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38)

梦里园林·孙震(原创)

老兵说事(585)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长话短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回忆青春往事,记录过往时光,细说生活故事,描述工作过程,不忘初心,让明天更美好!</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20)</i></b>芜湖百货站百货批发部位于十里长街,占据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他们靠优质服务赢得客户,生意越做越红火,连续多年被评为芜湖市先进集体。1991年1月11日《安徽商报》刊登我拍的图片新闻,展现该批发部副主任徐昭义现场为客户调试彩电的镜头。</p><p class="ql-block">我拍摄的胶卷,由朋友印矩完成冲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21)</i></b>1991年,我的父母亲到芜湖来过春节。父母不识字,但懂得让子女上学读书、不能当白字先生的重要。我家兄弟姊妹7人,都在村上有了当时的最高学历。</p><p class="ql-block">父亲见我夫妻俩晚上常写稿,不解地问:“熬夜写字,能不能换钱?”</p><p class="ql-block">某天,我拿着登有爱人小小说的《芜湖电机报》告诉父母,只要登了报纸杂志,都是有稿费的。父亲连声说:“那就好,那就好,不白费精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1991年1月7日《芜湖电机报》上刊登有爱人的小小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22)</i></b>这是1991年春节我和家人在家里的合影。那时我家住在一栋楼上楼下旧房,有个3平方的书房。我负责编辑企业报,总是把稿子带回家来在书房编辑,不误白天的其他工作。</p><p class="ql-block">那段时间,我利用工作便利,收藏了一些书法家的墨宝。我们企业报的报头,是书法家、原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恺帆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作者主编的企业报报名,由著名书法家、安徽省原政协主席张恺帆题写)</b></p> <p class="ql-block">1991年春节,父母在芜湖与我们一块过。他们知道,我退伍到芜湖,芜湖市长赵衡蘧打电话给民政局张局长,要求把参战退伍战士安置好。</p><p class="ql-block">我到民政局报到即上班,帮助转运、安置退伍战士。父母说,该去给市长拜个年。但我们考虑到市长过年忙于慰问一线职工,就没有去打扰他。现在想起来,觉得欠了礼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23)</i></b>1991年第一期《芜湖工运》刊登了我用自己曾用名“远程”写的《百货站“四抓”见成效》,报道了我们单位在参加全国总工会法工部、法制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职工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中的做法。这期刋物的全部文章,是我作为杂志特邀编辑编发的。我以曾用名发文,似乎可以避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24)</i></b>1991年第1期《芜湖工运》上刋登了我爱人的小小说《三只信封》,我是这期杂志的特邀编辑,按正常程序编审。那时候,农转非很难,作为在公安局大院长大的她,对公安民警的职业操守,特别是受父辈老公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正执法的精神所感染,创作公安题材的作品就不难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25)</i></b>我在编辑1991年第一期《芜湖工运》时,将自己在单位《职工园地》上所发的新闻报道《学与不学大不一样》在“报刊撷英”专栏转载。当年,我了解到本单位百货分库将早上的休闲时间变为“黄金时间”、坚持每天半小时学习,培养职工爱岗敬业、明理守纪的作风,有很好的新闻传播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说事T41)</i></b>作为业余作者,能收到报刊、电台编辑部的约稿信,那是再开心不过的事了。1991年春节前,我收到了《安徽工人报》的约稿信,要求采写本地年前市场行情方面的报道。那时段工作忙,印象中没能完成这一“任务”,辜负了报社编辑部老师的一片好心。好在彼此之间熟悉,互相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26)</i></b>由吉林省总工会、省作协、今天杂志社等11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吉林省职工业余作者小小说大奖赛”,历时一年降下帷幕。1991年3月7日,我作为外省获奖作者应邀赴长春参加颁奖大会。</p><p class="ql-block">我从芜湖坐火车到南京,凭会议通知买上了南京至长春的火车站票。拥挤的车厢挪不开脚步,一直到天津都是卫生间里挤满人,男人只有对着车厢连接处小便,女人全忍着。</p><p class="ql-block">幸运点的,是男男女女席地而坐,人挨人取暖,顾不得其他了。</p><p class="ql-block">身的寒,心的暖,天亮时,我抵达长春,下车见广场上空荡荡的,凄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27)</i></b>大清早,从长春站打的到吉林省文化活动中心艺苑宾馆,大门紧闭。1991年3月7日的长春,积雪盈尺。离吉林省职工小小说颁奖大会还有两个小时,我独自搓着手跺着脚在门前转悠。</p><p class="ql-block">我坐的这趟火车时间不赶巧,等到八点钟开门,见到会议工作人员,像见着亲人般亲切,急着进屋暖和。</p><p class="ql-block">拿到散发着油墨气息的《今天》3月刊,我急切地打开,里面的总结文章写到:“这次大奖赛是对我省职工业余作者的一次检阅,一次锻炼,一次提高。参赛作品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这是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笔发出的声音,是铁锤与铁砧撞击中迸发出的火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28)</i></b>应邀出席吉林省职工小小说征文颁奖大会,我们单位领导予以我大力支持,不仅给了假,还由单位报销了差旅费,让我很感动和知足。</p><p class="ql-block">吉林省的这次大奖赛参赛作者之跃,编辑部共收到参赛作品1330篇,有三篇作品被《微型小说选刊》选用,其中就有我的获奖作品《妻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29)</i></b>去长春参会,我第一次体验到北方的寒冷。</p><p class="ql-block">清晨,站前广场空无一人,我让一块下车的一位先生替我拍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吉林《今天》杂志小小说征文,从千计的来稿中刊发了109篇作品,投入这样大的力量,证明他们对职工文艺创作的重视。</p><p class="ql-block">自己有幸获奖,难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30)</i></b>我在吉林省职工小小说征文颁奖大会上聆听了省作协领导对获奖作品的点评:因为是“小小说”比赛,所以作者在“短”字上都下了功夫;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出自一线职工之手,所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许多作品善于在新生活中抽提新的人物形象,提炼塑造于作品之中。</p><p class="ql-block">听了专业作家的讲评,我们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31)</i></b>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吉林省作协主席公木先生、副主席乔迈先生3月7日亲自出席吉林职工业余作者小小说颁奖大会,与获奖作者座谈,说明了他们在培养文学创作人才方面的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公木先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歌词作者、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作为获奖作者,能与这些大家一起座谈,倍感珍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32)</i></b>这是我1991年3月7日在吉林省职工小小说征文颁奖大会上与省总工会、作协和《今天》杂志社等11个单位领导、获奖作者的合影。</p><p class="ql-block">会上,我们有幸见到省作协副主席乔迈先生。据介绍,他热心培养、扶植报告文学创作新人,经常带领青年作者一道采访,面传心授,为青年作者讲课,可谓德高望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33)</i></b>我参加完吉林省职工业余作者小小说颁奖大会,专门去斯大林大街参观公园,并在纪念塔前拍照留念:1945年8月,长春被苏军占领,随后就在这个广场上建起一座苏联空军的烈士纪念塔。这个建筑是整个长春最具“俄味”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天寒地冻,我此行仅参观了这一处建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34)</i></b>在长春参加小小说颁奖大会期间,我受到了《今天》杂志社领导的特殊关怀,参加了与省总工会、省作协、杂志社领导一块就餐的“礼遇”。只是满满一桌菜,蔬菜、肉类,大多是罐头食品当家,条件所限,与我们南方竭然不同。</p><p class="ql-block">回到芜湖,我依然感怀着老师们的热情。</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镜湖公园的留影,旨在尽快拍完胶卷好冲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35)</i></b>因为《今天》,因为《新村》杂志,我对长春,对吉林有着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多篇文章在杂志上刊登,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也引来了诸如《长春晚报》编辑部老师的关注。他们向我伸出了橄榄枝,向我约稿,欢迎三千字左右的纪实文学。</p><p class="ql-block">我受宠若惊又因工作繁忙而失约了,甚为遗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长春晚报》编辑部编辑老师的约稿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536)</i></b>1991年3月中旬,我把去长春参会时拍照剩余的几张胶片带回芜湖,在镜湖公园拍了几张照片。这张全家合影,记不住是谁替我们拍的了。照片洗出来后,我将在吉林省职工业余作者小小说大奖赛颁奖大会上拍的照片,分别寄给了参会的照片主人,完成了一件事情,当时有部相机是多么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28siq4" target="_blank">岁月如歌(37)</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