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 者:雨花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8607137</p><p class="ql-block">图 片:网 络</p> <p class="ql-block"> 诗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湾的海峡。”而我的乡愁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条街一个巷,一口熟悉的东北腔,一道道家乡的美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位60后的我,尤其是多年客居江南的我,对味蕾上的乡愁有着更深刻的感触。江南和东北的饮食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虽有入乡随俗之心,但对江南的饮食一直不习惯,从而使我更加怀念家乡的美味佳肴,而东北粘豆包则是我魂牵梦绕的味蕾上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提起味蕾上的乡愁,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回到儿时的快乐时光。</p><p class="ql-block"> 60后的我,童年时光正处于物资匮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物资都实行计划经济,凭票供应。但我们兄妹几人有勤劳能干的父亲,有巧手慈祥的母亲。让我们兄妹拥有一个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候,父亲在荒芜的野外开垦荒地,一镐一镐地刨啊,刨啊,脸颊上流淌着汗水,一点一点地把杂草清除,平整出一块块土地,然后种上谷子、红小豆、花芸豆,还有给我们做粘豆包用的黍子和糜子。到了秋季,为了防止鸟类偷吃,还做一个稻草人放在那里,它戴着大大的草帽,围着五彩斑斓的布条,迎风飘扬,成为儿时记忆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盼望着,盼望着,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心心念念的粘豆包。平日里,菜团子、土豆、红薯成为父母的日常饮食,由于我们正是长身体的年龄,父母给予我们一半粮食一半蔬菜的饮食搭配,确保我们茁壮成长。与其说是茁长成长,不如说填饱肚子。</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季节不像现在,过年的时候特别特别的冷,蒸得豆包年糕,做得豆腐,一夜之间冻的杠杠硬。记得我家有一口大缸,一到过年的时候,缸里有猪肉,鸡肉,冻豆包,切好的年糕,还有冻豆腐,炸的豆腐丸子,样样数数都是好吃的,放在外面,用一个大盆扣上,既不风干又卫生,还确保冻得瓷实,冻过的粘豆包口感更佳,是东北冬天特有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一个黄黄橙橙的黏豆包,咬一口糯糯的,软软的,红豆馅甜甜的,沙沙的,即使那时红豆馅里放的都是糖精,现在回想起来也是超级幸福,吃在嘴里,甜到心里,那真是味蕾上的盛宴。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但,我就爱在烟火寻常的粘豆包,它包含对父母的一种敬仰和追思,也是儿时的美好记忆,更是舌尖味蕾上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我家冰箱里还有亲朋好友寄来的粘豆包,她们都知道我爱家乡的粘豆包,给予我最大的心灵慰藉与味蕾满足,粘豆包成为我生命传承中有着特殊意义的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 久居异乡,虽有“此心安处是吾乡”之胸怀,但回望故乡时,月圆之夜最牵肠,一直怀有“故乡炊烟袅袅起,回忆如风不曾息。”的思乡情怀。一个个圆圆的粘豆包,便成为我味蕾上的乡愁,尤其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春节,多希望和亲人团聚,吃上圆圆的粘豆包。粘豆包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它承载了东北人对冬天的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东北人心中温暖的记忆。同时,它象征着吉祥与美好,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p><p class="ql-block"> 粘豆包,名字中的“粘”与“年”同音,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愿。在年前制作粘豆包,寄托了人们对过去一年生活的感恩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象征着丰收的喜悦</span>。此外,粘豆包的制作过程中,一般需要一家人齐动手,团面团,拌豆馅,烧火添柴,一道道充满了家人协作的仪式感,象征着团圆与美满。</p><p class="ql-block"> 乡愁的味道,永远萦绕在味蕾上,铭记在心中,它是家的味道,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念想,它让我魂牵梦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