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鉴赏之十七——梵高

陀罗山人

<p class="ql-block">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其早期画风写实,后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代表作品欣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星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文森特·梵高 1889年 73.7 × 92.1 cm 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作以浓烈的蓝色调为主,表现了一个静谧的村庄,被巨大的星星和月亮环绕。星空中的星星和星云以旋涡的方式编织在一起,形成了画作的主要视觉元素。在画面下方,有一些村庄的建筑物,它们在夜晚中显得安详而沉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流转的星云</b></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高度夸张变形、充满震撼力的景象,旋转的星云犹如涌动、动荡的激流,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狂的幻觉世界。时而发作的精神病,使梵高的思想处于纠结不安之中,又渴望在黑暗中寻找明亮。清晰和混沌的循环带来的折磨和痛苦,在漩涡状的、仿佛要吞噬一切的星空中展露无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丝柏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夜空下的村庄</b></p> <p class="ql-block">  梵高用了红绿黑三色进行搭配来描绘丝柏,显得黑暗、诡秘、孤独,象征着梵高的灵魂。丝柏拔地而起,仿佛在燃烧,弯曲怪异的枝丫向上扭动蹿升,呈现出张狂的生命力;又仿佛是女巫的城堡,神秘危险,直冲上天,与低矮的村庄和横向绵延的山脉形成对比,平衡画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星空中的月亮</b></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中,梵高巧妙地运用了他标志性的“点彩”技法,通过一系列细小而分散的笔触,巧妙地构建了画面的质感和深度。这种技法不仅赋予了画面一种闪烁和振动的效果,还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和视觉冲击力。梵高更是大胆运用了鲜艳的色彩,如深邃的蓝色、明亮的黄色和纯净的白色,这些色彩在夜空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互补,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视觉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二朵向日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文森特·梵高 1888年 91x72cm 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德国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  梵高以不同层次的黄色(铬黄、柠檬黄、土黄)构建画面,甚至用蓝色勾勒花心形成对比。这种单色调的极致运用,既是自然光的诗意捕捉,也是他内心炽热情感的宣泄。</p><p class="ql-block"> 深蓝或浅绿背景与黄色花朵形成强烈对冲,营造出近乎燃烧的视觉效果,仿佛向日葵在黑暗中迸发光芒。</p> <p class="ql-block">  梵高采用厚重的颜料堆积(厚涂法),笔触如刀刻般粗犷,花瓣的卷曲、枝叶的颤动都被赋予动态,甚至能感受到作画时画笔的“喘息”。</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既有盛开的向日葵,也有低垂凋零的花朵,暗喻生命的短暂与轮回,折射出梵高对自然与命运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注意每朵花的朝向差异,有的昂首挺立,有的颓然低垂,仿佛一场无声的戏剧。</p> <p class="ql-block">  向日葵追逐阳光的特性,被梵高转化为对理想与救赎的渴望,而凋零的花朵则暗示他内心的孤独与挣扎,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p> <p class="ql-block">  梵高摒弃传统写实,用主观色彩与变形笔触表达内在真实,成为表现主义与现代艺术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  《向日葵》超越了静物画范畴,成为生命力、艺术纯粹性甚至精神痛苦的全球性象征,至今仍频繁出现在流行文化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