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寄二十四桥

秋月入怀

<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秋月入怀</p><p class="ql-block"> 美 篇 号:58382814</p><p class="ql-block"> 文 / 图:秋月入怀</p> <p class="ql-block">  在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那一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如同一缕轻烟,袅袅升起,穿越千年的时空,轻轻拂过心湖,激起层层涟漪。那是一座桥,不,或许是二十四座桥,它们静静地矗立在诗中。</p> <p class="ql-block">  自从读了这首诗,二十四桥便成了我心中的一个梦,一个很久很久都无法排遣的心事。那桥,那月,那箫声,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江南秋夜图,让人心驰神往。我想象着那桥上的玉人,衣袂飘飘,箫声悠扬,与月色交融,与秋水共长天一色。</p> <p class="ql-block">  机会来了。去年深秋,我陪着学友至清道人游学瘦西湖,心想,这心愿终于达成了。瘦西湖水波不兴,湖面如镜,映照着天空的蓝和柳树的绿。我们漫步在湖畔,寻找着那传说中的二十四桥。</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找到了一座又一座古桥,它们或古朴,或精致,每一座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相传,在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二十四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二十四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这个传说赋予了二十四桥以神秘和浪漫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还有人说:隋炀帝时,有二十四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这个说法将二十四桥与隋炀帝时期的文化活动联系起来,让人不禁想象那些美人的风姿和音乐的美妙。</p> <p class="ql-block">  宋代大科学家沈括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二十一座桥的名称。这表明二十四桥可能是对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p> <p class="ql-block">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千古绝唱<span style="font-size:18px;">《扬州慢》</span>:“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让人联想到那座桥边的红药,年年岁岁,不知为谁而生?</p> <p class="ql-block">  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明明白白地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这表明在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认为二十四桥原是一座桥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桥,静静矗立, 桥下的河水,静静地流淌,它见证了二十四桥的变迁,也见证了时间的流逝。河水悠悠,带走了岁月,却带不走那些永恒的记忆。我站在桥上,看着河水,心中不禁生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过往时光的怀念。河水的流动,也如同人生的旅程,有平静,有波涛,但最终都会汇入大海,成为历史的一滴水。</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桥,也是一座情感的桥梁,连接着人们的心。在这里,或许有过离别的泪水,有过重逢的喜悦,有过深深的思念,有过默默的等待。每一块石板,都似乎承载着一段情感,每一缕风,都似乎传递着一份心情。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绪,也可以寄托自己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站在这座古桥之上,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感受着文化的韵味,感受着情感的温度。二十四桥,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是一座连接心灵与情感的桥梁。在这里,我们可以放飞联想,可以沉思,可以感悟,可以怀念。二十四桥,又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一段历史,一种情感。那些历史故事和传说,永远流淌在人们的心间。</p> <p class="ql-block">  遥想一千一百八十八年前,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担任推官和掌书记的杜牧,与同僚韩绰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牧离开扬州后,怀念昔日旧友而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南秋日的画卷。不仅描绘出江南的秀美与生机,更透露出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不舍。</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回到扬州的夜晚。二十四桥之上,明月高悬,银辉洒落,如梦似幻。在这如诗如画的夜晚,诗人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友人韩绰。他想象着友人在这样的月夜中,或许正与佳人相伴,教她吹箫。箫声悠扬,如泣如诉,仿佛穿越时空,来到诗人的耳畔。</p> <p class="ql-block">  然而,友人究竟身在何处?诗人以问句作结,将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这份思念,既有对友人的牵挂,又有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更有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无奈。诗人与友人虽相隔千里,但这份情感却如同明月一般,跨越时空,紧紧相连。</p> <p class="ql-block">  杜牧的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细腻入微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江南的美景,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在这首诗中,杜牧以诗意的笔触,将自然之美与人性之美完美融合,让我们在千年后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月上柳梢,桥与月开始了它们的对话。月光洒在桥上,桥影倒映在水中,如同一幅水墨画,静谧而深远。我们站在桥上,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美好。联想起那些文人墨客,或许曾驻足桥上。月光如水,洒在桥上,也洒在了那些文人墨客的心头,他们吟咏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佳句,激发出灵感,留下千古流传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  我还想,那玉人是否还在?那箫声是否依旧?或许,他们早已化作了历史的尘埃,只留下这二十四桥,静静地诉说着过往。我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箫声,从远方飘来,又随风而去。那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  虽然身在二十四桥,心愿似乎达成,但心中却仍有一丝未了的感伤。或许是因为我知道,那梦中的二十四桥,永远留在了诗里,留在了心中。现实中的桥,虽然美丽,却无法完全承载那份诗意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桥不仅仅是一座具体的建筑,它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它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承载着文化和情感的符号。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古人的脚步声,看到他们的身影在桥上徘徊,或低吟浅唱,或匆匆而过,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份古典的韵味,去追寻那个遥远的梦境。</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瘦西湖,神秘的二十四桥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的思念。我们的心在低吟:“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无论走到哪里,那份对二十四桥的向往,那份对诗意生活的渴望,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