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佛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紧依着南明山侧,始建于东晋。</p><p class="ql-block"> 2013年,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 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 建成后屡建屡毁,寺名也经历了 瑞像寺、宝相寺、石佛寺、毗卢阁、南明寺 等变更。</p><p class="ql-block"> 直至光绪年间(1871-1908年)重建,称大佛寺。</p><p class="ql-block"> 如今山门上方匾额为 赵朴初 先生所题。</p> <p class="ql-block"> 放生池在 大佛寺 外山门内。放生池是一般佛教寺庙中的固有建筑,但在 新昌大佛寺 更有平添景色的妙用。不管是香客还是游客,一进入外山门,就会被两处清澈的水池所吸引,水面映照着两面青山、四面绿树,佛门净地的感觉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昙光尊者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该塔为纪念 大佛寺 开山祖师 昙光 于1994年所建。</p><p class="ql-block"> 昙光(公元286年—396年),东晋高僧,昆山人,少习禅。《浙江通志稿》称其为佛教入浙“习禅之祖”,驻锡 石城寺 53年,世寿110岁。 </p> <p class="ql-block"> “智者大师纪念塔" 建在两放生池间的山坡上,为纪念智者大师 智顗 而建。</p><p class="ql-block"> 智顗 为隋唐间中国佛教大家天台宗的创始人,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应晋王杨广之请,自天台赴扬州,途经石城寺。因病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圆寂于此,后移葬天台山塔头寺,在圆寂处建有衣钵纪念塔。因天台宗在日本流传甚广,新昌大佛寺也就成了日本游客经常观瞻朝拜之地。</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 的主要殿堂有 天王殿、西方殿、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藏经楼、隐鹤楼 等。还有千佛院、智者法塔 等建筑,此外还有朱子题字、隐岳洞、无量桥、放生池、龟化石、回音殿、米芾所书“面壁”题刻、古银杏、解开岩、七寸头、月峡等名胜。</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寺庙,但非常有序地散建在不大的山谷之中。繁华与宁静,巨大与微小均被巧妙地统一在石城山的山谷之中,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兼胜,这可能就是大佛寺始终保持香火旺盛的秘笈所在。</p> <p class="ql-block"> 进寺迎面就是古朴的大佛寺二山门石牌坊,横梁上“石城古刹”四字,为著名书法家 沙孟海 先生所题;下面两边楹联:“晋宋开山天台门户,齐梁造像越国敦煌”为百岁老人 、清代末科(1906)秀才 苏局仙 所书,正是对大佛寺久远历史的精准概括。</p> 游客 香客众多 蜡梅盛开 走过一条细长的通道,如今成了”网红打卡点“。 <p class="ql-block"> 红、黄、黑 等不同颜色组成的飞檐翘角建筑若隐若现,通道围墙迂回曲折。</p> 清道光年间著名书法家 涂鸿占 书“南无阿弥陀佛”。 北宋著名书法家 画家 米芾 书“面壁”。 进入弥勒内院,即见大佛殿。 <p class="ql-block"> 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在石城山仙髻岩的一穴石窟之内,石窟之外有建筑宏伟的 大雄宝殿。殿外流水淙淙,殿内香雾缭绕,是大佛寺的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 宝像庄严,慈眉善目,微笑着凝视每个“凡夫俗子”。</p><p class="ql-block"> 大佛造像座高2米,身高13.74米,头部高4.8米,耳长2.8米,鼻长1.48米。</p><p class="ql-block"> 整个造像比例协调,充分考虑了人们观赏的视角,被学界称之为“江南第一大佛”。</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南齐永明四年(486年),石城山来了一位叫 僧护 的和尚。相传僧护常见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于是他发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巨型弥勒佛大像。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成造像的面幞,临终前仍发誓“来生再造成此佛”。</p><p class="ql-block"> 直到梁天监六年(507年),梁建安王 萧伟 派当时最著名和尚 僧佑 到此主持续凿工程。在 僧佑 努力之下,终于在天监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从此开始了真正 大佛寺 的历史。 大佛寺的开凿年代与规模和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相近,比四川乐山大佛早200多年,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尊石雕大佛之一。</p> 殿上的“逍遥楼”三个字,是 唐朝著名书法家 颜真卿 于公元770年的亲笔,时 颜真卿 已六十多岁。 <p class="ql-block"> 石弥勒像方脸长耳,螺发肉髻,宽额细目,方颐薄唇,着袈裟而袒胸,作全跏趺坐,双手姆指相抵交迭腹前作禅定印。内胎为依山凿就的石佛,颈部以下敷泥贴金。</p><p class="ql-block"> 根据记载,在历次修葺过程中,造像的坐姿、两膝、手足等造型几经变化,唯头部面容基本保持原貌。</p><p class="ql-block"> 由于造像十分高大,因此当初在雕凿时有意放大头部,超过了全身的三分之一,使信众在参拜时感觉佛像的头部和身体比例很相称,较好地解决了视觉差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石弥勒像 法相庄严,秀骨清相,气度娴雅,体态匀称,显露出沉静、智慧、坚定、超脱的内心世界。造像衣褶流畅飘逸,准确地表现了丝绸的柔软质感和人体曲线;其袒露部分,精微而妥贴地表现出肌肤的润泽,表现出古人高超的佛教造像技艺。</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四个字是 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 俞樾 书写。俞樾 是现代诗人 红学家俞平伯 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p> <p class="ql-block"> 新的大雄宝殿,匾额为 赵朴初所题。</p> 大悲院(观音阁)建自1998年,1999年告竣。由大悲阁、华藏世界、明心楼、祖师堂、念佛堂组成。<br> <p class="ql-block"> 赵朴初 题匾额</p> 大悲阁主殿大悲阁,建筑巍峨精美,其造型体现了观音庄严中带秀气,亲切中蕴稳重,达到庄严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div> 二层五开间,通面宽18.87米,通进深16.83米,高20.84米,建筑面积961平方米。<br></div> <p class="ql-block"> 下层殿中供奉 自在观音像,立于覆莲座之上,高7.5米;上层供奉 千手千眼观音 及其32应身像。千手观音,实为42手,中央两手合掌致意,其余40手各执一法器,手心绘一眼,每手据说有25种功用,合千手千眼,寓言观世音悲愿宏深,接物利生,随机应观,历来为善男信女所喜爱。</p><p class="ql-block"> 下层为内坛,专作佛事。</p> <p class="ql-block"> 二层供奉千手观音、白玉观音,并设置“华藏世界”,通过周围镜子的反照,便游客恍若置身于佛家世界,感受佛学禅机。</p> 华丽 典雅 大悲阁 前面有砖雕照壁,古雅大方,长16.2米,高5.8米。正面砖雕,其内容为十八罗汉拜观音。 走出 大悲阁 ,居高看 弥勒殿。 夕阳西下,该回家了。 大佛寺 石弥勒像 是南朝石窟造像硕果仅存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是佛教中国化演进的直接参与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价值。<br> 石弥勒像 体现了南朝士大夫信仰与思辨相结合的精神世界。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其一席之地,范文澜的《中国史简编》、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及金维诺所作的《中国美术史论述》中都作了记叙。<div> ( 弘一法师的手笔 “佛”)。</div> 注: 文中部份文字摘自”百度百科“ 等网络资料。 Qi Hang 摄影 制作 于 2025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