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地点:北京动物园</p> <p class="ql-block"> 蛇年话蛇,是一个充满文化意涵和民俗色彩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作为一种独特的生肖,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蛇的寓意就像“双生花”,吉祥与邪恶并存。人们崇拜蛇,从创始人类的女娲伏曦到黄帝、炎帝,从火神祝融、水神共工到各山神,这些具有至高无上权力并主宰人类命运的统治者都是人面蛇身。蛇曾被人视为图腾崇拜,至今人们称它为“小龙”。蛇冬眠、蜕皮等行为被先民赋予了重生的寓意,认为蛇掌握了长生不老的秘密。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人类从蛇类身上发现了许多特性,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文化,更使人类的生活从中获益。</p><p class="ql-block"> 近日,北京动物园在科普馆举办“2025年‘蛇行丽影’生肖文化展”,展览围绕着“蛇年话蛇”主题,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地展示蛇的相关文化与知识,为人们的春节游园增添了更多的体验和乐趣。</p> <p class="ql-block">科普馆门外</p> <p class="ql-block">展览大厅</p> <p class="ql-block"> 起源</p> <p class="ql-block"> 蛇类起源,有陆地和海洋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起源于陆地的观点更广泛、被接受的也更多,认为蛇是从蛇蜥下目进化而来,是爬行动物中较晚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起源于海洋的观点认为,蛇是由一种现已灭绝的涯蜥类爬行动物演化而来,与沧龙拥有共同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在英国、葡萄牙和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了一些蛇类椎骨化石及颌骨碎片,由于有明显弯曲的牙齿,这是现生蛇类和早期蛇类的共同特征,因此很容易识别。这些化石的发现表明,最早的蛇类可以追溯到侏罗纪中期或白垩纪早期的1.67亿~1.4亿年前,比先前公认的白垩纪晚期(9500万年前)早得多。</p> <p class="ql-block"> 中始新世的中华曙猿,是迄今人类所知道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广泛存在的人类对蛇的恐惧,有可能反映了物种之间共同的长期进化史。蛇类的捕食压力,促进了灵长动物预警机制的进化,如视觉的发育,灵长动物演化出对色彩更加敏感的视觉,形成三维视觉空间。这一特性对于近距离探测危险,十分重要。</p> <p class="ql-block"> 早期蛇类是身体延长、具有退化后肢的动物,如图所示的这块白垩纪中期的化石Eupodophis descouensi 。现存的蚺和蟒仍然具有残存的后肢。</p> <p class="ql-block">古蛇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 这是唯一发现还没有消失髋骨的蛇,它可能是已知的最原始的蛇。</p> <p class="ql-block"> 这两块产自上中新统山旺组矽藻土的标本,代表了我国第一次发现的中新世蛇类。</p> <p class="ql-block"> 分类</p> <p class="ql-block"> 全世界现存蛇类约4千余种,目前一般分为33个科。中国是世界上蛇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3百余种蛇类。</p> <p class="ql-block"> 蛇类的科系统树,展示出盲蛇下目(盲蛇类)和真蛇下目(真蛇类)的分化,狭域分布的美洲真蛇类和更成功的非洲真蛇类的分化,以及相对原始的原蛇类和更进步的新蛇类的分化。新蛇类分为凛鳞蛇总科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游蛇总科,后者包括3700多种现生蛇类中的3000多种。现有33个科中,有8个科各自包含2~7个亚科,在系统树上用橘色竖线表示。</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棵简化的科级系统树,支长不表现各科或各支系之间的分歧时间。由于凛鳞蛇总科部分的空间限制,已完全灭绝的科,如尼日尔蛇科和古蛇科,已省略。</p> <p class="ql-block">银环蛇(中国特有种)</p> <p class="ql-block">莽山原矛头蝮(莽山烙铁头)</p> <p class="ql-block">眼镜王蛇(世界上最长的毒蛇)</p> <p class="ql-block">蚺、蝰</p> <p class="ql-block">腹、蟒</p> <p class="ql-block">蚺蝰蝮蟒都是蛇</p> <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