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迎春东南行(三)南平·和平古镇

微笑向暖(DPS)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和 平 古 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平古镇,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和平镇和平村,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占地面积为192平方公里。古镇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不仅有城堡、谯楼、分县衙门,由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题写塔名的 “聚奎塔”,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和平书院,还有许多庵庙宫观、祠堂及义仓,更有近300余幢明清民居建筑,是中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体之一,被誉为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境内保留完整的600多米长的古街,素有 “福建第一街” 之称,和平古镇读书求学氛围浓郁,文风炽盛,人杰地灵。从唐代到科举废除时,和平出了137名进士,被誉为中国 “进士之乡”。是 “太极宗师” 张三丰的出生地及童年成长地,“江夏黄” 开山大显祖黄峭的祖籍地及 “黄峭文化” 的发源地,先后被评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 级景区,福建乡村旅游休闲集镇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和 平 是 块 宝 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古 镇 谯 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平古镇,共有3座谯楼,包括南门谯楼、东门谯楼和北门谯楼。谯楼在古镇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商业价值。谯楼周围的环境和历史遗迹,也使得这些建筑更具有历史韵律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 门 谯 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门谯楼,位于古隘道 “愁思岭” ,是出入和平镇的必经之处,宋代至民国期间,大量商品通过这里运进古镇,再由这里越过 “愁思岭” 隘道运抵其他地方。南门谯楼是和平古镇 “福建第一街” 的入口,也是古镇的地标性建筑。南门谯楼前面是古镇最热闹的 “黄金地段”,商业繁荣,城门两侧用鹅卵石垒成的明城墙,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古镇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登 楼 俯 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东 门 谯 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门谯楼,是三重檐歇山式建筑,门洞用石条砌成,墙体用大块卵石筑成,城墙脚下有清代设立的 “旧市三禁碑” 之一。东门谯楼和南门谯楼均保存较好,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都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北 门 谯 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门谯楼,是古镇内的重要古迹之一,位于古镇的北端,与南门谯楼和东门谯楼共同构成了古镇的防御体系。北门谯楼为木结构,设计独特,具有两层结构,虽然规模较小,但依然保存较为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福 建 第 一 街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建第一街”,位于和平古镇的中心轴线,全长约600米,宽6至8米,是古镇最主要的街道之一。这条街道以青石板铺筑街中心,两侧铺鹅卵石,便于马车通行。街道两旁分布着众多的建筑,多为前店后居的商业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古街风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古 镇 长 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建第一街”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后唐天成元年(926年),是古镇最早形成的街道之一。在这里可以充分体验到浓厚的古街文化氛围,感受到古代商业繁荣的景象。漫步在 “福建第一街”上,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如大夫第、司马第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展示了古镇的建筑艺术。此外,游客还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地道的当地美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 街 深 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昼 锦 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昼锦阁,是和平古镇老街上一个适合进行汉服体验的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选择自己心仪的汉服打卡留影,也可以装饰得体后穿梭在古色古香的古镇建筑之间,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千年古镇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黄 氏 宗 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和 平 戏 院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氏宗祠,又称 “睦九堂”,是为纪念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及其后代而建。黄峭有3位妻子,共生有21个儿子。在黄峭八十寿诞时,他将18个儿子分别派遣到不同的地方自创家业,而黄氏宗祠就是由黄峭的第八子黄政所建,黄政留在和平,成为黄氏在和平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宗 祠 门 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睦 九 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宗 祠 戏 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氏宗祠,不仅是一个宗族祭祀的场所,更是家风文化的缩影。宗祠内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和布局都体现了古代的建筑艺术和家族文化。黄氏宗祠的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明代的风格,宗祠内的装饰和雕刻工艺精湛,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宗 祠 宅 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县 丞 署</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平古镇的县丞署,俗称 “分县衙门”,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是全国保留最完好的分县衙门之一。县丞署位于古镇区东南隅的谢傅巷,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构架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其主要建筑包括上堂、下堂、主天井、后天井以及两侧厢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县丞署的主要办公场所是大堂,用于审理案件和接待来访等公务活动。建筑风格独特,大堂横梁和纵梁组成 “井字型”,显得威武壮观。地面上有两排半圆小坑,是衙役升堂时拄水火棒所留,大门外的罚站石上还留有清晰的脚印。县丞署不仅是和平古镇的重要历史遗迹,还展示了清代官署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对于研究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旧 市 义 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旧市义仓,位于和平古镇东门片区,是镇区的地方性公共义仓。因其所在地的和平街古称 “旧市街”,故称 “旧市义仓”。旧市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廖氏家族的少岐、少山兄弟秉承其母傅氏宜人的意愿,与东门李氏家族共同倡议并捐资建造。义仓建筑采用斗砖封火墙四合院式结构,大门门额阴刻 “旧市义仓” 四个隶书大字,内部设有仓房四大间,可储谷1000余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旧市义仓,在灾荒之年发挥了重要作用,赈济灾民与救助孤寡贫病。其制度严密,地方许多民众也捐钱捐粮,共同赞助,以备灾荒之年救济灾民。自创建以来,旧市义仓在救济地方灾情和过往的外省灾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李 氏 大 夫 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氏大夫第,位于古镇东门,建于清同治年间,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采用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其门楼砖雕精致细腻,门楼为砖石构六柱五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八字面的墙上有四幅《三国演义》里的典故砖雕,采用浮雕和镂空透雕的技法,人物形态栩栩如生。此外,还有雕刻精美的松、竹、梅、鹤、鹿、麒麟等组合的画面。李氏大夫第展示了其家族在清晚期的显赫地位和精湛的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廖 氏 大 夫 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廖氏大夫第,是和平古镇最大的一座清代建筑群,占地2000余平方米,共有四座院落。其中临街的两座院落为三进二厅三天井的布局,前店后宅;而位于西门的两座院落中,主院落是三进二厅二天井的结构,另一院落为单进厅。整座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黄 氏 大 夫 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氏大夫第,位于和平古镇北门,是黄峭第三房郑氏第十九世孙黄映璧的宅第。黄氏大夫第共有三座院落,分别位于主街东西两面,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大夫第主院落建筑技艺精湛,砖石构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精美,富丽堂皇。黄氏大夫第的花窗除了雕刻精美的花草外,还雕刻了蝙蝠和鹿,充分表现了主人祈求福禄的美好心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和 平 书 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平书院,位于和平古镇的北端,是闽北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书院之一,由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时创建。和平书院最初是黄氏宗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和平书院不仅是和平古镇的重要文化地标,还见证了古镇 “进士之乡” 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书 院 门 墙</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书 院 厅 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平书院的建筑特色,包括北向大门设计独特,顶部像官帽,三扇门形成 “品” 字,寓意步步高升。进入书院需登十三级台阶,象征着从七品至一品的晋升之路。书院内的木雕月梁呈打开书卷状,上有 “天开文运” 4字,尽管现已不存,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书香气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书 院 内 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书 院 展 陈</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恩 魁 门 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平古镇的恩魁门楼,是古镇内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位于古镇的傅家。恩魁门楼的建造时间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具体是在清朝丙辰年(1736年),这一年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登基。为了庆祝这一盛事,乾隆皇帝特别举行了 “恩科” 考试,而傅训作为福建邵武和平镇的一名考生,在这次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甲第一名。为了表彰这一成就,当时的福建提督杨炳特意为傅家大门题写了 “恩魁” 二字,以示庆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恩魁” 二字中的 “魁” 字头上少了一撇,这一设计并非偶然。据传,这一设计是为了表示此 “恩魁” 全由运气(龙气)而来,不可张扬。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文化习俗,也反映了古镇与皇权的特殊联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岁 进 士” 牌 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进士“”牌坊,是和平古镇中唯一的一处岁进士牌坊。该牌坊建于清代,是为了纪念李氏家族在清代走出的3名进士而建。牌坊采用花岗岩石构筑,四柱三门三楼,通面宽6米、高7.5米,中门二层石匾横刻正楷 “进士” 大字,右边竖刻 “乾隆七年壬戍岁会试”,左边竖刻 “中试柒拾贰名进士徐廷芳立”。牌坊的构造精美,青砖砌筑叠涩出檐,青瓦盖庑殿顶,具有典型的古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天 后 宫</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后宫,位于和平古镇区街北,坐东朝西,临大街,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占地400多平方米,有上下两殿,并建有戏台,宫内奉祀妈祖娘娘。邵武历史上造纸业发达,和平的廖健顺、李行升两个家族在清代时赴福州、广州、上海、天津等地经营纸业等贸易,因而发家致富,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该天后宫是廖健顺、李行升等为首捐资众助所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钱 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钱庄,是和平古镇内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位于古镇的北门附近,与和平书院、斗井等古迹相邻。和平古镇的钱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金融交易活动。它不仅是当地经济活动的重要中心,还见证了古镇的商业繁荣和经济发展。钱庄的存在反映了古镇在历史上的商业活动和金融交易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 昌 阁 遗 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平古镇文昌阁遗址,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约1736-1795年),距今约有280年历史。文昌阁不仅是和平古镇的重要历史遗迹,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它是古时中原汉文化入闽三大通道之一,自古以来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此外,文昌阁在历史上还经历了重要的历史事件。1931年,红三军团在此设立临时指挥部,显示了其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摄于 2025 . 1 . 30(正月初二)</p>