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节”古今谈</p><p class="ql-block"> 四川达州 庞戢武/文</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的热闹已进入尾声了,但不少人对“春节”这一概念不够明白,我在这里谈一点小知识。</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p><p class="ql-block"> 日历上标注的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但具体的庆贺活动已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最高潮。</p><p class="ql-block"> 其命名,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变迁过程。</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关于春节命名的大致情况。</p><p class="ql-block"> 一.在古代。</p><p class="ql-block"> 在先秦时期,春节被称为“上日”或“献岁”。</p><p class="ql-block"> 在两汉时时,春节被称为“三朝”、“岁旦”或“正旦”。</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宋元明时期,春节的名称包括“元旦”、“岁日”、“新正”或“新元”。</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春节一直被称为“元旦”或“元日”。</p><p class="ql-block"> 二.近代与现代名称变迁。</p><p class="ql-block"> 1912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为了与国际接轨,孙中山先生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而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p><p class="ql-block"> 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将阴历元旦定名为“春节”,这一提议随后被批准,使得“春节”成为民国以来的官方称谓。</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农历正月初一正式称为“春节”,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三.春节的现代意义。</p><p class="ql-block"> 虽然“春节”的命名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其习俗和庆祝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春节的习俗和活动丰富多彩,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舞龙舞狮、逛庙会、赏花灯等等。</p><p class="ql-block"> 这些活动都寓意着吉祥如意、团圆幸福、辞旧迎新等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同时,春节也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是中国最大的人流潮。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佳节,表达亲情的温暖和关爱。</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一个庆祝新年到来的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的重要时刻。</p><p class="ql-block"> 今年,国家规定,春节的假期又多了一天,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2025.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