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日,有幸随锦州市世纪户外群到此游览,了解了八塔山的由来和历史,丰富增长储备了知识,亲眼目睹了八塔山的独特之美。此山虽然不高但登上山顶四周望去,也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意,脚踩大地山河,头顶蓝天白云,确有顶天立地之感,心情无比舒畅,请随着我的摄像头游览八塔山。</p> <p class="ql-block"> 八座塔历经千年沧桑,部分塔身已残缺不全,像八位饱经风霜雪雨的老者屹立于每座山峰之巅,述说着千年的历史变迁,见证着世间烟火,这是一处历史古迹,现存已经为数不多了,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应该加以保护与修缮,保护文物,人人有责。</p> <p class="ql-block"> 八塔山位于辽宁省义县城南前杨乡八塔子村,南临沟壑,北靠季节河,西连群山,东距锦承铁路1.5公里,东北距县城11公里。八个青砖小塔的高度在3.45米到1.91米之间不等,建筑造型独特,形式新颖多变,包括正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与十面形等,构造简单且无雕饰,但形制大小各异。一号、二号、七号、八号塔均为方形三层密檐塔,一层设有壶门;三号塔为单层五边形;四号塔则为平面十边形;五号塔和六号塔则为六边形,这八座塔分别矗立在形似飞腾的龙形山上八个凸起水成岩山峰之巅,塔体朴素而挺拔,排列错落有致,展现出一种浑厚大方的美感,别具风格,因此得名“八塔山”,是一处别具一格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八塔山四至六塔南侧山坡上曾建有娘娘殿三间、药王殿一间、僧舍三间,并置石碑二通、铸铁钟一口。七塔东南曾有望海寺三间,内供释迦牟尼像。建国前,每年农历四月十八这里有庙会,大车小辆摆满河滩山脚,游人络绎不绝,十分热闹。解放战争中寺僧逃遁,解放后又无人管理,建筑和碑、钟等多数毁坏丢失。</p><p class="ql-block"> 八座塔始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前后的辽代中期,与义县奉国寺的建造年代一致,距今已有一千零五年的历史。辽圣宗帝(耶律隆绪)年间(公园982年)始,鼎盛的佛教文化取代了多神的萨满教,圣宗自称是释迦牟尼转世,提出了“佛即我,我即佛”的理念,因此建造了这八座塔来纪念佛祖一生的八个阶段,构建了八座宝塔。这八座塔是世界上唯一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涅槃的八个辉煌阶段的塔林,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堪称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山上还有一尊掩映在绿树中的观音像,增添了仙气。</p><p class="ql-block"> 关于八塔山的传说并不多,但其建筑本身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八塔山是一个值得一探的神秘之地,山上开满了紫色的荆条花,景色优美。</p> <p class="ql-block"> 八塔山全貌</p> <p class="ql-block"> 一号塔塔铭为“净饭王宫生处塔”,纪念释迦牟尼在净饭王宫的出生。净饭王宫即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时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王宫,净饭王即迦毗罗卫国王,乃释迦牟尼之父。此塔铭明确指出释迦牟尼生于迦毗罗卫国王宫,是净饭王的王储,是这一古老国家的王位继承人。但是,这位王储在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竟然舍弃了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几近周折,经六年苦行,终于在菩提迦耶城的菩提树下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记诸理,随之而“成道”。</p> <p class="ql-block"> 二号塔塔铭为“菩提树下成佛塔”,象征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塔铭的由来源于菩提迦耶城。因其城被传为释迦牟尼成道之地,所以北宋前期游印度的中国僧人在此立碑,共有汉文碑刻五方,其中最早者立于公元十世纪八十年代,最晚一方立于宋明道二年(1033年)。由于佛道故事讲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成道”,因而是做为原生于印度这一树种的名字“菩提”二字也便成了佛教的专用名词,有了“觉”、“智”、“道”的意义,以指豁然开悟、如人睡醒、旭日开朗的彻悟境界还可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p> <p class="ql-block"> 三号塔塔铭为“鹿野苑中法轮塔”,纪念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中开始传教,为乔陈如等人说“苦、集、灭、道”“四谛”以及“八正道”,佛经称为“初转法轮”。关于鹿野苑,唐代高僧玄装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中载言曰:“双林八水,味道列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佛经载鹿野苑右天竺波罗奈国。佛教神话说,佛之前身为波罗昵斯国王,有林地养鹿,每日以一鹿供王充膳。有孕鹿垂产,鹿王菩萨告王愿以身代。王感菩萨仁慈,悉放群鹿,因名施鹿林,故有鹿野苑之称。</p> <p class="ql-block"> 四号塔塔铭为“给孤园中名称塔”,纪念释迦牟尼在给孤园传法。“给孤园”,即“给孤独园”的简称,也称为“祇树给孤独园”或“祇园”,乃佛家园林名,为古中印度侨萨罗国舍卫城长者给孤独所购置,为佛说法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说:“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园。”初为释迦牟尼去舍卫国说法时与僧徒等停居之处,后业演化成僧寺的泛称。八塔中造此塔,实为辽末统治集团欲借大兴佛寺、浮屠之举,用以挽救没落衰亡之势。据传,造塔同时,并于四号塔南坡中间平台上造有佛寺,可惜如今已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五号塔塔铭为“曲女城边宝积塔”,纪念释迦牟尼在曲女城的活动。此塔铭佛典中虽款言释迦牟尼生前于此有何活动,但玄奘旅居印度时,却目睹曲女城人烟稠密、繁盛富饶、佛教寺院林立的盛况。据玄奘所记,可知曲女城为当时北印度大城。查曲女城亦作羯若鞠堵,《佛国记》作蜀饶夷城,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为印度戒日王的都城,在今北方郡境内之卡瑙季。可惜此城在十一世纪初,伽色尼王朝马默德入侵时被毁。佛教中之所以将曲女城也列为释迦牟尼一生中的一个阶段,大概就是因那里佛教繁盛而以代表释氏所创佛教广为流传的阶段吧。</p> <p class="ql-block"> 六号塔塔铭为“耆堵崛山般若塔”,纪念释迦牟尼在耆阇崛山多次讲法,“耆堵崛山”,乃梵文音译山名。其中“耆堵”义译为鹫,“崛”为头,以同顶形如鹫而名。其山又名鹫峰山或灵鹫山,相传为释迦牟尼说法处,在印度阿耨达王舍城东北,省称为耆山或耆词。铭中之“般若”,乃梵语“智慧”一词,佛教用此,意为脱离妄想,归于清净。筑塔记佛祖八段之一,是言佛法无所不在。</p> <p class="ql-block"> 七号塔塔铭为“庵罗卫林维摩塔”,“庵罗卫林”即庵罗园,纪念释迦牟尼讲授维摩经。其园在古天竺毗耶离,佛教传说为佛说《佛摩诘经》处。高僧法显《记传》载曰:“毗舍离城城北大林重阁精舍……城南三里道西,安婆罗女以园施佛作讲经处。”铭中之“维摩”是指维摩诘,乃释迦同时人,也作毗摩罗诘,意译作“无垢”或“净名”。其人曾向佛弟子舍利弗、弥勒、文殊师利等讲说大乘教义。其人与舍利弗等问答大乘教理之辞记录成典后称为《维摩经》,此经合称为《维摩诘所说经》。筑塔以此为佛之一段,是言传佛法者之广。</p> <p class="ql-block"> 八号塔塔铭为“婆罗林中圆寂塔”,象征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下入灭。释迦牟尼于鹿野苑中完成“初转法轮”之后的45年间,在中印充各地游行教化,获信很多,人们尊其为佛佗。于80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婆罗双树下涅槃。</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山门左牌匾</p> <p class="ql-block">山门右牌匾</p> <p class="ql-block">八塔山风景</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财神殿</p> <p class="ql-block">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八塔山</p> <p class="ql-block">摄影:阿军0252</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制作:阿军0252</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日</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