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285窟<br> 莫高窟第285窟开凿于西魏,中唐、宋、西夏、元重修。它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内容最丰富的洞窟。此窟为瓜州刺史东阳王元荣建造,故称东阳王窟。窟形呈平面方形,覆斗形顶。<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洞窟西壁</i></h5> 洞窟西壁中央凿一圆券形大龛,两侧各有一小龛。主龛内为倚坐说法佛,小龛内各一身戴风帽禅僧塑像。龛外壁面上部画诸天外道形象,下部画四天王、婆薮仙等,最下部龛沿画忍冬纹边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西壁主尊</i></h5> 中央大龛与南侧小龛壁面绘有三面的梵天形象、三眼的帝释天形象,外侧壁画绘婆薮仙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西壁南侧禅僧像、毗瑟纽天等</i></h5> 中央大龛与北侧小龛间壁面所绘的摩醯首罗天形象三头、六臂,半侧身骑坐于白牛背上,其下绘骑孔雀的鸠摩罗天和象鼻人身的毗那夜迦神。两侧壁面下方各绘两身手执矛枪、身着铠甲的天王形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摩醯首罗天、天王</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鸠摩罗天、毗那夜迦</i></h5> 西壁南侧上部与窟顶连接处绘有一个白色圆轮和六个白色椭圆形轮,内绘日天及其眷属形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西壁南侧上方日天、诸星</i></h5> 日天有头光,着高髻,双手合十,端坐于一驷马二轮厢车中。驷马两两相背,分牵车厢两端,反向奔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日天</i></h5> 在日天的日轮下面,画一辆三凤驭车,凤车上有两力士,一前一后,其中前者一手持一人面盾牌,一手向上扬起,后者高举双手,作托举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风车及武士</i></h5> 北侧上部绘月天及其眷属。由于画面剥落严重,现仅能识断头戴宝冠的月天呈正面姿坐于车厢内,双手交叉于胸前。车轮南侧还残存两只鸟头和翅膀的部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西壁北侧上方月天、七曜</i></h5> 在月天的圆轮下面,绘一由三只狮子牵拉着车,车厢内有二身力士,一前一后,后者高举双手,作托举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狮车及力士</i></h5> 洞窟的南北壁各开4禅窟。南壁壁画上下分段,各段分组,各自内容独立,但又有总体布局。上部画伎乐飞天;下方一横幅画《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有战争、受审施刑、剃度等场面,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兵器、刑法、建筑、服饰等形象资料;中部画佛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下部画药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洞窟南壁</i></h5> 南壁上部画伎乐飞天12身,有的演奏乐器,有的凌空飞舞,画面飘逸多姿,气韵生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伎乐飞天</i></h5> 南壁中段通壁绘制“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古代南印度侨萨罗国有五百强盗杀人放火抢劫作乱,于是波斯匿王派兵前去镇压,结果强盗战败被俘,被施以酷刑,挖去他们的双眼,并放逐到深山中。强盗在深山中痛苦不堪,大声呼救。这时佛大发慈悲,把雪山香药吹到强盗的双眼,使其双眼复明,并为强盗现身说法,使五百强盗觉醒,最后皈依佛法,最终各自成了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百强盗成佛姻缘故事</i></h5> 壁画描写了官兵征剿、强盗被俘、国王审讯、挖眼逐放、山中受苦、眼睛复明、佛陀说法、出家为僧、深山修行等场面。体现了强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百强盗成佛姻缘故事之官兵征剿、强盗被俘</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百强盗成佛姻缘故事之逐放深山</i></h5> 这幅画按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统一地将故事组织在完整的空间环境中。构图开始就是高潮,描绘激烈的战斗,接着调子逐渐降低,最后归于平静,作战和施刑的场面气氛强烈,皈依和参禅的场面平和宁静。建筑物和山石树木既是画面不同情节的分隔,又是联系全图的纽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百强盗成佛姻缘之聆听佛法</i></h5> 故事结尾处绘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图一铺。画面左右上角画有精美的童子飞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百强盗成佛姻缘之释迦多宝二佛说法</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童子飞天</i></h5> 在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下开小禅窟四个,龛楣装饰忍冬禽鸟图案。在龛楣之间自东至西穿插“宾头卢度跋提长者姊”、“度恶牛缘”、“沙弥守戒自杀品”和“施身闻偈”等四个因缘故事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沙弥守戒自杀品</i></h5> 沙弥守戒自杀故事:长者信奉三宝,弟子跟从德行高尚的乞食比丘出家,度为沙门。比丘教诲沙弥恪守清规节律。一天比丘谴沙弥往优婆塞家乞食。适逢优婆塞全家出门会客,留其女在家守门。少女见少年沙弥,心生爱慕,强求婚配。沙弥心声坚定,不舍佛法,不舍佛戒,宁舍生命,刎颈而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沙弥守戒自杀品</i></h5> 优婆塞回家,少女如实禀告。优婆塞呈报国王,依法交纳罚金。国王深受感动,亲自供养沙弥,为其火化起塔。壁画为三条并列的纵卷式连环画。主要描绘长者送子受戒、比丘谴沙弥乞食、少女向沙弥求爱、沙弥自杀的情节。该画也属于戒律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沙弥守戒自杀品之少女向清信士哭诉</i></h5> 最左侧和最右侧,绘有“宾头卢度跋提长者姊”、“度恶牛缘”和“施身闻偈”因缘故事。这几幅故事画的情节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忍冬花边划分了上层故事画与下层药叉的界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度恶牛缘、施身闻偈</i></h5> 最下段绘制药叉五身,有的托举,有的挥臂跳跃,有的立掌运气,有的俯首练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药叉</i></h5> 洞窟北壁上部画说法图八铺,每铺下方有愿文和供养人,中部画佛和菩萨,下方开4禅室。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洞窟北壁</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说法图(局部)</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说法图(局部)</i></h5> 每铺说法图下都绘有供养人行列和发愿文题榜,其中四铺发愿文仍基本可读。其中有西魏的大统四年、五年(538、539)发愿文题记,说明此窟的建造时间。这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记载西魏建窟纪年的发愿文</i></h5> 男供养人既有戴笼冠、着大袖襦者,又有戴毡帽着裤褶、脑后垂小辫者;女供养人即有着袿衣、蔽膝者,也有着间色长裙者。男供养人出自阴氏、滑氏,女供养人出自丁氏、史氏、何氏等家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戴笼冠男供养人</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着袿衣女供养人</i></h5> 在每一个禅室门上部皆画忍冬禽鸟纹的龛楣图案,下部画药叉。禅间壁面上绘千佛,下绘金刚力士。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金刚力士</i></h5> 洞窟东壁门上绘三佛说法图一铺;门两侧画观无量寿佛,下画供养人,并有愿文榜题。东壁所绘人物身体修长,俊秀,眉目疏朗传神。绘画技法上是西域艺术风格与中原艺术风格相结合,题材上包含了中国与印度的传统神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东壁门上三佛说法图</i></h5> 东壁门北绘无量寿佛一铺,佛陀身著通肩红色袈裟,坐金刚宝座,头光现化佛,背光内飞天飞舞。头顶悬华盖,华盖下有愿文榜题,说法图下绘男供养人十三身,女十四身。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东壁北说法图</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鲜卑族供养人</i></h5> 东壁门南绘无量寿佛一铺,下有榜题:无量寿佛,有四协侍菩萨,有的捧莲花,有手持忍冬供养佛。佛右侧为无尽意菩萨、观音菩萨,左侧为文殊师利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上部佛弟子,右侧为阿难和舍利弗,左侧为摩诃迦叶和目连。他们有的持经卷,有的捧莲花,有的双手合十虔诚供养。说法图下画男供养人十四身,女十三身。东壁底层露出西魏绘药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东壁南说法图</i></h5> 窟顶中心方井画华盖式藻井,藻井画斗四莲花井心。井心画垂莲和火焰、忍冬、云气纹;井外四周饰垂幔、彩铃。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洞窟藻井</i></h5> 窟顶东披画伏羲、女娲、飞廉、飞天、十三首的瑞兽等,下画山居禅僧八身。画面中央为二力士共举莲花摩尼宝珠,其两侧及下方绘乌获等各种形象。在这些形象之间,云朵、花朵点缀其间,其它三披也一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窟顶东披</i></h5> 莲花摩尼宝珠两侧的伏羲、女娲均人首、人身、蛇尾,腹部各绘一圆轮,身着大袖袍服,披长巾,手持规、矩和墨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伏羲、女娲</i></h5> 窟顶南披画莲花摩尼宝珠、飞天、九首的瑞兽、朱雀、飞廉、羽人等,下画山居禅僧十一身。画面中央和莲花摩尼宝珠由二飞天扶持,其下各绘一身乌获及飞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窟顶南披</i></h5> 窟顶西披画大莲华、飞天、雷神、飞廉、化生、猕猴等,下龛楣两侧画山居禅僧六身。画面中央画一硕大莲花,两侧各画一身飞廉护卫,飞廉下方各画一身朱雀。朱雀下方各绘一身猿猴;莲花上方,又画二飞天高举一莲华,其两侧各有绘一身手足同时敲踏连鼓的雷公。在南下角处绘一身肩生蓝色双翼的乌获畏兽。北下角处绘一身飞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窟顶西披</i></h5> 北披画飞天、朱雀、十一首的瑞兽、飞廉、乌获等,下画山居禅僧十身。画面中央上方画面一大莲花,由二飞天扶持。画面上还绘有乌获、礔电、双手执幡的羽人、朱雀、飞廉等瑞兽、神灵形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窟顶北披</i></h5> 窟顶四披下部一周绘有36身禅僧于山间、草庐中坐禅。整个洞窟画面纷繁复杂,但却统一在“禅修”这一主题当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林间禅修者</i></h5> 第285窟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佛教内容,又画了道家的神灵和天宇,还有印度婆罗门教诸神。在同一个洞窟中,既有西方的日月神阿波罗和狄安娜,也有中国的日月神伏羲女娲;既有西方的大力士药叉,又有中国的大力士乌获;既有印度佛教的飞天,又有道家的羽人,还有中西方不同风格的风神。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乌获、电神</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飞廉、朱雀</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千秋鸟</i></h5> 西方的神灵,以佛教为媒介,经过中亚、西域传到敦煌,中国的神灵有的已扎根敦煌,有的从南朝经中原,通过河西走廊传入敦煌,中西方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在这里交汇到了一起。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交汇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奔鹿、牦牛</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奔牛、财狼</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猕猴</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天鹅、饿虎与野兔</i></h5> 第285窟是一个特殊的洞窟,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信仰思想、意境创造、审美理想、艺术风格、中国化的手法和历程,无不是在中国文化(中原汉文化,西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中,从并存到逐步融合的高潮中继承民族传统,大胆吸收外国文化,是创造新的中国式佛教艺术的一个转折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持节飞天、乘鸾持节仙人</i></h5> 【19】第419窟<br> 此窟开凿于隋代,洞窟平面呈方形,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西壁开一龛。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画尼乾子、鹿头梵志,龛外画维摩诘经变。人字披画法华经变、须大拿太子本生、萨埵本生,后部平顶画弥勒上生经变、东王公、西王母,东、南、北壁画千佛,南北壁千佛中央画说法图。<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419窟西壁佛龛</i></h5> 主尊塑像释迦牟尼,丰满圆实,塑造手法概括洗炼,略带夸张。佛祖结跏趺坐,身体宽厚扁平,神情庄严肃穆。披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薄贴体,衣纹简洁,随肌肉起伏作深浅疏密的变化。袈裟以土红做底,另用石青、石绿描绘出格状的田相纹,颜色对比强烈,与北朝以来的朴素风格大异其趣。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主尊释迦牟尼</i></h5> 两侧是弟子迦叶和阿难,北侧的是衰老消瘦而又通达爽朗的迦叶。迦叶原为婆罗门教徒,后皈依佛门,深受释迦器重,是十大弟子中的首席弟子,年纪最大,被称为“头陀第一”。佛涅槃后,他是第一任掌管法藏的长老,成为佛教的领袖。这身迦叶像,身披红色蓝边袈裟,一手捧瓦钵,一手抚胸前,立在佛身旁,皱纹满面,牙齿残缺,鼻翼两侧的肌肉松弛,两眼深陷,生动塑造出一个饱经风霜的苦行僧形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迦叶像</i></h5> 释迦牟尼南侧是聪明稚气的弟子阿难。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聪慧勤奋,博闻强记,在十大弟子中年纪最小,被称为“多闻第一”。这身阿难像身披绿色袈裟,双手斜捧桃形小钵,虔诚恭敬地站在佛身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阿难像</i></h5> 两身胁侍菩萨神情庄重恬淡,温婉沉静,颜面光洁,嘴角上翘,露出会心的微笑,给人一种和善俊逸之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左胁持菩萨</i></h5> 胁侍菩萨造型浑厚结实,形象丰满健康,五官和神情表现出一种女性美,堪称隋代彩塑的杰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右胁持菩萨</i></h5> 龛外南北侧绘维摩诘经变。佛龛南侧画文殊菩萨,手略微举起,北侧为维摩诘,手持麈尾,周围各有若干菩萨、弟子听法,或立或跪。这是表示佛国品。隋代的维摩诘经变规模不大,一般画维摩诘、文殊菩萨及众弟子坐于殿堂内遥相问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文殊菩萨、维摩诘</i></h5> 在文殊菩萨、维摩诘的下方,各画三弟子、三菩萨 洞窟南北东三壁画飞天和天宫栏墙及千佛、供养人、药叉像,窟前部人字披东分上下四段,上三段画“须达孥太子本生”,下段画“萨缍太子本生”。西披分上下三段,上二段画“法华经变譬喻品”,下段画“萨燁太子本生”(接东披续完),整个画面故事情节详尽,不论屋宇庭园、一花卉树石、飞禽走兽,以及人物活动,都刻划得细致生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窟顶东披“须达孥太子本生”、“萨缍太子本生”</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窟顶西披“法华经变”</i></h5> 窟顶西侧平顶部位画弥勒上生经变。弥勒菩萨着菩萨装,交脚坐于兜率天宫的大殿上,殿两侧楼阁内天人弹奏乐器,弥勒菩萨居中说法,两侧侍立四菩萨、两天王。楼阁两侧分别画乘龙车的帝释天和乘凤车的帝释天妃,周围有飞天和人非人簇相随行,表现诸天神前往兜率天宫赴会的场面,画面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窟顶“弥勒上生经变”</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窟顶“弥勒上生经变”</i></h5> 隋代洞窟艺术充满了革新创取的精神,隋代艺术为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艺术作了铺垫,在莫高窟艺术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南壁说法图</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北壁说法图</i></h5> 景区17:30分关门,保安已经在催促大家离场了。我还有几个复制洞窟没有看呢,留的时间太少了!<br> (未完待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