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刘广大</p><p class="ql-block">诵读 雨.荷</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随着春节的临近,熟人相见都会问:哪里过年?是啊,又到过年的时候了,对我而言,答案只有一个,回老家过年,那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年味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记得一进腊月,隐隐约约的炮仗声像开场的锣鼓,断断续续敲响了“年”这首既神秘又带有期盼的音乐序曲。尽管当时出行基本靠腿,但赶集的、上店的、互送年货的、外地归来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朝着不同的方向、带着不同的物品、穿着不同的服装,你来我往,匆匆穿梭,但目的只有一个:准备过年,忙着过年,回家过年。</p> <p class="ql-block">客家人过年从农历十二月廿五日开始,称为“入年架”。这一天起,家家户户开始进行大扫除,室内室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过年。接着几天,客家人会忙着购置年货,如准备灯笼春联、做年糕、煎油果、炸肉丸、卤鸡鸭等。除夕(大年三十)是客家人统一祭祖的时间,家家户户会挑着竹装的三牲、斋果、酒、菜等,到祖祠祭祖。当天,全家人都会穿上新衣服,村子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年初一凌晨,客家人会打开大门,称为“接财神”,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年初二是客家人转妹家(回娘家)、探亲访友的一天。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p> <p class="ql-block">年初三被称为“穷鬼日”,不走亲戚,并进行大扫除,送走穷鬼。年初五俗称“出年架”,表示年已过完。年初七是“人日”,客家人会吃七样菜,寓意勤劳、聪明、长久等。这些习俗一直传承和延续至今,深深印在我的恼海里,成了美好的记忆。一直以来,我认为在老家过年更有仪式感,虽然过年风俗尽管年年如此,但它就象客家娘酒,越陈越浓,越陈越香,吸引着在外的游子,大家乐此不疲,回老家过年,享受其中。</p> <p class="ql-block">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笼,贴上了春联,整个村庄仿佛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等待着新年的到来。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家乡的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家乡特色菜肴,品尝着家人亲手制作的家乡美食,每一道菜都蕴含着家的味道,家人围坐,共享美食,那份热腾腾的菜式,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是丰盈了情感的交流。无论是家常小炒,还是精致的年菜,都饱含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家的温暖和年的喜庆。</p> <p class="ql-block">除了丰盛的年夜饭,家乡的年味还藏在那些传统的习俗里。比如,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窗外的烟花绚烂绽放,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寄托着对来年美好的祝愿。孩子们则兴奋地穿上新衣,与伙伴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欢声笑语中充满了童真的快乐。这些传统的习俗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家人团聚、共度佳节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传统习俗或许正在逐渐淡化,但家乡的年味却始终如一,它是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无论走到哪里,这份记忆都会伴随着我,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年的喜悦,品味到年的味道。无论身处何方,心中都有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家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