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谒五台山

驽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五台山名驰中外,尤其是在佛教界的名气与地位都很高,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嵋山并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且有尊五台山为四大名山之首的说法。小时候,很爱看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出家五台山的连环画,从那时候起,对五台山的便有了强烈的好奇,渐渐地这种好奇变成了牵挂,深深地根植在心底。长大以后,常常想着把牵挂变成现实,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佛家的东西又渐渐敬畏有加,虽然有过好几次接近五台山的机会,终是觉得仓促成行对佛不敬,未敢造次前往。直到2011年夏天,逮住几天闲暇心静的日子,才与几位同事结伴,专往拜谒,了却一段心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到了五台山才知道原来五台山并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座山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太行山向北伸展的千山万壑在有着华北屋脊之称的晋东北地区造就出方圆三百多公里风景秀丽、气候清凉的奇异世界,其中更有五座奇特的山峰逶迤环抱,其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于是,五台山之名应此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在五台山群峰怀抱,有一处平缓开阔的山谷,山环水绕、林木繁茂,清静幽雅,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那便是遐迩闻名的台怀古镇,仅“台怀”二字就将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环境体现的淋漓尽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台怀镇海拔1700多米,山青水秀,清凉宜人。在不过数十平方公里的地方,鳞次栉比地坐落着几十座规模宏大的庙宇,是世界上佛教寺庙集中度最高的地方,自然,也成了五台山的核心。所以,常人所说到五台山其实就是到台怀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世界上的事有时候真是那么奇巧,让人匪夷所思。这里的五台山秉天地灵气经亿万年而生成,而远在万里之遥、与中华大地音讯难通的古印度灵鹫山修行的佛祖释迦牟尼却以他超凡的智慧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真是匪夷所思,在佛祖此言数百年后,佛教传入中国,而佛家弟子果然在晋东北找到了佛祖所说的“五顶山”!是巧合还是神谕?谁能解释清楚!完全颠覆了常人的认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因为有佛祖的谕示,五台山便自然而然被专辟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了,而这文殊菩萨又是佛祖的大弟子,代表聪明智慧,以智能、辩才第一,被尊为菩萨之首。到了中国,又与普贤、地藏和观音菩萨并尊为四大菩萨,是除观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他的道场当然也就格外受到众生的尊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不过,据传五台山最早乃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最终让佛教在这里占了上风的离不开历代皇家的推崇,而东汉的第二任皇上明帝刘庄可算是始作俑者。这位最早诣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皇帝,曾专门派出使臣前往西域求取佛经,并请来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正是这二人依佛祖神谕按图索骥,不仅找到了佛祖所说的五顶山,而且惊喜的发现这里的风景竟与佛祖在天竺修行的灵鹫山极为相似,可以想见二人当对佛祖的神奇和灵验惊诧到何种程度。激动之下二人便鼓动明帝恩准在此修建一座灵鹫寺,并亲赐大孚灵鹫寺之名,从此奠定了五台山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正所谓酒好不怕巷子深,五台山这方风水宝地虽然深藏于晋东北高原群峰之中,也挡不住历朝历代皇帝、贵胄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里。东汉以后,北魏的孝文帝将五台山佛教发展推向了第一波高潮。那真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位时曾大幅度推进政治文化的变革,文治武功十分了得,所以史书对之推崇备至。没想到他对五台山的开发也有其过人的独到见解,这位仁兄先是对灵鹫寺进行大规模扩建,随后余兴不减,又在周围兴建起十二座寺院,这一大手笔的举动很快引领了在五台山大建庙宇的热潮,开始形成在一个地方寺庙高度集聚的规模效应。到北齐时,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五台山寺庙便猛增到了二百余座。此后,又有隋文帝突发奇想,下诏在五台山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的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分别供奉聪明文殊、智慧文殊、狮子吼文殊、无垢文殊和孺童文殊,让每一个诚心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须逐一登临五个台顶去顶礼膜拜,从此形成了五台山特有的“朝台”礼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满清建国,为着文殊菩萨梵名“曼殊师利”与“满族”谐音的吉祥之意,对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尊崇推到了极致。康熙皇帝五次巡游五台山,乾隆则以六次巡幸的记录成为历史上到五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雍正、嘉庆两位皇帝也曾多次巡幸五台山。几位皇帝兴之所至还大量题诗送匾,赐金建庙,带给五台山前所未有的兴旺和荣耀。此外,康熙皇帝还在这里做了一件极具智慧的事情,那就是为了体现满汉蒙藏一家亲的要求,敕令在五台山选出十座汉传佛教的青庙寺院改为藏传佛教的黄庙,使之成为全国唯一在同一区域兼有青庙和黄庙的道场,让中华儒家文化“和”的理念及其巨大的包容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诠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我们一行六人开着辆面包车,早上从太原出发,到达台怀的时间已是下午三点。夏日炎炎,虽然一路上都开着空调可我们还是觉得比较闷热。没承想到了台怀却是凉风习习,清爽怡人,好一个清凉世界。战友介绍这里号称清凉山,夏日温度不会超过摄氏20⁰,这样凉爽的气候让天南海北的善男信女大都选择在这个时段前来朝拜,成了五台山旅游的旺季。这个时候台怀的酒店都是一房难求,不提前预定根本就找不到下榻之处。幸亏我们在太原拉来了老战友作伴,凭他的关系才得以在他们系统的培训中心住了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刚安顿下来,战友便催促我们抓紧时间往龙泉寺一游。提到龙泉寺,他是一脸的激动与自豪,说那个牌坊的石雕是多么多么的精美,堪称中华一绝,把我们的兴致都吊得高高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从台怀镇向南走了差不多五公里,就到了龙泉寺所在的九龙岗,寺院建在山腰。据传最早是杨家将家庙,当年杨令公战死沙场,杨五郎将其尸骨安葬于此,并立塔建寺以为纪念。九龙岗上有一清泉,自然号为龙泉,寺以泉名,历经千年而不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走近龙泉寺,远远地就看到了战友所说的那座标志性的牌坊高耸于108 级石阶之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没有近看龙泉寺牌坊之前,我们对战友那些溢美之辞还有些将信将疑,当走近实物亲眼感受到它那无与伦比的精美,我们才知道战友之前那些赞誉远不是所言不虚那么简单了。在这样的稀世珍品面前,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是显得苍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这是一座全部以汉白玉精雕细镂分件组装的巨大工艺品,有三门四柱,上层为“品”字型的重檐庑殿顶,极其端庄大气。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石雕艺术,整个牌楼共有300多个构件,灵活采用线雕、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变化多端的工艺手法,刻满了造型生动、出神入化的雄狮蛟龙、奇花异草和飞鸟、人物等。一花一草、一鳞一爪无不精雕细琢,其构图精巧、雕工精湛世所罕见,实在是精美绝伦之作。如此精美的石雕让我们都以为那是古代工匠的杰作,谁知老战友告诉我们这不过是民国初年由当地50多位技艺精湛的石雕艺人用了6年多时间共同雕刻建成的。真是不敢相信,民国时期在这样偏远的地方,民间还有如此多的高人。现在能打造如此精品的能工巧匠可能己近绝迹,这才不过一百年的时间,我们老祖宗历经数千年探索提炼的各种绝技就差不多丧失殆尽了,想想就让人痛心疾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回到宾馆已近傍晚,晚餐吃得很简单,大家都还沉浸在龙泉石坊带来了的震撼之中,想着抓紧时间再到镇上走,期待着有更大的惊喜。所以放下碗筷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向镇上走去,那样的默契也是少有。到景区观光,最闲适的事可能就是这样,饭后消食,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走走,带着新奇的眼光,感受视角和心灵的愉悦,一切忙碌和烦心都被屏蔽,专注于那种轻松的享受,可能不经意间又会邂逅一场惊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果然,我们行不多远就看到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单是那三层翘檐,高低五门的汉白玉山门和高达两米多的深红色围墙就足以让人震撼,再加上门前用整齐四方青砖铺就的宽阔广场更让人有一种庄严与神密之感。山门正中大门的匾额上写着“普寿寺”三个大字,战友说那可不是一般的寺庙,而是一所佛学院,专门培养比丘尼的。学院占地接近二万亩,规模居亚洲首位,学员也多是大学生,知名歌手李娜就在这里出家。战友的话立马勾起大家的强烈好奇,兴冲冲就向院门走去,战友去连忙拦着,说要先问问,这里平时是不太对外开放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应该说我们的运气真是不错,可能那时普寿寺正在扩建之中,当我们靠近大门向里张望时,却见并无人值守,附近有两个年轻的比丘尼在安静地交谈着,看到我们只随意扫过一眼又专注她们的话题去了,于是我们便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院内的光景让人更加惊诧不已,宽阔的院落堪比大型广场,正中的大雄宝殿高高耸立于数十级台界之上,极为宏伟大气,远远超出了我们平生对寺庙的认知。那种感觉有点像第一次看到欧洲梵蒂冈那巨大的教堂一样,眼睛有些顾不过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那时,诺大的院落几乎空无一人。我们几个凝神屏气拾阶而上,来到大殿之内,只见正中供奉着三尊高大的金色佛像,宽阔的大厅分三个区域整齐摆放着数百个蒲团,也是人去殿空。在大厅一角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尼缓慢地敲着木鱼,声音清脆响亮,在空荡的大厅内营造出一种庄严肃静的气氛,让人顿生敬畏。这时战友悄声告诉我们,该让上前拜佛了,这让我有些为难,说实话,之前我也到过许多寺庙,还真没有叩拜过。我也悄声告诉战友,虽然我对佛有敬畏之心,但从未想过要叩拜。犹豫之中,一旁敲木鱼的老尼自言自语地插话:见佛怎能不拜呢?仿佛一道亮光突然从心头划过,让我顿时感到是不是之前对佛有些忽视了,不管管怎么说佛祖都是几千年前的智者,以普度众生为念,怎么说都是有高尚德行的先辈,难到不应该得到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的敬重吗?我之前是不是常常忽视身边的重要事物,而对那些远处难以企及的东西却念念不忘啊!于是我当即决定要到佛像当面去正宗地叩个头了。不过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蒲团,我真不知该在哪里叩拜,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佛像面前,刚要过去,一旁的尼姑又叫往说:拜佛不一定要到正中去拜,那是主持的专座,只要有心,在旁边的蒲团上拜功德是一样的。我心头又是一凛,好一个得道老尼,张嘴就是警句,出口便有禅机!是,我们凡夫俗子总是比较在乎自己所在的位置,而在佛看来,重要的是你是否有心,位置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战友拉着我在就近的位置,先一板一眼教我叩拜之正法,我再一招一式的比划着去做,虽然动作还不是那么自然,不过心是已经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从普寿寺出来,我们又转到了台怀街上,那已是掌灯时分,分散在各处的游客都三三两两地来到镇上闲逛,街面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台怀镇不是很大,从南到北只有三条街,战友领着我们依次走过,边走边介绍,这是曾为清代驻军营区的营坊街,那是原以各类手工作坊、店铺为主的太平街,还有餐饮商家集聚的杨林街,等等。不过,在我们看来,临街的房屋一间接一间的几乎都是经营旅游产品和与佛事有关物品的小商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在杨林街我看到一间小书店,取名“佛国书屋”,觉得很是有点意思,让人忍不住想进去瞅瞅。在那几排摞放整齐的书架上,我认真巡视过去,意外发现有一本《仓央嘉措诗传》,马辉、苗欣宇著的。那时仓央嘉措的诗传的正火,他是活佛,在佛教圣地买活佛的书,几人都觉得有些意义,便像得了彩头一般,每人买了一本,可算当晚最后的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第二天清晨五点多种就被战友叫醒,说是要赶早去“小朝台”,到那里的人特多,晚了就难得上去。路上,战友给我们讲解,所谓“朝台”就是逐一登临五台山五座峰顶分别拜谒五方文殊,由于五座山峰的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一般香客很少有人做到。相传,乾隆皇帝几次临幸五台山想完成“朝台”的心愿都被风雨所阻。于是专门召见在五台山大螺顶修行的高僧青云和尚,让他想出一个既不用攀登每个台顶,又能朝拜五方文殊的办法。这大螺顶是五台山东台望海峰延伸下来一个状如大螺的小山峰,在台怀镇东面,登临此峰可以俯瞰台怀全貌,仰观五台胜景。明代成化年间这里开始建寺,是台怀镇最重要的寺庙之一。皇帝亲诏,当是十分器重了,可是青云和尚回去想了三年也没想出办法来,直愁得茶饭不香,后来还是一个叫栓柱的小和尚帮忙解了这个难题。栓柱的主意其实很简单,就是就是在大螺顶佛寺正殿,将供奉于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全部复制过来,集中供奉,信徒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项,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这个办法果然有效,不仅乾隆皇帝知道后龙颜大喜,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三月专程来此朝拜,将此地赐名“黛螺顶”,并亲笔题诗:“峦炯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文殊像,阇黎凝未识真宗”。从那之后,再到五台山的四方香客和僧众大都选择到到此寺正殿参拜,以代替朝拜五个台顶。为了有所区别,大家约定俗成把上黛螺顶拜佛的称为“小朝台”,而分别登上五个台顶朝拜的,则为“大朝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不到六点,我们就到了黛螺顶脚下,登山的人已经很多。上山的路是一条用五台山青石铺就的石阶,全长508米共1080级台阶,举头而望,山顶掩隐在云雾之中,让人不免发憷。顺着台阶拾级而上,不一会儿双腿就有些打颤,免不了三步一停五步一歇的。但我看到有不少善男信女是以五体投地的大礼,三步一叩,极其虔诚地一路朝拜着向上攀登的。还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才几岁大的儿子也是如此艰难地往上叩行,孩子太小,每次都要妈妈拉着才能以双膝跪下去。两人旁若无人、十分专注地叩拜着,不知他们心中有着怎样的痛憷和愿望,让他们那样执着那样坚毅地向着山顶叩行。可怜的孩子真是让人不忍相看,我便一边在心里默念,佛祖慈悲,让他们的愿望早日实现吧,一边加快了脚下速度,既有不愿总跟孩子后面看着他艰难攀登的原因,也有受到叩行者感染和激励的因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攀行中还看到一些僧人,随身带着鬃刷,每叩拜一次都要把几级台阶认真清扫一遍,让人想到五祖弘忍法师高徒神秀大师那两句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然,后来成为六祖的惠能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参透禅机而继承了五祖的衣钵,但是,能进入一切皆无境界的毕竟是极少数得道高僧,我们这些凡人,确实需要借助一把拂尘,于灵魂深处时时掠过,以保持内心的纯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终于来到山顶,这里已是香烟缭绕,朝阳透过烟雾把晨晖漫洒下来,如佛光普照,疲惫的身心顿时放松,似要超凡脱俗一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按照五台山流行的说法:“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拜罢五方文殊,我们也算是朝台之人了,随后的步履似乎都从容轻松了许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下山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体验缆车,坐在四面通透的车厢内,整个台怀镇的风景尽收眼底,看着扑面而来的画面有一了点飘然若仙睥睨天下的感觉。不过那个速度太快了,真是上山历经艰辛,下山不过一瞬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大概在上午八点左右我们进入了台怀镇中心的寺院密集区,一下见到那么多参差排列、气势恢宏的庙宇,确实让人目不暇接。幸亏有战友轻车熟路的引领,不然,我们有心拜佛也不知从哪里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战友为我们选择的线路是——菩萨顶——显通寺——五爷庙——殊像寺,像流水一样从山顶往山脚穿行,用最短的时间把五台山最有代表性的寺院都走到。他说五台山寺庙众多,我们不要奢望逐一拜到,哪怕走过十分之一都要花费你不少时日,所以做任何事都不可贪大求全。你看,战友的话也带着些禅意了。不过按他所说,我们确实走得轻松闲适,又尽得五台山之精髓,可算是一种最佳安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菩萨顶位居台怀名山灵鹫峰的最高处,是五台山黄庙的代表,地位十分尊崇。相传文殊菩萨就住在这里还曾一显尊容,所以叫做菩萨顶,也称真容院和大文殊寺。可能因其所在的位置高高在上,从北魏孝文帝赐建到宋真宗明成祖御赐改建,菩萨顶一直深得皇家亲睐。有了皇帝的背书,这里想不火都不行。不过在清代前的上千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青庙,是清顺治皇帝御赐才改做了黄庙。随后的康熙、乾隆二帝更是直接将之辟为其到五台山拜佛的的行宫,犹如皇室家庙。并赐予菩萨顶大咧嘛提督印,命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需向其进贡。硬是让这里的大喇嘛有了官家身份,也将菩萨顶推至五台山黄庙统领的地位,成为藏传佛教的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因为地处绝顶,菩萨顶空间布局比较紧凑,寺院建筑全都依山势筑就,自然而得体。穿行于寺院楼台之间,可以远眺青山,俯瞰庭院,视野十分开阔,毫无逼仄之感。加上一色红墙金顶的建筑,气宇轩昂,金碧辉煌,尽显皇家气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菩萨顶山门高耸于108级石阶之上,就像端坐云台的菩萨俯视着芸芸众生。战友介绍这里就是鲁智深出家醉打山门的地方。不愧是英雄豪杰啊,是那样我行我素,选这样的地方下手,最后还能修成正果。必须感叹佛祖神明,任你罪孽深重,亦能回头是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显通寺在菩萨顶的下方,紧紧挨着,也是一个深受皇家器重的地方。最早就是东汉明帝时两位天竺高僧开建明帝赐名的大孚灵鹫寺,灵鹫峰之名也因此而来。北魏孝文帝时又大规模扩建,唐明两代都曾重修,先后赐名“大华严寺”和“大显通寺”。以最古老、规模最大寺院的资格居五台山青庙之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显通寺占地120多亩,现存建筑大都是明太祖时期奉赐重修的,多达400余座。到底是青庙,建筑风格与菩萨顶大相径庭:庭院开阔,步道通畅;一色青砖黛瓦、丹柱红窗、宽敞大气的殿堂参差栉比;更兼坪草茵茵,苍松郁郁,古柏森森,静穆中透着勃勃生机。相比于黄庙的皇家气派,显出更多的清净沉着和古朴庄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接下来我们到了五台山最热闹的地方五爷庙,这里所供奉的是东海龙王第五子。传说文殊菩萨曾向东海龙王借来清凉石把酷热难当的五台山变成风调雨顺凉爽宜人的避暑胜地,因此,在佛门供起了龙王,并将之演绎为文殊菩萨的化身称作广济龙王菩萨。而且相传这五龙菩萨最是灵验,真个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于是大家又给了他一个中国化的称谓——五爷,通俗且亲近。在这里,你不得不佩服国人在佛教中国化中的超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中西结合本土化的佛庙,才能更多得到国人的认可和亲近。平凡百姓求得就是一个风调雨顺,信得就是一个有求必应。因此,五爷庙成了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地方,点灯敬香求佛许愿的人齐聚于此,诺大的香炉前是人来人往,直围的水泄不通。远近慕名而来的香客,到了这里一概大方起来,一把一把的请高香送油灯,真可谓不到五爷庙不知佛家香火之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与五爷庙相对的还有个大戏台子,据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世人就专门建了这么个舞台投其所好。我们去的时候山西省晋剧团正在这里演出古装戏《打金枝》,吸引了好多香客在此驻足,连那些老外也兴致勃勃的穿前串后看“东洋景”。观众席上不时爆发出阵阵叫好之声,把个人潮如流五爷庙搞得更是热闹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五台山之行的最后一站放在殊像寺,它是文殊菩萨之祖庭,里面供奉着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高达9米,让每个走近他的人都自觉渺小。战友介绍,民间传说这尊菩萨的头像是当年工匠按文殊在云端显圣的形象用荞麦面塑造的,远近闻名,流传甚广。殊像殊像文殊之像,特殊之像,不知寺名取意是否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进入殊像寺的时间很巧,那里正在做法事。殿内笙乐共鸣,经声齐诵,殿外一年轻和尚在奋力敲钟,钟声清脆洪亮,荡涤心灵。一时间熙熙攘攘的游客都不禁停下了脚步,屏心静气,神色肃然地立于一旁。法事时间不长,当那穿透力极强的乐声钟声颂经声渐渐消散的时候,肃立的人群也渐渐活跃起来,烧香拜佛,争先恐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离开殊像寺,时间已经不早了,两天的所见所闻给了人太多的震撼与感悟。返程的路上心情一直难以平静,一个声音总在提示着要留下点什做为此行的纪念。不知是不是受到佛的启示,那天灵感来得也比较快,还没回到太原,一首七律已成熟于胸,诗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紫府盛名远中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千峰集瑞在台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黛螺佛聚香徒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五爷神灵信众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菩萨顶高彰御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显通寺阔摒尘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清凉世界清凉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僧俗相宜笑口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