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节义壮西湖——应约为《西湖文澜》续集撰稿

玉湖陈天宇

<p class="ql-block">《西湖文澜》(续集)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 本集遴选第11~15届五届《西湖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70余位作者的文稿,基本沿袭《西湖文澜》(首集)栏目设置,分设“综合保护与传承弛扬”、“西湖历史文化”、“西湖名人文化”、“西湖景观文化”、“西湖艺术文化”、“西湖旅游文化”6个栏目。自1995.11举办首届西湖文化研讨会后,至2023.11已连续举办了15届西研会,同时出有15册《西湖文化研讨会论文集》。</p><p class="ql-block"> 由分属市科协、市社科联的8家社会学术团体持续跨界联袂举办“西湖文化研讨会”,组织广大专家学者、热心市民会友参与,已成为杭州特有的城市文化现象。30年来经过西研团队的共同耕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为西湖成功申遗、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首届西湖文化研讨会举办30周年,正式出版《西湖文澜》(续集),集中展示近10年来西研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是30周年纪念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西湖陈忠肃公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与民族英雄陈文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莆田 陈天宇</span></p><p class="ql-block"> 陈文龙作为一个清官廉吏,一个直言敢谏的朝廷大员,是历史上一位难得的深得百姓拥载的官员。杭州西湖葛岭智果寺旁的陈文龙墓,更是承载着浙江民众特别是杭州民众对陈文龙的敬仰和爱载。</p><p class="ql-block"> 尽管陈文龙难以见容当时的官场,仕途坎坷,但始终深得民众爱戴。陈文龙能够在南宋王朝濒临倾覆,周边郡县都陷落的情况下募兵万众,与之一同浴血奋战,困守孤城兴化。他担任闽广宣抚使,深得闽粤百姓拥戴,至今广东海南一带有一两百万民众称自己是陈文龙的后裔。福建及台湾至今保有几十座供奉陈文龙的尚书庙,福州多地每年举办纪念陈文龙的文化活动。莆田目前建有充满陈文龙文化元素的玉湖公园和玉湖新城,杭州的文化界人士和民众更是多年坚持为陈文龙举办文化节。</p><p class="ql-block"> 陈文龙在杭浙很得民心,据《陈忠肃公年谱》载,陈文龙于宝祐四年(1256)丙辰(二十五岁)时,补入太学,累捷私试。从此,陈文龙就久居临安,与浙江结下不解之缘。《嘉靖仁和志》载,“元改武穆第为西湖书院,因建祠奉武穆为土神,后改书院为仁和学祠,神如故,今学徙湧金门南,宜奉陈文龙为土神,以文龙游太学时尝梦武穆请文龙交代故也。”清浙江名士俞樾(曲园)《重修陈忠肃公墓记》中亦提到:“公生前有岳忠武见梦之异,莆田县志并谓岳忠武是公前身,此固无据之言,然考智果寺旧在孤山,宋绍兴间分为二,一徙栖霞岭今为岳王祠,一徙葛岭则公之墓即在其旁。何公与岳王皆与智果寺有缘欤。”可见在太学时浙人已流传诸多陈文龙的传说。而后陈文龙为越州通判及官御使台时,更是以他的亲民爱民和直言敢谏赢得了浙江士民的普遍好评。许多关于陈文龙的传说都是从杭州首先流传出来的。当年陈文龙被械押杭州时,杭州百姓传言岳武穆的后身来了,纷纷上街迎看(《宋史·陈文龙传》载:“先是杭人梦两街驺哄传岳武穆代者至,密视之则公也”)。后来关于陈文龙墓长刺竹,与岳墓松无北枝,皆为忠魂义魄所凝的传说也是从杭州传出来并在杭州方志(《万历杭州府志》《万历钱塘县志》等)中得到记载。浙江人民不仅对陈文龙十分敬仰,对陈文龙墓也十分爱惜。明代为陈文龙修墓祠及陈文龙母祠的是浙江杭州的官员。明正德三年大理寺评事徐元稔奏请就墓前建祠,天启三年杭州知府李烨然详请按院修祠葺墓并立一祠别祀陈文龙母。清代发起修葺陈文龙墓的是浙江绅士丁松生,同时浙江孙康侯还收集宋史本,编纂《陈忠肃公墓志录》,浙江名士俞樾(曲园)为之作序。前些年浙江省政府参事室桑士达等参事撰写《保护陈文龙墓,并建设其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事案,得到浙江省成副省长的重要批示。浙江省政府还把陈文龙墓与岳飞庙、于谦祠等一道列入爱国主义旅游专线。浙江省上百位文史专家、作家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为修复杭州西湖陈文龙墓鼓与呼,并成功推荐陈文龙墓和岳飞墓一道成为宋韵十大遗迹,这些都彰显了浙江省政府和民众对为了彰扬中华民族血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陈文龙墓这一文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 浙江人民在元朝统治下,敢于传播关于陈文龙的传说,敢于上街围观,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敬仰民族英雄的情结,这与当年杭州先辈崇敬岳飞是一脉相承的。我一直相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是深扎在民间最底层的。从宋末看,多次出现君降臣不降,官降民不降的情况,以至于崖山海战时十万殉难者浮尸海上,都证明了这一点。浙江作为中华文化深厚的一块土地,从当地士民对陈文龙的态度上便可看到他们内心和骨子深处的忠义和坚强。</p><p class="ql-block"> 陈文龙不仅赢得了浙江百姓的敬仰,在福建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力。陈文龙就义后,在福建许多地方建起了陈文龙的祠庙。这些祠庙的信仰还传播到台海两岸乃至琉球群岛。莆田人民不仅坚决支持陈文龙的抗元义举,在他殉国后还通过各种形式坚持斗争,并在元朝高压态势下想方设法纪念他,比如在元朝统治期间莆田士民伪托杨公太师之名,广建庙宇一百多座以纪念陈文龙(其证据就是杨公太师的诞辰恰好正是陈文龙殉国之日)。民间有闽南地区汉畲民众以陈文龙女儿陈淑贞(许夫人)名义坚持抗元斗争达将近十年之久的传说,并建有纪念陈文龙女儿的许夫人庙。林则徐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到福州台江“万寿尚书庙”祭祀陈文龙,并题写对联云:“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把陈文龙与文天祥相提并论,对陈文龙的爱国精神给予充分肯定。1919年,福州阳岐人、大思想家严复发起重修阳歧尚书祖庙,亲自撰写《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并为祖庙题写镌刻了3副石柱联,还赋诗:“天水亡来六百年,精灵犹得接前贤。而今庙貌重新了,帐里英风总肃然。”表达了对陈文龙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景仰之情。1929年,莆田籍清末进士、翰林张琴受乡亲之托,前往杭州重修陈文龙墓时,写下了一副楹联立于墓前,联云:“南宋两状元,理宗丙辰科,度宗戊辰科,十余年甲第联镖,千古文章标节义;西湖三忠肃,前身岳少保,后身于少保,一抔土松楸相望,双悬日月照乾坤。”在南宋王朝最后的日子里,陈文龙影响很大,至今广东及海南,许多民众坚称自己是陈文龙的后裔。陈文龙在台湾的影响也比较大,现在马祖和金门陈文龙尚书庙香火依然鼎盛。</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朝对陈文龙忠义精神的肯定和弘扬就不用说了,就连元朝统治者也是敬畏陈文龙的。当年陈文龙岳庙殉国后,元世祖嘉其忠义,葬其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元朝元贞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朝廷颁《录用忠臣子孙诏》,诏书中称:“皇帝圣旨,有宋忠臣陈文龙、陈瓒乃死于节,可谓得其处矣。近编国史,显迹具存,其子若孙理宜举用。主者施行。”据《弘治兴化府志》载:“朝廷特遣宣使李文虎齎诏至郡寻访文龙子孙,将录用之,而卒无一人应之者,盖其流风遗烈传至其子若孙而犹未艾云。”</p><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葛岭这座由曾任民国政府主席谭延闿题写墓牌的“宋参知政事陈忠肃公墓”应该得到进一步修复,让它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文物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像陈文龙这样连对手都不得不敬畏的民族英雄,我们没理由把他谈忘。正如1917年参与报道杭州西湖陈文龙清明祭墓仪式的一位记者对陈文龙后裔所说的:“我们都是陈文龙的传人,你们是他的血脉传人,我们是他的精神传人。”陈文龙作为历史上一位具有中华民族崇高气节典范的感人形象,必将振奋广大民众的家国情怀,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凝聚海内外华夏子孙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