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15日我同东莞公司的泰文翻译陈小姐一同带泰国同事游览了广州陈家祠。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九年(1893)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2002年和2011年陈氏书院两次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和“羊城新八景”,2006年被评选为“广州城市文化名片”。2008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景区。同年,成为广州市奥运之火传递的交接点。2010年11月,广州亚残运会吉祥物会徽口号发布会在陈氏书院前广场举行。2015年11月,由中国商务部、美国商务部主办的第26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中美企业家CEO圆桌会在陈氏书院聚贤堂举行。2017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br>陈家祠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在广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新世纪羊城八景”评选活动中,陈家祠以“古祠留芳”名列羊城新八景之一。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洞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陈家祠堂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br>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至今)陈氏书院。 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令整座书院堪称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br>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的发展、官署的林立,以及备考科举和百姓纳粮、诉讼的需要,使得外地人、候补官员、备考科举的士子以及一般的老百姓都有了经常出入广州城以及在广州城内寻觅落脚点和居所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各地的乡下宗族组织在广州城中建造了各姓合族祠。不过,从清代乾隆朝开始,官府因为担心合族祠“把持讼事,挟众抗官,聚众闹事”,屡次禁止民间建合族祠,于是各姓合族祠纷纷改名书院、书室、试馆等。俗称为“陈家祠”的陈氏书院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中建立起来的合族祠之一,也是广州城内外众多的祠堂建筑中规模较大的一个。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陈氏书院建祠公所成立,推举首任驻美公使、清末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著名外交官陈兰彬等48位陈氏绅士作为倡议人,发信到各地,以“房”为单位,发动各房陈氏宗族以题捐牌位的方式集资修建陈氏书院。他们以汉代“太邱太祖”为始祖,规定各房陈氏宗族只要交纳一定数量的金钱,均可以加入陈氏书院,将其祖先牌位放入陈氏书院的神龛中供奉。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宗族集资兴建的陈氏书院落成。陈氏书院建成后,成为参与集资的各地陈姓宗族子弟到广州应考或办理各种事务时暂时居住的地方。<br>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在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下,陈氏书院与当时广州大多数合族祠一样,及时调整其存在形式而成为社团。<br>民国期间,陈氏书院内除了举办春、秋祭祀外,或出租、或自办过几所学校。1915年,广东公学租用陈氏书院为校舍。1928年,广东体育学校在陈氏书院内成立。1935年,广东体育学校迁出后,陈氏文范中学在陈氏书院创办。日军侵华广州沦陷时期,各地陈氏宗亲因躲避战乱,没有聚会及举行春、秋祭祀。抗战胜利后,一些陈氏族人登报通告在陈氏书院聚贤堂召开恳亲大会,商议修葺祠堂、组建陈氏联谊会、筹办中学等事宜。1947年7月,陈氏书院成立了“广东陈氏联谊会”,理事长为陈济棠。同年8月,由陈姓族人创办的“聚贤纪念中学”开始招收初中和高中新生。此外,陈氏书院仍然定期举办春、秋祭祀活动。<br>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广州市政府在陈氏书院设立了“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8年1月1日,广州市文化局接管了陈氏书院。1959年,以陈氏书院为馆址成立广东民间工艺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陈氏书院先后被广州电影机械厂、广州新华印刷厂、广州市第32中学占用。直到1980年12月31日,广州市新华印刷厂迁出,把陈氏书院主体建筑及西院、正门马路和后院的一部分交还给了广东民间工艺馆,1983年2月13日广东民间工艺馆复馆,重新对外开放。1988年,国务院公布陈氏书院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广东民间工艺馆”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此后,在各界的呼吁和政府大力支持下, 1995年收回了被广州市32中占用的陈氏书院前院。1997年,广州复印机厂全部搬迁出陈氏书院,交回占用的东院、后院。陈氏书院的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恢复了昔日的容颜。 陈家祠游完后我们去长隆欢乐世界看了马戏表演。 看完表演回到东莞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