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宋状元、参知政事陈文龙的诞辰又要到了,遥想忠肃公当年,国亡家破,坚贞不屈,让后人悲怆不已,特发此文,以抒悲情,亦以壮襟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旦国家有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宋民族英雄陈文龙的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天宇</p><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2016年2月2日,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他还强调:“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p><p class="ql-block">然而提起南宋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许多当代人可能不很了解。其实,陈文龙与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相比较,他一点都不逊色。陈文龙是福建兴化(今莆田)人,原名子龙,字刚中,南宋末年的状元,度宗皇帝亲自为他赐名文龙,赐号君贲。他官至参知政事(副相)、闽粤巡抚使。他的抗元事迹十分感人,他的民族气节感天动地。明朝廷曾封他为福州府城隍,明清两代还加封他为“水部尚书”“镇海王”,成为和妈祖一样的“海神”。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称其与文天详“隆名并峙”。遗憾的是不知何故,在近代他却似乎在历史的记忆中湮灭了。</p><p class="ql-block">欲灭其国,必先亡其史。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战略的频频得手,由于国内一些人的反复炒作、抹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遭到颠覆性破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遭到恶意诋毁和严重损害,许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遭到戏说、塗鸦、抹黑。这些都严重糟踏、败坏了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和传承的文化命脉,严重分化和解构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损害了广大民众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助长了汉奸言论和汉奸思潮的泛滥,使中华民族在国际角逐和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态势。可以想象,一旦国际形势恶化,或者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将陷于极其严峻甚至险恶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末年不惜牺牲一己性命,不惧“阖门磔尸数段”,率领兴化军民顽强抗元,坚决捍卫民族尊严的陈文龙,就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块弥足珍贵、尚未深度开发的处女地。</p><p class="ql-block">清末进士、翰林张琴在1929年《修建西湖宋陈忠肃公墓募金启》中慨叹:“当时民族沦亡之痛,海内共愤,而陈忠肃公死事乃在诸公(陆秀夫、文天祥等)之先。案公讳文龙,莆田人,咸淳戊辰大魁登宰辅,其科第名位与文山同。公开阃兴化兵败被执,全家殉难,其惨尤过文山。公被执过合沙寄仲子诗云:‘一门百指沦胥北,唯有丹衷天地知’,文山过伶仃洋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公复唆都劝降书云:‘我平生读书,但识孟子效死不去句,左传有殒无二句,如此而已’,文山衣带书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二公忠义之气,学养之纯,若合符节。迄今文山名耀天壤,贩夫走卒皆能道之,而公名鲜有知者,岂名之传不传,有幸有不幸欤,抑亦后学者表彰未尽其道也。”陈文龙节义精神,未得到应有的宣传和弘扬,这既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感慨,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方有待开发的道德富矿。</p><p class="ql-block">一、陈文龙是一个矢志不渝的节义英烈</p><p class="ql-block">据《宋史》和《弘治兴化府志》记载,陈文龙在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以参知政事,兼闽广宣抚使,知兴化军,散尽家财,募兵万众,决心死守。当福州及泉州都投降后,兴化成为孤垒。他在兴化府城墙上树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大旗,数次斩杀劝降元使,坚定不移地表示:“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致杀身复家,鄙意则以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城破被俘后,据《弘治兴化府志》载:“其家尽俘以去。文龙被押至福州见董文炳等,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械送杭州,一路绝食,殉国于岳庙。</p><p class="ql-block">陈文龙作为一个“士”,作为一个高层官员,不惜以一己之身,一家之殇,一族之痛,举一郡之力,以崇高的气节、视死如归的精神捍卫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的尊严,同时他又是统治集团中难得一见的清醒的爱国者。他始终坚持抗元立场,当秉持朝政的太皇太后和皇帝主张议和,屈辱投降之时,他不是愚忠之臣,他清醒地知道这种投降只能换来一时的苟安,无法改变灭亡的结局,他无法接受亡国称臣的局面,无法接受那种“君则牵羊,臣则巷战”的结果(清俞樾《陈忠肃公墓录序》),毅然辞官。当他的担心成为现实,再次奉诏复出时,答其叔陈瓒曰:“叔父之策固善,然秉国者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明知国事已去,犹然抱着决死的信念,挺身而出,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慨。或许正是他的这种清醒使他成为当时官场的异类。</p><p class="ql-block">二、陈文龙是一个文武全才的民族精英</p><p class="ql-block">陈文龙出生名门望族,其高叔祖陈俊卿为南宋初年名相,是“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一名言的原创者。《兴化府志》记载陈文龙受其高叔祖陈俊卿的影响,自幼饱读诗书,“幼颖悟,苦学不厌,年未弱冠,即以精于声律而驰名郡庠。”更是受到陈俊卿“人才当以气节为主”观点的影响,能文章,负气节。“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夏五月,廷对第一,状元及第,初名子龙,度宗以其文章擅天下,御笔改名文龙”。清翰林院编修张琴编著的《陈文龙年谱》录有王一送陈刚中(陈文龙)归莆诗云:“近得钟王法,才华世共称。剑锋看舞女,笔阵笑狂僧。散帙花前席,鸣琴竹里灯。石渠成远别,百下酒如渑。”足见其书法为时人所重。作为一个状元出身的文官,陈文龙除了积极参与南宋都城临安的经济文化建设外,也与文天祥一样投身到抗元斗争中,多次率军增援要隘失地,北援南战,身先士卒,表现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景炎元年(1276),益王称帝福州,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当时漳州叛乱,任文龙为闽广宣抚使前去讨伐,文龙以前漳州守黄恮有恩信于民,辟为参谋官,按兵泉州,使恮入漳招抚,恮至漳,漳民都顿首谢罪;兴化石手军叛乱时,使文龙兼知军,立即平定。在困守兴化府城时,兵少将寡,他以劣势兵力在囊山设伏打败元军。在陈文龙领兵打战及行政过程中足可见他的文韬武略和超凡才能。</p><p class="ql-block">三、陈文龙是一个清正爱民的直臣廉吏</p><p class="ql-block">陈文龙清正爱民,直言敢谏。据《陈忠肃公年谱》记载:“公在越州判官任时,皇属邸第寓越州亲者甚众。公刚直不挠,不可干以私,人皆惮之。”讲的是陈文龙状元及第后,授宣义郎、镇东军节度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市)。越州乃鱼米之乡,又是皇亲国戚聚居之地,历任官员到此,办事总要遇到权势人物的干扰,难以秉公处理政务。陈文龙对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公开声言为官“不可以干以私”。他雷厉风行,革除弊政,秉公执法,嫉恶如仇,不徇私情,关心民瘼,政声卓著,“人皆惮之”。因此,深得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政无大小,悉以询之”。</p><p class="ql-block">在陈文龙担任御使期间,浙西转运使洪起畏在贾似道的授意下,奏请推行“类田法”。在实施中,一时之间,“吏缘为奸,争以多买为功”,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腾。陈文龙上疏陈述得失,据理力争,并要求严惩洪起畏,平息这场轩然大波,百姓拍手称快,“朝绅学校相庆”,赞扬陈文龙“乃朝阳之鸣凤也”。贾似道迫不得已将洪起畏罢免以自解。陈文龙在临安(今杭州)身居高位,自称一介书生,多次上奏请减少农民税赋,加固南北海塘,增加粮食生产面积,充裕国事用粮。有官吏在西湖西岸边拦湖成塘,陈文龙奏请给予制止,“还西湖一汪清水。”贾似道要在葛岭南坡半闲堂增建府第,陈文龙得知后,上奏曰:“疆战纷纷,当集力以赴,不可奢资。”制止了贾似道增建宅第的计划。因得罪贾似道,咸淳十年(1274)甲戌年春,陈文龙被贬知抚州,在抚州任上律己严,接士温,治民宽恕,对作奸犯科者则绳之以法,甚得民望。但终被贾似道指使李可劾奏罢免。</p><p class="ql-block">陈文龙的爱民情结在他兵败被俘后依然执着不移。《宋史》载,文龙被执后,“忽民间火发,公延颈进曰:‘速杀我,无害百姓!’甲者(元军主帅)愕,传令侦纵火者斩之。”</p><p class="ql-block">四、陈文龙是一个深得民望的传奇人物</p><p class="ql-block">尽管陈文龙难以见容当时的官场,仕途坎坷,但始终深得民众爱戴。陈文龙能够在南宋王朝濒临倾覆的情况下募兵万众,与之一同浴血奋战,困守孤城。他担任闽广宣抚使,深得闽粤百姓拥戴,至今广东海南一带有一两百万民众称自己是陈文龙的后裔。福建及台湾至今保有几十座供奉陈文龙的尚书庙,福州多地每年举办纪念陈文龙的文化节。莆田目前建有充满陈文龙文化元素的玉湖公园和玉湖新城。陈文龙在杭浙很得民心,据《陈忠肃公年谱》载,陈文龙于宝祐四年(1256)丙辰(二十五岁)时,补入太学,累捷私试。从此,陈文龙就久居临安,与浙江结下不解之缘。《嘉靖仁和志》载,“元改武穆第为西湖书院,因建祠奉武穆为土神,后改书院为仁和学祠,神如故,今学徙湧金门南,宜奉陈文龙为土神,以文龙游太学时尝梦武穆请文龙交代故也。”清浙江名士俞樾(曲园)《重修陈忠肃公墓记》中亦提到:“公生前有岳忠武见梦之异,莆田县志并谓岳忠武是公前身,此固无据之言,然考智果寺旧在孤山,宋绍兴间分为二,一徙栖霞岭今为岳王祠,一徙葛岭则公之墓即在其旁。何公与岳王皆与智果寺有缘欤。”可见在太学时浙人已流传诸多陈文龙的传说。而后陈文龙为越州通判及官御使台时,更是赢得了浙江士民的普遍好评。许多关于陈文龙的传说都是从杭州首先流传出来的。当年陈文龙被械押杭州时,杭州百姓传言岳武穆的后身来了,纷纷上街迎看(《宋史·陈文龙传》载:“先是杭人梦两街驺哄传岳武穆代者至,密视之则公也”)。后来关于陈文龙墓长刺竹,与岳墓松无北枝,皆为忠魂义魄所凝的传说也是从杭州传出来并在杭州方志(《万历杭州府志》《万历钱塘县志》等)中得到记载。浙江人民不仅对陈文龙十分敬仰,对陈文龙墓也十分爱惜。明代为陈文龙修墓祠及陈文龙母祠的是浙江杭州的官员。明正德三年大理寺评事徐元稔奏请就墓前建祠,天启三年杭州知府李烨然详请按院修祠葺墓并立一祠别祀陈文龙母。清代发起修葺陈文龙墓的是浙江绅士丁松生,同时浙江孙康侯还收集宋史本,编纂《陈忠肃公墓志录》,浙江名士俞樾(曲园)为之作序。前些年浙江省政府参事室桑士达等参事撰写《保护陈文龙墓,并建设其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事案,得到浙江省成副省长的重要批示。浙江省政府还把陈文龙墓与岳飞庙、于谦祠等一道列入爱国主义旅游专线。浙江省上百位文史专家、作家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为修复杭州西湖陈文龙墓鼓与呼。这些都彰显了浙江省政府和民众对为了彰扬中华民族血性,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陈文龙墓这一文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重视。</p> <p class="ql-block">五、他是一个值得敬畏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浙江人民在元朝统治下,敢于传播关于陈文龙的传说,敢于上街围观,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敬仰民族英雄的情结,这与当年杭州先辈崇敬岳飞是一脉相承的。我一直相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是深扎在民间最底层的。从宋末看,多次出现君降臣不降,官降民不降的情况,以至于崖山海战时十万殉难者浮尸海上,都证明了这一点。浙江作为中华文化深厚的一块土地,从当地士民对陈文龙的态度上便可以透过柔和的外表及柔美的语音看到他们内心和骨子深处的忠义和坚强。</p><p class="ql-block">陈文龙不仅赢得了浙江百姓的敬仰,在福建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力。陈文龙就义后,在福建许多地方建起了陈文龙的祠庙。这些祠庙的信仰还传播到台海两岸乃至琉球群岛。莆田人民不仅坚决支持陈文龙的抗元义举,在他殉国后还通过各种形式坚持斗争,并在元朝高压态势下想方设法纪念他,比如在元朝统治期间莆田士民伪托杨公太师之名,广建庙宇一百多座以纪念陈文龙(其证据就是杨公太师的诞辰恰好正是陈文龙殉国之日)。闽南地区以他女儿陈淑贞(许夫人)名义坚持抗元斗争达十来年。林则徐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到福州台江“万寿尚书庙”祭祀陈文龙,并题写对联云:“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把陈文龙与文天祥相提并论,对陈文龙的爱国精神给予充分肯定。1919年,福州阳岐人、大思想家严复发起重修阳歧尚书祖庙,亲自撰写《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并为祖庙题写镌刻了3副石柱联,还赋诗:“天水亡来六百年,精灵犹得接前贤。而今庙貌重新了,帐里英风总肃然。”表达了对陈文龙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景仰之情。1929年,莆田籍清末进士、翰林张琴受乡亲之托,前往杭州重修陈文龙墓时,写下了一副楹联立于墓前,联云:“南宋两状元,理宗丙辰科,度宗戊辰科,十余年甲第联镖,千古文章标节义;西湖三忠肃,前身岳少保,后身于少保,一抔土松楸相望,双悬日月照乾坤。”在南宋王朝最后的日子里,陈文龙影响很大,至今广东及海南,有一两百万民众称自己是陈文龙的后裔。陈文龙在台湾的影响也比较大,据说原有陈文龙庙两百多座,在日据期间被毁殆尽。现在金门妈祖陈文龙尚书庙香火依然鼎盛。</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对陈文龙忠义精神的肯定和弘扬就不用说了,就连元朝统治者也是敬畏陈文龙的。当年陈文龙岳庙殉国后,元世祖嘉其忠义,葬其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元朝元贞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朝廷颁《录用忠臣子孙诏》,诏书中称:“皇帝圣旨,有宋忠臣陈文龙、陈瓒乃死于节,可谓得其处矣。近编国史,显迹具存,其子若孙理宜举用。主者施行。”据《弘治兴化府志》载:“朝廷特遣宣使李文虎齎诏至郡寻访文龙子孙,将录用之,而卒无一人应之者,盖其流风遗烈传至其子若孙而犹未艾云。”</p><p class="ql-block">像陈文龙这样连对手都不得不敬畏的民族英雄,我们没理由把他谈忘。正如1917年参与报道杭州西湖陈文龙清明祭墓仪式的一位记者对陈文龙后裔说的:“我们都是陈文龙的传人,你们是他的血脉传人,我们是他的精神传人。”陈文龙作为历史上一位具有中华民族崇高气节典范的感人形象,必将振奋人们的家国情怀,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凝聚海内外华夏子孙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