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解郁“三字经”

〖杏林杂谈〗常富林

<p class="ql-block">肝主疏泄,喜条达,如果情志不畅便会导致肝郁气滞,如不及时调理,可引发多种疾患,如各种肌瘤,囊肿,结节等。想要化解抑郁情绪,中医调理应从身心多方面入手,其中自我调理很重要,力争做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听得进、想得开、会理解、善倾诉、有方法”</span>。</p> 听得进 <p class="ql-block">听得进,是接受外界正面引导的开始。如果我们愿意倾听他人的建议、能平静的思考压抑心情的原因所在,便能让浮躁的心逐渐安定。如聆听中医的养生知识,了解情绪与脏腑的关联,知晓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危害等,便会主动地去调整自己。这就是缓解情绪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再者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有听得进“<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忠言逆耳</span>”的精神境界,以及对待别人的不同意见,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则改之,无则加勉</span>“的态度,如果有这种心态,去认识问题,许多不愉快的事,压抑的心情,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p> 想得开 <p class="ql-block">想得开,是一种豁达的心态,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想得开能让肝气顺畅。当我们放下执念,就像给身体的气机打开了通道,气血得以正常运行,心情也会随之轻松。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span>的心态面对生活起伏,是想得开的关键。</p> 会理解 <p class="ql-block">会理解,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包容。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干扰脏腑的和谐。当我们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根源,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内心的冲突就会减少许多,心境会自然平和,气血畅通。就会不那么压抑了,比如,当察觉到自己因工作压力大而情绪低落时,认识到这是身体对压力的正常反应,进而调整心态,就会使心情舒畅许多。</p><p class="ql-block">会理解与其经历、学识关系密切,因此,平时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以及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影响自己郁闷的原因所在,才会有缓解情绪的意愿和方法。</p> 善倾诉 <p class="ql-block">善于倾诉,是释放负面情绪的重要途径。中医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百病生于气”</span>的说法,积压的情绪如不释放,会形成气结。此时能及时向亲朋好友倾诉,就会打开身体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排气阀”</span>,让郁滞之气得以疏散。倾诉过程中,不良情绪随言语宣泄而出,脏腑的气机也就能恢复顺畅,心情自然会平静许多。</p> 有方法 <p class="ql-block">有方法,运动是很好的解郁方法,如中医倡导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动作舒缓,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运动时,身体微微出汗,气血运行加快,阳气得以振奋,抑郁情绪也随之消散。听音乐同样有效,中医的五音疗法认为,不同的音乐旋律对应不同的脏腑,比如角音属木,通肝,常听悠扬的角调音乐能疏肝理气。在情绪低落时,听一曲舒缓的古筝曲,能让身心得到放松。</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将这些解郁妙招融入生活,遵循中医“身心合一”的理念,注重情志调节与身体养护,便可达到形神俱备,益寿延年的养生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