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宁静致远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武江波</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近日看到一段视频,有一位专家用五个同音字,总结出人生的五种追求。一是“净”,即心里要干净,要自净其意,心无杂念;二是“静”,要安静下来,心如止水;三是“敬”,要恭敬、敬业敬畏;四是“镜”,心若明镜,要反求诸己、自鉴自醒;五是“境”,要上到一个专注的高维修行境界。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出成果。细想一下,很有道理。心有杂念不行,心浮气躁不行,不敬畏事业不行,心不自悟不行,达不到高维境界不行。而在这五条之中宁静最重要,因为人只有进入宁静的状态,才能积蓄力量,才能实现追求!</p><p class="ql-block"> 古代生活节奏缓慢,人们思考的多,很早就感受到“宁静的力量”,不然怎么会有“宁静致远”这个成语?</p><p class="ql-block"> 魏晋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乡间,在并不太偏远的地方追求清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情,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他能在“人境”“结庐”,还在庐中写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辞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还能写出寄托自己理想,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记》,成为一代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p><p class="ql-block"> 唐代慧能法师常有一颗平静的心,面对每天平凡的劈柴打扫等琐事,他却能吟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样哲理味浓浓的偈句(慧能《菩提偈》),能汇出《六祖坛经》那样的哲作,从而成为一派禅宗大师。</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王维喜好清静。从他的诗里可以体会出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span style="font-size:18px;">《渭川田家》)</span>,心中不静是写不出来的。他晚年时,干脆写自己“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达到了一种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宋代苏东坡更是在政坛被一贬再贬,贬到海南的边天涯海角了,仍然心里很平静,既能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密州出猎》)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样豪迈、壮怀激烈的词句,也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那样胸怀坦荡、洒脱的名句,写出了自己面对苦难降临的平静和经历苦难的释然,成为了“东坡垦荒”的千古居士。</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安静下来,浸入生活拒绝浮浅。一位书法大师在电视台作公益广告中。他奋力写出“浮躁”二字,然后大大地打了个叉,其实是在有针对性地告诫世人,现代社会更应该“戒除浮躁”。</p><p class="ql-block"> 确实,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如果能学会沉静下来,将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一样的收获。一位曾在政坛闪烁一时的老领导,后因一些原因变得仕途坎坷,但他及时调整心态,让自己接受了平静的生活。退休后不仅写了回忆录,还写了不少文章。他还能静心作画,那热闹的花鸟和顽皮的孩童画,正是他心境的展现。</p><p class="ql-block"> 虽处现代社会,身边仍有许多朋友能够寻找“宁静致远”的力量。使他们在事业瓶颈期,找到了战胜困难的力量;使他们在人生坎坷期,重新找回了信心;使他们在退休之后,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p><p class="ql-block"> 2025.2.11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