缘和七三届毕业的各位成为同学。毕业的那年那月,无知、憨厚、不善言辞的我对学校、老师和同学们连句感谢话都没说就怱怱而别了。此时,我真心地向母校道声迟到的感谢:感谢您,母校!是您当年收留了我们这些“流浪狗”!否则,我们那年一定辍学了!此刻,我也真诚地向老师和同学们说声迟到的感谢:感谢师生们当年对我的培养、教育,关心和帮助。如若人生真有轮回,那我下辈子还愿当您们的学生,还愿做你们同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还记得:那年初夏的一天放早饭学后,不料雨越下越大,我和同湾的两个同学都没带雨具,放学后,我们三人一起来到教室走廊里,站在那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或披着尼龙布,或打着雨伞陆续回家了,自已也只好回到各自的教室。当时心中那种饥饿感油然而生,无奈和无助难以言表。约摸一个小时后,教我们数学的蔡老师(蔡照清)去食堂吃完早饭正沿着教室走廊朝办公室方向走去,在经过我们甲班门口时,发现我便知道我们三人的情况后,二话没说就随即去食堂跟师付联系,打上饭莱送到我们三人的手中。望着老师和饭莱,我们百感交集,心中仿佛有千言万语要向老师感谢,但又不知从何开口,双眼似乎要渐渐湿红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怎么也忘记不了:我们上中学的那个年代真是一个艰难困苦的年代。当年,我们的父母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劳作,脸朝黄土背朝天,用最原始的农具,挥洒着汗水,却依然难以收获足够的粮食。交完公粮后,剩下的口粮总是不够一家人吃,常常过着四日八顿的日子。即便逢年过节也难以做件新衣,买双新鞋。当年上学经常赤脚两片,雨天既无雨伞又无胶鞋。由于当年实行的是集体经济,生产队里按工分分粮。我家人多劳力少,记得七一年,为了家多挣点工分,父母不得不让我半耕半读,即读半个月的书,回家放半月的牛。那时每个周末我都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就是为了挣那一天的三分工。那个年代我们学校的校舍都是用撤了庙堂的材料建成的,陈旧简陋,教室有窗无扇,桌凳一律自带。当年很多与我们同年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早早辍学,帮着家里干活,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那时候的农村,处处弥漫着生活的艰辛,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都在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盼望着能有一天过上好日子。尽管那段岁月异常艰难,但我们还是幸运的。在此,我们要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感谢我们的父母,也要感谢我们自已一同克服了重重困难,我们才坚持完成了中学学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我们离开母校已有半个世纪之余了,但那份眷恋母校之情却丝毫未减。为了给母校写一副满意的对联,近日,我陷入沉思。心想,既要将“洪庙中学”嵌入上下联之中,又要结合七十年代初我们这代人和我们的家以及我们的国之贫穷艰难实情有机地融入对联中,赞美同学们在求学艰难月岁里,面对困难,勇于搏击,傲立于中流之中,誓言立下云天高远之志;勤奋学习,为家国书写锦绣华丽之章。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我终于有了灵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联:“洪泽浩渺,中流勇立凌云志”,此联意在赞美同学们在浩渺的大泽之激流中,面对风浪,勇于搏击,傲立于此,无视浪涛拍打,不惧激流漩涡。并树立云天高远的雄心壮志,克服求学路上的重重困难,做一个无愧自我,无愧母校,无愧时代,无愧家国的有用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联:“庙宇静幽,学子奋书锦绣章”,这下联则歌颂同学们在宁静清幽的校园里,勤奋刻苦学习,交出一份满意的文化知识答卷。走出母校,走上社会后一个个成长为公务员、工程师、教授、专家、学者、公司总经、企业老总、种养植专业户等等,他们用智慧、汗水和人生为母校增了光,添了彩;他们为家国书写了一篇篇锦绣华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横批:“母校情长”,简单的四个字,却饱含着我对母校深深的眷恋、对老师和同学们无比感激之情。无论我走到哪里,母校的恩情都将永远铭记在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写完这副对联,心中满是感慨。母校,她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像母亲一样呵护着我们成长。她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阳光,都蕴含着无尽的温暖和希望。我知道这副对联从内容到毛笔字的书写都并不能谈好字,但它却寄托了我对母校深深的眷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母校,尽管您完成了您的历史使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您是我心中永远的家园。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对您的爱永远不变!因为这里曾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我们的汗水和笑声,更留下了我们的青春和梦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月23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农历甲辰年腊月廿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洪泽浩渺 中流勇立凌云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庙宇静幽 学子奋书锦绣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2月18日,再为母校——洪庙中学拟联一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洪川浩荡 中流击楫千帆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庙宇静幽 学海求知万卷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