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上下几千年,水韵秀名城。古人逐水而居,南京因水兴城。前几天我们祖孙三代去爬了紫金山,今天(2025年2月10日),我和先生又来到长江边上走走。</b></p> 下 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乘31路公交车到达中山码头,此处立了个牌子,标明该区片名为下关。下关位于南京市区西北部,泛指挹江门外中山北路、热河路至江边一带区域。明《万历上元县志》云:“龙江关渡即今下关”。因居上关(原上新河镇)的下游,故名下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的下关主要负责征收本地区商贩的税收,如牛、羊、猪、瓦及竹木交易税、地皮税和船税。下关的草鞋峡,为郑和下西洋启航地。明初于此建静海寺、天妃宫。1842年英国迫使清廷在下关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不久下关开为商埠,1899年正式对外通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9年沪宁铁路建成,在此建下关车站、火车轮渡和江轮客货码头,从而成为长江航运和铁路运输枢纽。民国初,下关为南京三大闹市区之一,也是南京最早对外开放的开发区。“龙江夜雨”为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2年1月1日下午,孙中山从上海坐火车奔赴南京,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在下关火车站,孙中山作了短暂停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0年沪宁铁路南京车站旧影。</b></p> 中山码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码头的前身是1910年左右兴建的下关客运轮渡码头,最初位于金陵关附近,称大生码头。1929年孙中山先生灵柩由北京迁葬至南京中山陵,中山码头是灵柩在长江南岸停靠的第一站,从此得名“中山码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码头旧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0年,中山码头重建成具有“中山”建筑特色的“山”字形候船大楼;2014年在“滨江开发”中重新修建,保留“山”字型建筑特色。楼身砖红与乳白相间,呈现中间高、两端偏低的结构形态,两侧为二层,中间主楼为三层,外部总体为民国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码头运营着往返于南京市和浦口区的宁浦线轮渡,是连接南京市区与江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方便了两岸居民的日常出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望着中山码头,不由想起我们背诵过的课文《背影》。1918年,朱自清与父亲就是从中山码头坐轮渡前往浦口火车站,由此创作了散文名篇《背影》。</b></p> 民国首都电厂旧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首都电厂即南京下关发电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我国第一家官办公用电气事业—金陵电灯官厂,距今已有105年。作为分厂的下关发电所,建成于 1920年,也已90多个春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前,电厂几经曲折,历尽坎坷,曾有过“全国模范电厂”、“首都的眼睛”之兴盛年代;也有过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衰落时期。发电厂职工既有着惨遭侵华日军蹂躏杀害的血泪史;也有着为保卫电厂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懈斗争的光荣革命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下关电厂焕发勃勃生机,一度成为江苏省装机容量最大,同时也是华东电网的主力骨干发电厂,承担了江苏省三分之一的发电任务。1993年,该厂实行技术改造,曾获得中国首个“城市环保示范电厂”称号,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全国电力系统培养和输送数以千计的各类人才,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PSJ-20国产电子皮带秤,安装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煤炭传送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通过电子测重的方式得出传送煤炭的重量(限20吨 以下),周围铸铁件为电子皮带秤的配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0年南京下关电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下关发电厂保留建筑,阳光倾洒在斑驳陆离的墙面上,像是一部无言的史书,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让人感受到它承载的历史厚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缓缓朝着江边走去,只见各种起重机械设备巍然挺立,有的高耸入云,庞大的身躯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金黄色的机身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望着眼前这番景象,儿时最喜欢唱的京剧《海港》唱段“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响起。那熟悉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此刻竟有着别样的韵味。当年,只是单纯觉得这段唱词朗朗上口,曲调激昂振奋,却不曾真正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如今站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大吊车面前,才深切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对工业力量的赞叹与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思绪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年代。当年大吊车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见证了港口的繁忙,见证了物资的流转,更见证了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坚实步伐。它们不仅吊起了成吨的钢铁,更吊起了一代人的梦想与希望。如今这些工业遗址的机械设备,已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b></p> 浦口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放眼望去,江对面是浦口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巍峨壮观,彰显着繁荣与活力。浦口在春秋时期先归属于楚国棠邑,而后被纳入吴国版图,战国时又历经越国、楚国统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浦口区着力打造集成电路、高端交通装备、文旅健康三大产业地标,主要产业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区内已形成“六纵十横”千线路网格局,有“三桥两隧三轨”连通长江南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眼前是一组栩栩如生的塑像,思绪刹那间断片,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那黑暗压抑的旧社会。一位码头工人弯着腰,背上驮着沉重的箱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脚步,他的脊背被压得像一张弯曲的弓,那箱子的重量仿佛要将他整个人压进地里。这边,另一位码头工人正使出浑身力气试图搬起又一个箱子。他双手死死地抠住箱子的边缘,要借助全身的力量将箱子抬起。可那箱子却像是生了根一般,纹丝不动,我仿佛听见他急促的呼吸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着这一幕,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扑面而来,这些塑像不仅仅是冰冷的雕塑,它们是那段苦难历史的真实写照,是无数底层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缩影。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们如同蝼蚁一般,在沉重的压迫下苦苦挣扎,为了生存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与代价。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着眼前的这组塑像,原本沉重的心情竟豁然开朗起来。午后的阳光温柔地洒落,给这组塑像镀上了一层暖融融的光晕,让它们看起来愈发鲜活生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位身穿长袍戴眼镜的先生,身姿挺拔而儒雅,透着温和与睿智。此刻,他面向一位年轻女子,嘴角噙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而那位坐在长凳上的年轻女子,模样娇俏动人。她穿着旗袍,修身的剪裁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她曼妙的身姿,两只手优雅地搭在腿上,姿态闲适又自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着他们这般模样,忍不住打趣道:“这位先生和这位年轻女子是在谈恋爱吗?哈哈,天知地知!”也许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他们也曾在某个阳光正好的午后,避开尘世的喧嚣,来到这片宁静之地,倾诉着彼此的心意,享受着专属于他们的甜蜜时光。这组塑像仿佛凝固了一段浪漫的岁月,让人不禁沉醉在这充满诗意与温情的遐想之中 。</b></p> 渡江战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浪涌天际远, 舟行画卷中。望着滚滚长江,不由想起毛主席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4月22日,被称为“江北桥头堡”的江浦、浦镇、浦口县城解放,南岸的南京城门户大开。国民党先前“封江”时破坏了北岸所有船只,千百年来阻挡无数兵家的长江天堑,横亘在解放军面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键时刻,3个月前发生在淮海战场的情景再一次上演。沿江百姓们拉出藏在芦苇荡中的各式船只,小到只能坐3到5人,大到能装下百余人,还有船工临时发明创造,把成捆的木头扎成木排,甚至自家的门板都被老百姓捐出来造船。据后来统计,渡江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在各处战线上共筹集了9400余艘船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渡江前夜,解放军侦察员偷偷过江来南岸下关电厂“借船”,厂长韩德举当即决定派出“京电号”。4月23日晚9时许,曾为南京发电立下汗马功劳的“京电号”调转船头,离开国民党阵地,向着北岸驶去。回来时,它带来了120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这是登上南岸进入南京城的第一批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渡江战役期间,“京电号”不停往返于浦口与下关之间,共运送了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邓小平、陈毅等总前委领导听说了它的事迹后,也乘坐“京电号”渡过长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这不仅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终结,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命运的结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渡江部队集结待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掩护渡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b></p> 江豚保护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长江江豚,是中国特有的小型淡水鲸类,主要栖息于长江主河道、支流、湖泊及交汇处。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为濒危(EN)物种,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界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眼前宽阔的江面波光粼粼,阳光肆意地洒在水面上,折射出无数细碎的光芒,宛如一片片流动的金箔。这里是江豚观赏地,满心期待着能与可爱的江豚来一场奇妙邂逅,很遗憾,一只江豚也没看到。这种失落如同这空旷的江面,无边无际。江豚数量的减少,像是大自然发出的一声沉重叹息,提醒着我们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严峻后果。人类活动的干扰、水质的污染……,这些因素正一步步挤压着江豚的生存空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微笑的使者,守护长江的精灵,可爱的江豚塑像生动活泼,展现出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这些作品不仅美观,还蕴含深刻的环保寓意,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江豚的生存现状,共同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和江豚合影,留个纪念。</b></p> 长江大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眺望宏伟壮观的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现代与古典的元素,桥头堡、桥身装饰等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构设计采用钢梁为主桥结构,确保了桥梁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建筑结构包括正桥钢桁梁、引桥T梁桥、引桥双曲拱桥、分岔落地回龙桥四个部分。上层公路桥长4589米,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下层铁路桥长6772米,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长江大桥的建成结束了长江南京段无桥的历史,使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相连,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贯通,大大缩短了长江两岸的交通时间,促进了南北地区的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典礼;左图:大桥公路桥通车典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鸟瞰长江大桥;右图:大桥通过首列火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当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消息传来,南京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我们几个同学从青岛路中学出发,迫不及待地要去亲眼目睹这座伟大建筑的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终于,长江大桥映入眼帘。那一刻,所有人都被它的雄伟壮丽震撼得说不出话来。这座横跨长江的巨龙,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屹立在天地之间。桥面上,车辆川流不息,行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兴奋地冲上大桥,同学们在桥上又蹦又跳,笑声和欢呼声在江面上回荡。我们沿着桥面慢慢地走着,从桥这头走到桥那头,眼睛一刻也舍不得离开周围的一切。走过大桥后,我们意犹未尽,选择坐轮渡返回。站在轮渡上,再次回望长江大桥,它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熠熠生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轮渡靠岸后,我们依旧沉浸在刚才的美好体验中,一路小跑回家。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味着在长江大桥上的点点滴滴,那些兴奋、激动、震撼的瞬间,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已经远去,但每当回忆起那天的经历,心中依然充满了温暖和感动。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更是我们青春的见证,它承载着我们的欢笑、梦想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永恒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在滨江大道上,脚下的路面带着岁月打磨的痕迹,每一步都似乎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滨江大道沿途矗立着一些记录城市发展历程的展示牌。从早期南京作为重要商埠的繁荣,到民国时期成为政治文化中心的辉煌,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历经的变革与腾飞,每一段历史都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鼓楼滨江大道是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回廊,在这里浏览南京滨江风光,感受民国历史韵味,见证城市的沧桑变迁,收获满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