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的捕食者-黑水鸡

风雅侠客

<p class="ql-block">  暮色漫过南岭山涧,白天喧闹的湿地归于沉寂。当鸟导小林介绍在一片开阔的水域晚上会有黑水鸡出现时,我们一行摄影人顿时来了兴趣,于是在这片苇草边架起了相机静心等待它们的出现。当夜幕降临时芦苇丛中忽然荡开细碎波纹,数只黑水鸡领着幼雏悄然现身,猩红额甲在月光下犹如跳动的烛火,颠覆了昼伏夜出的传统认知。</p> <p class="ql-block">  这种被《中国鸟类志》记载为鹤形目秧鸡科的黑水鸡实为"非鸡之鸡"。其通体黑羽泛着幽蓝光泽,肋部白色斑纹犹如水墨皴擦,黄绿脚蹼能在浮萍间轻盈行走。作为广布种,从英伦沼泽到江南水乡均有踪迹,却始终保持着羞怯隐秘的习性。</p> <p class="ql-block">  通常被归为晨昏型活动模式的它们,白天多藏身苇荡。杂食性的喙如同精密的工具,既能啄食慈姑嫩芽,也可捕捉孑孓。有趣的是,在食物丰沛的季节,它们会组成十余只的"觅食联盟",用脚趾翻动水底腐殖质,形成独特的生态扰动。</p> <p class="ql-block">  黑水鸡育雏期的行为转变令人惊叹,我们观察到亲鸟会分批次带领雏鸟夜游,雏鸟绒羽未丰便已精于潜水,遇险时能闭气潜行数米。这种时间错位的觅食策略,既避开白鹭等强势竞争者,又减少了天敌袭击概率,演化智慧令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  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黑水鸡种群的波动折射着环境变迁。当夜视镜头记录下这曲月光摇篮曲时,成鸟正将水藻撕成细丝喂入雏鸟口中。这些暗夜舞者用生存智慧书写着生命的韧性,也提醒着我们:每个物种都是生态乐章中不可替代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广东韶关乳源县南岭国家森林公园</p><p class="ql-block">‍ 撰文摄影:风雅侠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