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认知隔离,深化艺术欣赏

青州岳玉雪

<p class="ql-block">打破认知隔离,深化艺术欣赏</p><p class="ql-block"> 独立学者艺术家 岳玉雪</p><p class="ql-block">摘要:本文深入剖析艺术欣赏中认知隔离层这一关键障碍,详细阐述其含义、具体表现、对艺术欣赏造成的阻碍,以及切实可行的突破方法。通过对知识储备不足、个人经验局限、思维定式束缚和文化差异影响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认知隔离对艺术欣赏的负面影响,并结合丰富案例提出加强艺术知识学习、丰富个人生活体验、培养开放思维以及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等突破路径,旨在助力欣赏者跨越障碍,深入领略艺术之美,提升艺术欣赏水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 从梵高色彩浓烈、笔触奔放的《星月夜》,到贝多芬激昂澎湃、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再到莎士比亚充满人性纠葛与哲理思考的戏剧作品,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然而,面对这些伟大的艺术创作,人们的反应却大相径庭。一部分人能被艺术深深触动,仿佛与创作者进行了一场灵魂对话;而另一部分人却如同置身迷雾,对作品的精妙之处毫无察觉。这种差异的背后,认知隔离层成为了横亘在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深入探究这一现象,对于推动艺术欣赏理论的发展和提升大众的艺术欣赏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认知隔离层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认知隔离层是指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由于欣赏者自身认知层面的多种复杂因素,在其与艺术作品之间构筑起的一种无形且顽固的隔阂。这种隔阂并非物理上的存在,却如同一个无形的屏障,严重阻碍了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内涵、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感受,使得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被充分挖掘和领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认知隔离层的表现及对艺术欣赏的阻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1 知识储备不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艺术知识体系犹如一座宏伟而复杂的大厦,涵盖艺术史、艺术流派、创作技法等多个不可或缺的层面。若欣赏者在这些方面储备匮乏,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难以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及风格特点。以印象派绘画为例,印象派强调对光影瞬间变化的捕捉,莫奈的《日出·印象》便是这一艺术理念的典型代表。在这幅作品中,莫奈运用灵动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展现出日出时分港口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景象。然而,若欣赏者不了解印象派这一艺术流派的诞生背景,不明白当时的艺术家们试图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对自然光线和色彩的真实描绘,也不熟悉他们独特的创作技法,如通过色彩的并置和交织来表现光影的变化,那么在面对《日出·印象》时,可能仅仅将其视为一幅色彩斑斓却略显凌乱的风景画,无法体会到画家通过色彩和光影所传达出的对自然瞬间之美的敏锐洞察,更难以理解印象派绘画在艺术史上的革新意义。同样,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如果对音乐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以及各种音乐体裁缺乏了解,就很难分辨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华丽庄重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情感奔放,也无法理解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的各种音乐技巧和表现手法所传达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2 个人经验局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文化背景如同滤镜,深刻影响着对艺术作品主题和情感的感知。艺术作品往往是创作者生活感悟的凝练,当欣赏者缺乏相似的生活体验时,就很难与作品产生深层共鸣。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生动描绘了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命运,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与无奈。对于那些生活在现代社会,从未经历过旧时代的贫穷、压迫和社会不公的人来说,可能很难真正体会到祥子在困境中挣扎的痛苦,以及他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奈。又如,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了1900这位天才钢琴家一生都未曾下过船,在有限的空间里用音乐表达对世界的感知和内心的情感。如果欣赏者没有对孤独、梦想以及对某种纯粹热爱的执着追求的体验,就很难理解1900最后选择与船共亡的决绝,也无法感受到这部电影所传达出的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3 思维定式束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如同无形的枷锁,紧紧限制了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接受。在传统审美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用固定的标准去评判艺术作品。在绘画领域,传统观念常以写实为衡量绘画水平的重要标准,然而现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创新性的特点,许多艺术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规则。当面对康定斯基那些充满抽象线条与色彩块面的画作时,一些受传统思维束缚的人会因无法从中找到具象的物体形象而难以理解,甚至否定其艺术价值。例如康定斯基的《构成第八号》,画面中没有具体的物象,只有各种几何图形和色彩的组合。对于习惯了具象绘画的人来说,这幅画可能看起来杂乱无章,毫无意义。但实际上,康定斯基通过这些抽象的元素表达了他对宇宙、音乐和精神世界的理解,每一个图形和色彩都蕴含着他独特的情感和思想。同样,在文学领域,一些读者习惯于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写作手法,对于意识流小说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由于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独特的内心独白描写,他们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难以接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4 文化差异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同文化背景孕育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蕴含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成为艺术欣赏中的一道难以跨越的壁垒。以中国书法艺术为例,书法不仅是文字的书写形式,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等思想在书法的笔法、结构和章法中均有体现。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书法可能仅仅是一些复杂的线条组合,难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独特韵味和文化意境。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其飘逸流畅的笔法和优雅的布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中的每一个字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书写符号,而是蕴含着王羲之对自然、人生的感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自然之美的追求。然而,对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和书法的审美标准,很难理解这幅作品的精妙之处。同样,西方艺术中丰富的宗教题材,若欣赏者不熟悉基督教文化,就很难理解作品中众多宗教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以及作品所传达的宗教情感与精神追求。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描绘了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场景。画面中人物的姿态、表情以及画面的构图都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寓意,如果不了解基督教的相关故事和教义,就很难理解这幅作品所传达的神圣与庄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突破认知隔离层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1 加强艺术知识学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系统学习艺术知识是突破认知隔离层的基础。可以通过阅读专业的艺术史书籍,从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梳理艺术发展的脉络,了解各个时期艺术风格的演变与特点。例如,阅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可以全面了解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艺术发展历程,书中详细介绍了各个艺术流派的诞生背景、代表艺术家及其作品特点。参加艺术讲座也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讲座中,专业的艺术学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创作技巧以及艺术流派的发展历程。此外,参观艺术展览,近距离欣赏艺术作品,直观感受艺术作品的材质、色彩、笔触等元素,能够加深对艺术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比如,参观梵高艺术展,亲眼目睹梵高画作中那些充满激情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2 丰富个人生活体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活动,拓宽生活视野,增加生活阅历,丰富个人情感体验。旅行可以让人领略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能够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群,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更容易与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当欣赏反映社会底层生活的文学作品或电影时,有过相关生活体验的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与情感挣扎。一个曾经在偏远山区支教过的人,在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会对书中描写的农村生活和农民的艰辛有更深刻的体会,也能更好地理解主人公孙少平在艰苦环境中对理想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3 培养开放思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摒弃固有的思维定式和偏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观念。主动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尝试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作品。在欣赏现代艺术作品时,不要急于用传统的审美标准去评判,而是要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新的审美观念。例如,在欣赏行为艺术时,不能仅仅从表面的行为动作去理解,而要思考艺术家通过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想要传达的思想和对社会、人性的思考。以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作品《韵律0》为例,在这个作品中,阿布拉莫维奇将自己麻醉后,在桌上摆放了72种物品,包括鲜花、蜂蜜、匕首、手枪等,观众可以对她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这个作品引发了人们对人性、权力和自由的深刻思考。如果以传统的艺术观念去看待,可能无法理解这种看似荒诞的行为,但从行为艺术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它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4 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积极学习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了解其历史、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尊重文化差异。通过学习外语、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观看外国电影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在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时,要以文化理解为基础,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根源。例如,在欣赏日本浮世绘艺术时,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能够更好地理解浮世绘作品中所描绘的市井生活、人物形象以及独特的色彩和构图所传达的文化意义。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是浮世绘的经典之作,画面中巨大的海浪与远处的富士山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和人类的渺小。如果了解日本的地理环境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就能更好地理解这幅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结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璀璨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情感与思想。然而,认知隔离层的存在阻碍了人们对艺术之美的充分领略。通过对认知隔离层的深入剖析,我们认识到知识储备不足、个人经验局限、思维定式束缚和文化差异影响等因素对艺术欣赏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也探索出加强艺术知识学习、丰富个人生活体验、培养开放思维以及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等一系列有效的突破方法。只有打破认知隔离层,跨越这道阻碍艺术欣赏的障碍,我们才能真正走进艺术的殿堂,与艺术作品展开深度对话,让艺术的光辉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和精神境界,实现艺术欣赏从表层到深层的跨越,使艺术在人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